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峰
(河南大学附属南阳南石医院 河南南阳 473000)
在烧伤面积超过30%的患者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常见的并发症,也是一个重要的患者死亡的原因。病理以肺容积减少、肺顺应性降低、严重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为病理生理特征,临床表现为呼吸窘迫和低氧血症[1]。由于发病危急,多需要采用机械通气治疗,但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机制仍有不明了的地方,这导致了尚无有效的针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措施[2]。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大面积烧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
选择2007年11月至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大面积烧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40例,男21例,女19例。排除标准原发有严重心、肺、脑合并症及精神疾病者。年龄16~64岁,平均年龄45.5岁。
本文所有患者都采用机械通气治疗,首先积极治疗原发病,尽早去除诱因,全部采用口鼻面罩,头带固定,呼吸机械机模式为S/T(Bipap),IPAP初始6~8cmH2O,待患者适应后可逐渐递增,一般为12~20cmH2O,EPAP初始4~6cmH2O,待患者适应后可逐渐递增8~10cmH2O,FiO250%~100%。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后,呼吸窘迫逐渐改善,能有效的纠正患者的低氧血症并可顺利脱机者为成功。同时对患者治疗治疗进行血气分析,使用罗氏生产的血气分析仪。
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P<0.05有统计意义。
经过治疗后,所有患者都痊愈出院。无中重度吸入性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经过治疗后,PaO2、SaO2、PaO2/FiO2值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而HR值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s)
表1 2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s)
组别 PaO2/FiO2(%) HR(次/min) SPO2(%) PaO2(%)治疗前 180.2±18.2 130.2±18.5 81.2±6.8 51.8±6.2治疗后 210.2±20.5 125.5±22.8 88.0±5.9 61.8±7.2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同时烧伤发生率近年呈增高趋势,大面积深度烧伤病人死亡率、致残率很高[3]。在发生因素上,严重烧伤的救治经历了创伤、休克、感染等诸多危重病程,而上述这些病程的特点正是烧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的重要原因或高危因素[4]。
针对大面积烧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原发疾病的早期合理治疗、肺通气功能的改善、脏器氧输送能力的提高、支持手段的正确运用仍然是目前积极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呼吸支持治疗主要包括氧疗、机械辅助呼吸和药物治疗3个部分[5]。
无创机械通气可以避免气管播管和气管切开引起的并发症,近年来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大量研究证实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心源性肺水肿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具有肯定的的疗效,但在大面积烧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却存在很多争议。本文结果显示,本文40例患者经过治疗后,所有患者都痊愈出院。PaO2、SaO2、PaO2/FiO2值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而HR值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无中重度吸入性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总之,大面积烧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综合烧伤治疗与机械通气治疗可使患者相关血气指标明显改善,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1]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治疗[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10):12.
[2] 杨宗城.吸入性损伤研究进展[J].中华烧伤杂志,2010,16(3):14~16.
[3] 常耕卫.烧伤早期急性肺损伤发生机制的研究[J].医学综述,2009,10(3):25~27.
[4] 谢尔凡,杨宗城,黎鳌,等.大鼠烟雾吸入伤后表面活性物质活性变化及作用[J].中华航海医学杂志,2009,4(10):7~8.
[5] 段文卓,宫海民,崔希忠.低血容量性休克时白细胞变形能力改变与肺血流阻力的观察[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12(1),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