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约束拉杆L形钢管混凝土轴压柱受力性能分析

2012-01-23 05:35:26谭良斌朱勇杰杨哲光朱智俊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拉杆侧向间距

谭良斌, 刘 忠, 朱勇杰, 杨哲光, 朱智俊

(湘潭大学 a.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b. 流变力学研究所, 湖南 湘潭 411105)

钢管混凝土受压柱由于承载力高、延性好、抗震性能佳等特点,近年来在土木工程中被广泛应用。目前,国内外对钢管混凝土受压柱的试验和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圆形、方形和矩形等截面形式上[1~6],对L形等其它异形钢管混凝土受压柱的研究还不多见[7~9]。

L形钢管混凝土柱是指将混凝土填入L形钢管内而形成的组合结构,在L形钢管混凝土受压柱中,由于钢管壁各边中部对核心混凝土的约束作用小。因此,在这些部位设置具有约束钢板横向变形作用的水平拉杆,有助于提高钢管对核心混凝土的约束效应,改善构件的受力性能[10,11]。

1 有限元分析模型

1.1 试验概述

针对带约束拉杆L形钢管混凝土轴压短柱的受力性能,蔡健等人进行了大量的试验[10],研究了1个无约束拉杆和6个带约束拉杆L形钢管混凝土轴压短柱的破坏形态及工作机理。轴心受压是指加载中心为L形试件的截面形心,形心由L形截面的面积矩确定。考虑的主要参数为拉杆的水平间距、拉杆的直径和钢管壁厚。试件的构造及主要参数,见表1和图1所示。

表1 试件参数

注:表中材料强度通过试验得到。

图1 试件截面尺寸

1.2 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

本文采用试验中C1、C2试件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以柱底阳角边交点为坐标原点的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如图2所示。相关研究表明,钢管和核心混凝土界面间的相对滑移,对L形钢管混凝土轴压柱受力性能的影响不明显[12,13]。因此,不考虑钢管与核心混凝土之间的滑移。拉杆和混凝土、钢管的连接采用节点耦合的方法。荷载施加在L形柱顶截面形心上,柱底节点施加X、Y、Z方向的约束,柱顶节点施加X、Y方向的约束。加载时,为了避免应力集中,在柱顶和柱底均设置刚性垫块,方便轴心荷载的施加。

图2 C2试件的有限元模型

混凝土采用三维8节点实体单元Solid65,拉杆采用Link8单元,钢管和垫块采用Solid45单元。核心混凝土本构关系采用韩林海公式[6],峰值应变为3.8×10-3,破坏准则采用Willan-Warnke五参数破坏准则。钢管和拉杆的本构关系均选用双线性随动强化模型(BKIN),钢管强化模量为0.01Es,屈服应变为2.3×10-3。拉杆的屈服应变为1.72×10-3。

计算过程采用Newton-Raphson平衡迭代法,分步加载,荷载子步设为200步,采用力加载,位移收敛准则。打开大变形开关和自动时间步长,收敛容差设为2%。

2 有限元数值模拟及轴压机理分析

本文针对带约束拉杆L形钢管混凝土轴压短柱的受力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轴压柱中截面荷载-纵向曲线(曲线p-Δx)。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分别如图3和表2所示。

图3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比较结果表明,有限元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基本吻合,说明本文所建立的带约束拉杆L形钢管混凝土轴压短柱有限元模型是有效的。

表2 极限承载力的对比

在达到极限荷载前,试件C2中,约束拉杆的应变较小,第一排和第三排的拉杆基本处于弹性工作阶段,在接近极限荷载时,第三排拉杆的应变发展迅速,很快达到屈服,说明第三拉杆对钢管壁的约束作用明显,而第一排拉杆并没有达到屈服,如图4所示。

图4 荷载-拉杆应变的关系曲线

图5 荷载-钢管侧向应变的关系曲线

试件C1,在接近极限荷载时,试件阳角边钢管壁的侧向应变大于阴角边钢管壁的侧向应变,如图5(a)所示,说明阳角边的钢管壁对核心混凝土的约束大于阴角边。由于约束拉杆的作用,试件C2,在接近极限荷载时,阴角边钢管壁的侧向应变大于阳角边钢管壁的侧向应变,如图5(b)所示。与试件C1相比,钢管壁的侧向平均应变均增加,说明约束拉杆使极限承载力对应的峰值应变增加。

从开始加载至破坏,试件C2横截面ab线上(如图6所示),轴向应变在柱高和柱高处,基本上都呈线性变化,如图7所示。因此,构件横截面平均应变满足平截面假定。在加载过程中,当荷载达到极限荷载的80%左右时,钢管屈服,而混凝土没有达到峰值应变。

图6 截面加载位置

图7 沿ab线的节点荷载-纵向应变图

3 参数分析

本文以C2柱为参考,对带约束拉杆L形柱,进行轴压参数分析,讨论了拉杆纵向间距、拉杆横向间距、拉杆直径、钢管壁厚和偏心距等因素。

拉杆纵向间距对试件荷载-纵向位移曲线的影响,如图8所示,可以看出:试件的极限承载力、对应的纵向位移均随拉杆纵向间距的减小而增大,但并不明显。因此,工程设计时,不建议采用减小拉杆纵向间距的方法提高承载力,从经济方面考虑,建议采用拉杆纵向间距为150 mm。

图8 拉杆纵向间距变化的影响

拉杆横向间距对试件荷载-纵向位移曲线的影响,如图9所示,可以看出:试件的极限承载力、对应的纵向位移均随拉杆横向间距的减小而增大,相对拉杆间距为200 mm的试件,拉杆间距为75 mm和100 mm时,试件的极限承载力分别提高了10.72%、6.61%。且拉杆横向间距对试件的影响主要源于对核心混凝土的影响。

图9 拉杆横向间距变化的影响

拉杆直径对试件荷载-纵向位移曲线的影响,如图10所示,可以看出:试件的极限承载力、对应的纵向位移基本没有影响,因此,建议采用直径为10 mm的拉杆。随钢管壁厚的增加,试件的极限承载力和刚度越大,钢管对核心混凝土的约束效应越强,纵向位移增加,如图11所示。当钢管壁厚由6 mm增加到12 mm时,其承载力提高了50.68%。所以,采用较大的壁厚,试件的承载力得到了十分有效的提升,且增幅明显。

图10 拉杆直径变化的影响

图11 钢管壁厚变化的影响

p-Δx曲线较明显的表现为两阶段,如图12所示。第一阶段,混凝土开裂前,p-Δx曲线呈线性关系且侧向位移增加较小;第二阶段,混凝土开裂至混凝土压碎,p-Δx曲线呈非线性关系且随荷载增加侧向位移增加较大。在同级荷载作用下,偏心距越大,试件柱中侧向变形越大。因此,在进行设计时,宜减小偏心。偏心荷载方向如图6所示。

图12 偏心距变化的影响

4 结 论

(1)本文建立的带约束拉杆L形钢管混凝土柱有限元分析模型,其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较好,证明该模型是合理的。横截面平均应变基本满足平截面假定。在轴向荷载作用下,带约束拉杆L形钢管混凝土柱,由于钢板侧向变形受到拉杆的约束,使钢管对核心混凝土的约束作用得到提高。

(2)拉杆纵向间距对试件的极限承载力、对应的纵向位移影响不明显。工程设计时,不建议采用。则拉杆横向间距对试件的极限承载力、对应的纵向位移影响明显,主要是源于对核心混凝土的影响。而拉杆直径对试件的极限承载力、对应的纵向位移基本没有影响。

(3)随钢管壁厚的增加,极限承载力、试件刚度和对应的纵向位移均增大。偏心距对带约束拉杆L形钢管混凝土柱的极限承载力影响较大,在进行设计时,宜减小偏心。

[1] Rangan B V,Joyce M.Strength of eccentrically loaded slender steel tubular columns filled with high strength concrete[J].ACI Structural Journal,1992, (6):676-681.

[2] Gardner N J. Use of spiral welded steel tubes in pipe columns[J]. Journal of American Concrete Institute, 1968,65(11):937-942.

[3] Ahmed Elremaily, Atorod Azizinamini. Behavior and strength of circular concrete-filled tube column [J].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2002,(2):1567-1591.

[4] 翰林海.钢管混凝土结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 钟善桐.钢管混凝土结构(第3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6] 蔡绍怀.现代钢管混凝土结构(修订版) [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7] Kenji Sakino,Hiroyuki Nakahara,Shosuke Morino,et al.Behavior of centrally loaded concrete-filled steel-tube short columns[J].Structural Engineering,2004,130(2):180-188.

[8] 王 丹,吕西林.T形、L形钢管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5,26(4):39-44.

[9] 曹玉生,王卉娜,王 东.异形钢管混凝土柱的延性[J].工业建筑,2008,38(s1):473-475.

[10] 龙跃凌,蔡 建.带约束拉杆L形钢管混凝土短柱轴压性能的试验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6,34(11):87-92.

[11] 左志亮,蔡 健,朱昌宏.带约束拉杆L形钢管混凝土短柱的偏压承载力[J].工程力学,2010,27(7):161-167.

[12] Neogi P K, Sen H K.Concrete-filled tubular steel columns under eccentric loading [J].The Struct Engr,1969,47(5):68-75.

[13] Shakir-Khahi H,Zeghiche Z.Experimental behavior of concrete-filled rolled rectangular hollow section columns [J].The Struct Engr,1989,67(4):324-329.

猜你喜欢
拉杆侧向间距
宋代君臣殿上间距考论
轻松拉货不费力:省力三轮拉杆车
军航无人机与民航航班侧向碰撞风险评估
机械压力机拉杆预紧分析
高速公路指挥中心小间距LED应用探讨
弯月薄镜的侧向支撑
三节点单拉杆式轴箱定位刚度研究
算距离
侧向风场中无人机的飞行研究
基于 L1自适应控制的无人机横侧向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