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是华
(大庆油田总院集团龙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黑龙江大庆 163453)
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快,不良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的压力大,冠心病发病在年轻化,冠心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大敌,随着对冠心病的国民教育,冠心病的知晓率、控制率大大提高。冠心病的危害也存在其他危险因素如吸烟、血脂异常、血流变异常、糖尿病等密切相关。基于上述观点本文通过对86例冠心病患者的血液监测及治疗总结,报道如下。
本组病例均为我院2005年至2010年门诊及住院冠心病病患者。冠心病组86例,其中男52例,女34例,年龄42~78岁;健康对照组38例为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同年龄段的人群,均未发现冠心病及其他急慢性病,其中男26例,女12例,年龄43~81岁,平均62岁,2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检测86例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及38例健康对照组血流变、血脂指标,清晨空腹抽血5mL,观察冠心病患者头晕、气短、乏力、胸闷、头沉、记忆力差等症状治疗前后的改善。冠心病组在采用常规治疗措施的同时随机分为:A组(n=52)给予复方丹参滴丸10粒,3次/d口服;B组(n=48)给予通心络胶囊每次3粒,3次/d;C组(n=50)给予灯盏花素针50mg+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D组(n=50)给予川芎嗪液100mL,2次/d静脉滴注。A组、B组6周为1个疗程,C组、D组14d为1个疗程,(其中合并高胆固醇者加服来适可片20mg,1次/d,口服,合并高甘油三酯者加服苯扎贝特片0.2g,3次/d,6周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复查血流变、血脂。
表1 冠心病与对照组治疗之前对比
表2 冠心病与对照组治疗之前对比
冠心病组经使用改善血液粘度状态、血脂药物治疗后,血液粘度、红细胞聚集系数明显下降,红细胞变形系数明显升高,血脂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冠心病组在血压控制良好状态下部分伴有如下症状:头晕、气短、乏力 胸闷、头沉、记忆力差等,经上述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见表1,表2。
中风患者血液流变明显异常,表明血液流变学异常与冠心病发生、发展、转归有着密切关系[1]。大多数冠心病病患者血浆容量减少,血液浓缩,因而血液粘度增加。冠心病是导致血液高粘滞的原因之一,有人认为冠心病患者血管硬化管腔内径变窄[2]。血液粘度异常使冠心病的形成重要重要因素之一。上述观点提示因果交替规律在冠心病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血液流变学异常和高血压乃同一机制所致,随病情发展血液粘度增加会损害血管结构功能,使血浆外漏[3],血液浓缩引起血液粘度更高,血流缓慢,组织灌注量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并发症发生,冠心病和血液粘度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产生恶性循环。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高血脂有关。大量研究资料表明,许多冠心病病人伴有脂质代谢紊乱,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较正常人显著增高。
冠心病患者存在微循环障碍,从血液流变学的角度去认识疾病,使用改善血液黏滞状态的药物,积极有效地进行降血液粘度治疗对冠心病的预防、治疗均有明显帮助。在所观察的86例冠心病患者中,使用复方丹参滴丸、通心络胶囊、灯盏花素针、川芎嗪液等不同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血液粘度,使用来适可、苯扎贝特对血脂有明显调节作用,对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因此对冠心病病患者进行血流变、血脂检查,对冠心病的治疗、预后有着非常的积极意义。
[1] 王天佑.血液流变学[M].第2版.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2:12.
[2] 宋艳军.妊高征的微循环状态与扩容疗法[J].微循环杂志,1993,3(3):32~33.
[3] 谢青贞.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盘微循环的改变及一氧化氮的调节作用[J].微循环学杂志,1998,8(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