过程语体的几种成品形式及其语体特点
——以“菜的做法介绍”为例

2012-01-23 07:26:50高顺全
当代修辞学 2012年6期
关键词:语体菜谱成品

高顺全

(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200433)

提 要 本文以“菜的做法介绍”为考察对象,发现过程语体具有多种成品形式。其中菜谱形式所包含的语体特征或变量最少,是单一型的过程语体;而文章、对话和独白形式所包含的语体变量则比较多,属于混合型的过程语体。不同成品形式在论元结构、“把/将”字句的使用等方面有不同的特点。

一、引 言

在兰内克(Longacre1976,1983)的分类系统里,procedural discourse是和叙事、说明、行为言谈并列的一种语(文)体,这一术语廖秋忠(1984,1988)译为过程(文)体,陶红印(2007)和方梅(2007)则译为“操作指南(语)体”,简称“操作体”。

兰内克的分类标准是有无时间的连续性和是否关注动作主体,但procedural discourse这一名称反映的却是话语或篇章的内容即描述过程或步骤,其目的或者功能是告诉读者、听者“怎么做”。对过程或步骤的描述可能是服务指南性的,即指导读者/听者如何完成某一任务;也可能是知识、技能普及性的,即向读者/听者甚至观众介绍某一技能。前者具有较强的专门性,后者则不然。

使用语言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一次完整的语言活动的结果就是一个语言成品。语言成品的形式有很多种,可以是一段对话,也可以是一段独白;可以是一句话或者几句话,也可以是一篇文章等。

内容或功能与成品形式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一一对应的。比如内容如果是描述做某道菜的过程,形式则可能是文章形式,也可能是非文章形式(如菜谱),可能是对话,也可能是独白。不论哪种形式,对过程或者程序的说明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采用“过程语体”这一名称。

过程语体的重要特征是“具有时间连续性,但不关注动作的主体”(方梅2007)。廖秋忠(1984)指出,现代汉语过程语体的动词支配成分常常从缺。陶红印(2007)在深入研究之后发现,汉语过程语体(操作体)中及物动词的施事受到抑制而受事则得到突出(受事有中性化或朝施事倾斜的意味):不用“把”、“将”或“被”引进受事而是直接将其放在及物动词前面。

可是我们注意到,陶文考察的多是“小窍门”、“小秘诀”、“诀窍”、“技艺”之类的片断,内容范围虽然比较广泛,但成品形式比较单一,传媒工具也仅限于书面文字。本文尝试换一个角度——把内容限定为做菜或者说把主要功能类型限定为“过程说明”,而语言成品形式则扩大到菜谱之外——进行考察。

二、过程语体的几种成品形式

内容主要为说明、介绍某道菜的做法至少可以有菜谱、文章、对话和独白等四种语言成品形式。下面分别说明。

1.菜谱形式

传统的菜谱(多见于书籍、报刊)大多由若干个动词句组成,这些句子之间没有明显的连接标记,往往只是在最后一个动词句的后面加上“即成”或“即可”表示整个过程结束。例如下面这段家常菜小黄鱼烧豆腐的做法介绍:

(1)小黄鱼刮鳞去腮除内脏洗净晾干。老豆腐切6厘米长4厘米宽0.8厘米厚的片入沸水锅焯水。小黄鱼入热油锅两面煎黄盛起。葱姜末煸香,放入小黄鱼,加黄酒、酱油、白糖、胡椒粉,水烧滚,放入豆腐,用小火焖5分钟,用大火收浓卤汁,加味精,勾芡,淋热油即成。(茅伯铭《学烧农家菜·小黄鱼烧豆腐》,新民晚报,2012719)

新兴的菜谱则有所不同。区别之一是媒介可以不再限于文字,配以图片(多见于网络,有的甚至是一个过程一张图片)。区别之二是文字部分使用连接标记(一般用序数词)把全部动作分解成几个阶段性过程,每个阶段包括若干个动作。例如:

(2)1、把鱼洗干净后对半剖开。2、摘去鳃下的鱼牙齿。3、把小半片鱼背朝下,在背脊上用刀划一长刀,不要切断。4、把连尾巴的大片背朝上,用刀斜切3刀,第1、2刀只切肉,第3刀切断鱼骨头。5、锅内装满热水,把鱼轻放,用筷子竖起鱼鳍。6、大火煮5分钟左右把鱼盛出装盘,淋上少许生抽和酒,撒上姜末。7、净锅里加半碗水,加一小勺老抽,一大勺糖,煮开后加上适量醋,加入生粉水,勾芡淋在鱼身上即可。(《西湖醋鱼的做法》,见http://home.meishichina.com/recipe-21838.html)

2.文章形式

成人似乎很少有兴趣把“菜”的做法写成文章,但却会在语文教育中要求学生这么做。虽然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说明文的写作能力,不过其主要内容却是描述说明做菜的过程,也可以看作过程语体。互联网上可以找到很多“学做一道菜”的小学生作文。例如:

(3)今天,我学会了做一道菜,你想知道吗?让我来告诉你吧,是番茄炒鸡蛋,你喜欢吃吗?你会做吗?别担心,请到我的作文厨房里看一看吧!

番茄炒鸡蛋是这样做的。先把要用的材料洗净,我用的是小番茄,我都把它当成草莓了,当我切它时,刀也拿反了,哈哈!你说好笑吗?拿了三个鸡蛋,打到碗里,打第一个时我把鸡蛋的皮都掉进去了,打第二个好了一些,打第三个大有长进,然后放点盐,最后把鸡蛋搅碎,这样准备工作就做好了。

开始做了,我把油倒进锅里,开火,等油冒烟了,说明油热了,再把鸡蛋放进锅里,用铲子翻炒几下,再放番茄,把番茄的汁压进鸡蛋里,再倒一点水,最后把葱洗净切段,放到锅里翻炒一下,就大功告成了。

当我把番茄炒鸡蛋盛进盘时,空气中散开出浓浓的香味,把梦中的爷爷都叫醒了。全家人都说好吃,我心里特别开心,像吃了蜜一样甜!(小学生作文《番茄炒蛋》,见http://q.xxt.cn/singleq/recarticledetail.action)

同样的目的也适用于二语教学,不过对象可以是成年二语学习者。“某道菜的做法”是常见的留学生作文题目,国内各高校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应该都可以见到——南京师大汉语中介语语料库(肖奚强教授提供)和笔者自建的语料库中就有33篇。例如:

(4)从很早到现在为止,在德国土豆沙拉是一道德国人最喜欢吃的菜之一。为什么我们德国人那么喜欢吃土豆沙拉呢?因为在德国生长的土豆富于营养,对身体健康很好。我现在来解释一下土豆沙拉的做法。

首先我们要准备一些配料:把土豆、洋葱、生菜和一种你喜欢的沙拉酱放好。然后把土豆切下成小土豆块。后来把洋葱切成比土豆块再小的块子。以后把土豆块,洋葱块和酱放在一起。一般来说最好的是用蛋黄酱一样的当作土豆沙拉酱。搅完了拌后放案子生菜叶上就好!

每人都一定喜欢这个小零食。(留学生作文《土豆沙拉》,出自笔者自建汉语中介语语料库)

3.对话形式

电视和网络等的出现使得语言又多了一种传媒,即视频。操作过程可以通过视频进行现场演示,同时通过语言(音频)加以说明。

对话形式有两种:一是操作过程主要由主持人讲解,相对于主持人来说,操作者的话要简短得多。例如:

(5)主持人:这位是我们专门请来的杭州师傅,佘少会先生……

佘少会:制作西湖醋鱼一般用的是草鱼……

主持人:……行了,咱们现在把这条鱼从中间切开,然后在上面斜切几刀,待会儿浇汁儿的时候就容易入味。接下来要给鱼去一下腥味。

佘少会:接下来我们用葱、姜,放少许盐、料酒,来腌制一下。

主持人:二十分钟之后就可以了。接下来一个很关键的步骤就是要把鱼汆一下水,锅里边还得放几片生姜,进一步去除鱼腥味,等水烧开之后再放鱼。关键窍门来了,想使鱼肉鲜而嫩,最重要的就是这火候,鱼下锅之后,要马上关小火,小火慢煮。鱼肉很容易就熟了,所以时间不需要太长,几分钟就可以了。这样鱼肉不会散,而且肉质鲜嫩。

佘少会:鱼汆熟以后,我们把这鱼拿出来。

主持人:好了,咱这第一步就完成了。接下来该调汁儿了。(对话“西湖醋鱼的做法”

节录、转写,音视频见http://www.yunpp.com/html/yangshengmeishi/93932.html)

另一种则是主要由操作者主讲,主持人的话有时甚至几乎没有实际内容。例如:

(6)小騄子:稍微给它浸泡一下儿……接下来我们要处理这个已经刮完皮的这个柠檬。

主持人:好。

小騄子:我就这样子,跟切橘子一样把它对半切,好像切橘子一样的。

主持人:嗯。

小騄子:切完之后呢,我们拿来一个小碗儿,就这样子。

主持人:嗯。

小騄子:把这个汁儿给它挤出来。

主持人:好。(对话“柠香鸡翅的做法”节录、转写,音视频见http://www.meishichina.com/Eat/RMenu/201207/116974.html)

4.独白形式

视频操作过程演示的语言形式也可以是独白。常见的情况是厨师只管操作,一言不发,对操作过程的说明是通过画外解说或者主持人独白进行的(也有厨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的)。例如:

(7)西湖醋鱼,这是杭州很有名的传统菜肴之一,是选用鲜活的草鱼活杀现烹而成。制作这道菜所需的主料是草鱼一条,需要的调料有醋50克,白糖60克,姜3克,还需要湿淀粉50克,绍酒25克,酱油75克。

现在我们开始来做这道菜。把洗干净的草鱼从尾部入刀,沿脊骨向头部劈进,对切分为两半,斩去鱼牙不用,在软半的身上长划一刀,在硬半上刻上5刀,在第3刀时切断,放入盘中,锅上火,放水烧开,下入鱼,煮上三分钟,煮的时候要撇去浮沫,还要加上凉水两次,烧开以后捞出,锅中留少许的原汤,然后加入姜末,料酒和酱油,把鱼捞出,放入盘中。锅中的原汁加上白糖、米醋和湿淀粉勾芡,最后把制好的汤汁均匀浇在鱼身上,撒上剩下的姜末,就可以了。(独白“西湖醋鱼的做法”节录、转写,音视频见http://v.ku6.com/show/nodyYYU8Yr7Xq7LoF-lJtA...html)

三、过程语体不同成品形式的语体变量及其组配

观察语体可以有多种角度。陶红印(1999)介绍了McCarthy和Carter将传媒和方式作为两个基本维度的分类思想,方梅(2007)认为功能类型与传媒和方式在语体考察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这些语体分类的基本维度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再分的结果可以称为语体变量或语体特征。传媒即工具,常见的传媒主要有文字、声音、图片和视频等。方式指语言特征,通常所说的口语和书面语就是两种主要的表达方式,它们反映的其实是语言的正式和非正式、典雅和俗常(参见冯胜利2010)、有准备和无准备的区别。这三组对立的变量都有一个程度的问题,可以分别称为“正式度”、“典雅度”和“准备度”。此外,现场和非现场、互动和非互动等也是影响到语言特征的语体变量,这两组对立的变量也有程度的区别,不妨称之为“现场性”和“互动性”。功能类型则可以首先分为叙事和非叙事,后者则可以进一步分为程序、评论和描写等。这样,我们可以把语体变量细化为三大类十三个小类。

刘大为(2012)认为,每一种语体变量都是一种运用语言的方式,从任何一种语体变量都可观察到言语活动的一种类型。虽然语体变量未必一定在某一次运用中充分发展成相应语体的个例,但是在它制约下形成的语言特征却可以在其他语体的个例中被局部运用,因此言语活动可以用语体变量或者语体变量的组合来描写。方梅(2007)也认为,不同语体的面貌是由“传媒”、“方式”和“功能类型”进行多重组配的结果。根据这一思路,我们以60道菜谱、20篇文章(10篇小学生作文和10篇留学生作文)、5段对话和5段独白(根据土豆网、酷6网、优酷网等网络音视频转写)为对象,对过程语体的四种成品形式所包含或者可以使用的语体变量进行了考察。大致结果如下(“±”表示“可有”):

表1:过程语体四种成品形式所包含或可使用语体变量的考察结果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菜谱形式依赖的传媒主要是文字(有时可以有图片)。其语言的正式度、典雅度和准备度都比较高,但它不具备现场性、互动性和叙事性(偶尔有很弱的评论性和描写性),如上一节中的例(1)和例(2)。

文章形式依赖的传媒只是文字,其语言是有准备的,具有较高的正式度,但典雅度较低。至于其他几种语体变量,不同的作者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同样是介绍某道菜做法的文章,有的作者会采用叙事性的写法,有的会加入互动性因素,有的甚至还加上描写和评论。有时甚至兼而有之。如上一节中的例(3)。

需要指出的是,文章形式的互动性其实是一种虚拟的准交际,或者说是间接交际,因为它的受众并不在现场。作者一般倾向于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选择使用这一变量。下面是一篇留学生作文的开头和结尾:

(8)(开头)你想尝尝越南菜吗?我给你介绍一道越南菜的做法名字叫“Goi”,你按照我所说的来做,那你可以做成一道又好吃又好看的菜了。好,我们开始吧。

(结尾)很简单是不是?你试试看,这道菜一定很好吃又好看。(出自笔者自建汉语中介语语料库)

对话形式依赖的传媒主要是视频和声音,有时也可以配上字幕。其语言多是无准备的(或者说准备度不高),而且多是非正式的俗常体,正式度和典雅度都很低。不过它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和现场性。例如:

(9)主持人:要怎么做?

小騄子:我们首先要处理一下这个柠檬,……首先就把这个皮先给它这样子薄薄地给它削下来。

主持人:皮刮下来之后要怎么处理?

小騄子:皮刮下来之后呢就把它切成丝就可以了。就把它切成这样子的柠檬丝。(对话“柠香鸡翅的做法”节录、转写,音视频见http://www.meishichina.com/Eat/RMenu/201207/116974.html)

由于准备度不高,对话形式的语言经常会有重复,如上例中“给它”;而由于是现场演示,自然就可以出现“这样子”之类的指示词。

和文章形式不同,对话形式的互动性有真实或者说直接的一面,也有虚拟或间接的一面。主持人和操作者之间的交际属于前者,而主持人和观众、操作者和观众之间交际则属于后者。

独白形式的传媒和对话形式相同,但其语言多是有准备的,甚至有“背”菜谱的痕迹,正式度和典雅度都较高,这一点和菜谱形式比较接近。如例(7)中的“加上凉水两次……(锅中留)少许(的原汤)……(从)尾部(入刀)……斩去鱼牙不用”。

独白形式大多缺少互动性,但有时也会使用虚拟的准交际语言,这一点和文章形式有相通的地方。如例(7)中的“(现在)我们(开始来做这道菜)”。

从总体来看,四种成品形式唯一共同拥有的语体变量是“说明性”。这正是过程语体的功能特点。除了对话形式之外,其它三种成品形式的语言的准备度、正式度都比较高,但对话形式的互动性和现场性则是最强的。文章形式和独白形式都可以选择使用互动性(虚拟的准交际),而菜谱形式则不行,不过菜谱形式语言的典雅度则最高,其他三种形式中只有独白形式可以选择使用这一变量。

语言成品常常是不同语体不同程度地糅合的结果(张伯江、方梅1996),换句话说,语体具有典型性,可以分为单一语体和混合语体。菜谱形式包含或者可以选择使用的语体变量最少,是过程语体的典型成品形式,或者说是单一的过程语体。而其它三种形式则可以选择使用较多的语体变量,属于混合语体。当然,作者或者说者不同,选择使用的语体变量也不尽相同。

四、与过程语体有关的几个语法现象

1.过程语体中的动词论元

过程语体文本中及物动词居多。其主要的论元成分是施事和受事。

兰内克(1976)认为,过程语体以目的、行为为中心,不以动作主体即施事为核心。陶红印(2007)认为这一特性也完全适用于汉语的过程(操作)语体,其具体表现就是动作执行者(施事)不需要表达出来,甚至受到“压制”。根据我们的考察,菜谱形式的情况确实如此,但在对话形式中,施事出现的情况还是相当多的。如:

(5’)咱们现在把这条鱼从中间切开,然后在上面斜切几刀……接下来我们用葱、姜,放少许盐、料酒,来腌制一下。我就这样子,跟切橘子一样把它对半切,好像切橘子一样的……切完之后呢,我们拿来一个小碗儿,就这样子。

独白形式中施事出现的情况比较少,但也不是没有。例如:

(10)等加好了水,咱们就可以在里面加调料了。(独白“西湖醋鱼的做法”节录、转写,音视频见http://v.ku6.com/show/nodyYYU8Yr7Xq7LoF-lJtA...html)

有意思的是,在这两种形式中,施事常常以复数形式出现。这一方面是因为操作语体有通用性,“假定任何人都能做”,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说话人选择了互动性这一变量,使用“咱们”和“我们”是在跟观众进行虚拟的交际。

文章形式中也会有施事出现的情况,特别是具有叙事性这一变量的时候。下面是一篇小学生作文中的片断:

(11)我首先从冰箱里拿出四个鸡蛋和一个大西红柿……看蛋糊都变成块状了,我就把它翻了个个,不一会,鸡蛋就熟了。这时我连忙把切成块状的西红柿放入锅里,用铲子翻了几下,没过1分钟,西红柿炒鸡蛋就熟了,我把它盛在盘子里。(http://q.xxt.cn/singleq/recarticledetail.action)

现在来看受事。受事成分可以有三个位置:(a)作为动词的宾语,(b)作为“把/将”等的宾语,(c)直接放在动词前面。后两种情况可以看作是“突出受事”(陶红印2007)。陶文的统计表明,第一种情况和后面两种情况的使用比例分别占69%和31%。下面是我们对8道菜谱、5篇小学生作文、5篇留学生作文、2段视频对话和5短视频独白中及物动词受事的语序统计情况:

表2:过程语体中及物动词受事的语序统计

从表中可以看出,VO在四种成品形式里的使用比例分别为63.3%、60.5%、69%和69.1%,其中对话和独白形式的比例和陶文的统计结果几乎相同,文章形式和菜谱形式中受事突出的倾向更加明显。

陶红印(2007)还发现,操作语体中受事有朝施事倾斜的意味,即中性语态。具体表现为不用“把”、“将”或“被”引介而直接放在及物动词前面。他的统计结果显示,这种情况占到了突出受事用法的24.2%。下表是我们的统计结果(我们在语料里没有发现“被”字句):上表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在菜谱、对话和独白三种成品形式中,受事确实有不需要介词的倾向。从比例上来看,菜谱形式的这一倾向最为突出,独白形式次之。不过我们也许不用把这一现象看作“受事朝施事倾斜”的“中性语态”,因为它可能只是经济原则作用的结果:菜谱形式要求简练(这一点下节会进一步说明),独白和菜谱非常接近(甚至有“背”菜谱的痕迹),两者最大的区别是传媒不同。而对话形式中有很多情况介词只是承前省略。如例(9)中“把这个皮先给它……(把)皮刮下来之后……(把)皮刮下来之后呢……”

表3:过程语体中受事直接放在及物动词前面情况的统计

但在文章形式中,使用介词的情况占绝对多数(95.5%),不使用介词、受事直接放在动词前面的现象非常少(本族人有2例,留学生只有1例),这表明,文章形式中并不存在“受事朝施事倾斜”的“中性语态”倾向。

2.过程语体中的“将”字句和“把”字句

陶红印(1999,2007)曾指出,操作语体中“将”字句比“把”字句多,这个结论首先是从菜谱中得出的。

我们对一本菜谱书(《实用鱼菜谱》,堵军编著,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中的50道蒸鱼的做法说明、10篇小学生作文(3-5年级,搜寻自网络)、33篇留学生作文(出自肖奚强教授提供的南京师大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和笔者自建的中介语语料库)中的过程说明部分、2段视频对话和5段视频独白做了穷尽性统计,发现除了“把”和“将”以外,起相同作用的还有介词“给”。如例(12):

(12)然后呢我们把这个丝切完之后呢给它放到清水面。(“柠香鸡翅的做法”节录、转写,音视频见http://www.meishichina.com/Eat/RMenu/201207/116974.html)

下面是具体的统计结果:

表4:过程语体中“将/把”字句与非“将/把”字句的统计

从表中可以看出,菜谱形式中“将”的使用确实明显多于“把”,两者之比为1.85:1(87:47),在全部134个用例中,“将”占65%,“把”只占到了35%。其中23道菜的做法说明只用“将”不用“把”,16道菜的做法“将”、“把”兼用,只有9道菜用“把”而不用“将”(另有2道菜的做法说明既未用“将”,也未用“把”)。独白形式中两者的比例比较接近,不过“将”的使用次数仍多于“把”。

但在文章形式中,“把”却占了压倒性优势:留学生作文中只有“把”而没有“将”;小学生作文中也是“把”的使用明显多于“将”。10篇本族小学生作文中有8篇全部用“把”,1篇“把”、“将”混用,另有1篇全部用“将”,但可以明显看出作者参考了菜谱。

对话形式中“把”的使用比例也占到了将近80%,“将”的使用比例不到10%,还不及明显具有口语色彩的介词“给”。这一事实再次表明,不同成品形式的过程语体在语法上的表现是不尽相同的。

陶红印(1999、2007)把“将”和“把”的区别解释为简练、文气和非简练、文气的区别,“将”可以和其它文言词和结构共同服务这类语体简练、文气的要求。

先看简练。如果拿菜谱形式和其它三种形式比较,陶文的看法是成立的,但如果仅就菜谱形式内部而言,“把”和“将”互相换用并不影响简练。

简练是准备的结果,也可能是“加工”的结果。对话形式语言的准备度很低,也无法加工,而其他三种形式则都有较高的准备度,也存在“加工”的问题。

菜谱形式的受事标记“把”或“将”可能只是因加工而省略。如果进一步简练(加工)的话,工具成分标记、结果标记等也可以省略。例如:

(13)用小火焖5分钟,用大火收浓卤汁。(茅伯铭《学烧农家菜·小黄鱼烧豆腐》,新民晚报,2012719)

(14)葱切成段,嫩姜切成细丝,葱绿切成丝。(堵军编著《实用鱼菜谱》)

例(13)中的工具标记“用”、例(14)中的结果标记“成”在菜谱形式中都可以通过进一步加工而省略。

简练在很大程度上是迫于传媒工具的压力即空间上的限制。菜谱形式的空间小,因此需要简练;文章形式的空间较大,不需要过分简练。对话形式和独白形式的传媒是声音,它只占据时间,时间足够,就可以兑换成较大的空间。因此也不需要十分简练。这就意味着,是否需要简练也跟语言成品形式有关,不同的成品形式对简练的要求也不同。

再看文气。文气与非文气的区别其实就是典雅和俗常的区别。冯胜利(2010、2011)认为典雅度跟说者/作者的家世、受教育程度和文化背景有关。教育程度和文化背景在语言运用方面的差异其实反映了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上的差异。“将”和“把”的差异首先属于知识层面,小学生和外国人的语(文)言知识不够丰富,因此文章形式反映的其实是“把”和“将”的学习或习得顺序。至于成人母语使用者者,即使是有良好的家世、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对话形式中也不大会更多的使用“将”,因为他们有“语言和谐”的语感——“将”只有在文言词、文言结构在一起时才更加和谐,对话形式不允许他们使用大量的文言词和文言结构,因此更多地选择“把”而不是“将”。

张伯江(2007)进一步把“将”和“把”的区别解释为客观语体和主观语体的区别。他的依据是沈家煊(2002)的看法:“把”字句的根本作用是用于主观表达的。从历时的角度看,“将”字主观意义在衰落而“把”字主观意义在增强。这一事实是过程语体中“将”多于“把”的这一现象的根本解释:现代汉语里“将”字用法进一步萎缩,它的最合适的使用场合恰恰就是在主观意义几乎弱化为零、客观意义为主的菜谱、说明书一类文体中。

这一观点有相当的解释力。本文的考察表明,文章形式和对话形式中的“把”明显多于“将”,合理的解释之一应该就是文章形式和对话形式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沈家煊(2002)还指出,处置式的主观性和主观化是汉语史上“以、取、将、把”等处置介词兴替的原因之一,某一个处置介词的主观性减弱后,新的处置介词的产生正好能适应这种需要,这是历史上处置介词不断兴替的原因。本文的考察发现,对话形式中存在一定数量的“给”充当处置介词的现象,这可能意味着“给”表示处置的主观性比“把”更强,或者说,在现代汉语里,“把”字句的主观意义正在弱化。

五、结 语

使用语言可能是为了交际,可能是为了做事,也可能是为了作文,还可能兼而有之。言语活动的目的和性质不同,其成品形式也就不尽相同。

本文的考察表明,不同成品形式所包含或者说可以选择使用的语体变量是不同的,反过来,不同的语体变量又会影响语言成品形式的语体特点。菜谱是“写”出来的,写菜谱只是在“做事”,不必考虑互动性、叙事性和现场性等因素。因此菜谱形式属于单一的过程语体,它可以选择使用的语体变量最少。由于其操作程序都具有通用性,所以不突出动作主体而突出受事,对受事的处置也因此失去了主观性。当它以“说”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时候,就可能会多出一些因素,比如一定的互动性和现场性,这就产生了独白形式。对话形式既是为了交际,也是在做事,其较强的互动性和现场性会影响其语言的语法表现。文章形式的主要目的是“作文”,它首先要遵守文章的章法,比如如何谋篇布局、如何开头结尾等,但在具体的细节上,又是“文无定法”,不同的作者会选择使用不同的语体变量。

文章、对话和独白这三种成品形式都属于混合语体。兰内克(Longacre1983)曾假设,在没有文字的地方,菜谱之类的成品形式是不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把菜谱这类成品形式看作典型的过程语体,不如把它看成一种极端的现象。因为语言成品的大多数形式其实都不是纯粹的单一语体。这也提醒我们,从语体出发研究语法的时候,其结论往往可能只是倾向而不是规律。

猜你喜欢
语体菜谱成品
我的私人美味菜谱
宇宙菜谱失窃案
趣味(数学)(2020年11期)2020-06-09 05:38:08
菜谱中的黑米粒儿
2017年1—4月热带作物及其成品进出口情况
2017年1—3月热带作物及其成品进出口情况
2017年2月热带作物及其成品进出口情况(续)
2017年1—2月热带作物及其成品进出口情况(续)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中国修辞(2016年0期)2016-03-20 05:54:34
语体语法:从“在”字句的语体特征说开去
长江学术(2016年4期)2016-03-11 15:11:30
语体转化的量度与语体规范
中国修辞(2015年0期)2015-02-01 07: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