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孙胜,王云兵,王谦,周俊奇
灾害救援人员心理应激表现及处置对策
王林,孙胜,王云兵,王谦,周俊奇
灾害救援;心理应激
R 129
心理应激是有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由于客观要求和应对能力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反应状态。灾害事件可对人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导致紧张、焦虑、惊恐等反应异常症状,这种状况即为灾害心理应激[1]。灾害救援期间,救援人员心理应激愈发成为关注的焦点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整体救援行动的效果和质量。
1.1 情景再现情景再现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一种特征性症状,其表现为脑海中经常出现悲惨的场景和救灾过程,是一种感知性、视觉性的心理现象。情景再现可使抗震救灾人员如同置身灾难现场,不仅带来感官刺激,更会使其处于极大的痛苦之中,导致情绪不稳定,焦虑,冷漠,有时甚至出现自言自语等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合理纠正,造成心理损害,将严重影响其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1.2 睡眠障碍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多梦、噩梦、入睡困难、早醒、夜间多醒、失眠,次日起床后感觉疲劳、精神状态不佳、认知功能下降等,是焦虑症、抑郁症和应激反应等心理疾病的早期症状,且会伴随这些心理疾病的全过程。研究表明,亲眼目睹死亡、被压埋与获救的过称,及回忆可怕场景是睡眠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机体对压力的应对是睡眠障碍的诱发因素。参加一线救灾人员亲身体验到地震造成的灾难场景和遇难者亲人的痛苦,入睡前浮现各种侵入性思维,由此造成心理冲击和应激反应。在应激状态下,神经内分泌系统可产生对睡眠具有调节作用的激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导致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升高,引发睡眠障碍。
1.3 负性情绪负性情绪也称消极情绪,是与负性效价与特定心理状态相联系的一种情绪,包括一系列令人厌恶的情绪体验,如恐惧、愤怒、抑郁、自责等[2]。各种负性情绪不仅影响部队的士气和工作效率,更会对救援人员造成各种身心损害。研究显示,抗震期间官兵负性情绪发生率呈现“一线救援人员大于非一线救援人员”的规律。
[1]周永垒,任桂琴,王旭磬,等.重大灾害中救援军人心理应激干预的原则与方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4:625.
[2]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
[3]张雁灵.非战争军事行动卫生勤务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71-172.
[4]王林,孙胜,王云兵,等.某院医疗队玉树地震医学救援实践[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1,18(8):765-766.
[5]王春玉,林法龙,李艳丽.基层部队开展心理卫生服务的难点与对策[J].解放军卫勤杂志,2011,13(2):88-89.
2012年度全军后勤科技“十二五”课题面上项目(编号:CWS11L308)
816000青海格尔木,解放军22医院医务处(王林,王云兵,周俊奇),院部(孙胜,王谦)
孙胜,E-mai l:82022866@qq.com
2 加强心理干预服务的主要措施
2.1 心理干预的主要方法一是自我暗示与激励,即以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二是情绪转移法,即把隐藏的不良情绪投射到某物或某人身上,以求得解脱。三是脱敏训练,利用自发的积极情绪克服消极情绪。四是情绪宣泄,创造条件让其以合理的方式把压抑的情绪表达出来,减轻心理压力。五是放松训练,有意识地放松肌肉以调整心理紧张状况,达到身心协调和心理平衡。六是表象训练。即通过表象进行意念训练,激发内在精神动力,增强心理耐力。七是包括认知、行为、人本主义治疗等的心理治疗[3]。心理干预治疗过程要注意用情意、温暖和力量鼓舞士气,重振雄风,激发大爱之心,促进凝聚力,提升战斗力[4]。
2.2 强化心理卫生工作的主要做法一是邀请心理专家指导。开展心理知识讲座,对参与救灾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筛查,针对他们的工作、生活特点以及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集体心理调试。同时建立咨询网络。根据陌生条件下专家更易被接受的特点,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是用“四个为主”的原则开展心理服务。即以集体调试为主,对所属人员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以宣传知识为主,加强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调试方法宣传;以心理骨干为主及时发现心理变化,有效开展心理疏导,科学实施心理处置;以信息化手段为主,利用综合信息网、政工网、局域网等信息化平台开设心理咨询专栏,及时解答相关人员的心理问题,实行心理疏导和情感调试。三是建立健全心理卫生保障机制,结合相关人员心理特点和本单位任务实际,科学制定心理健康管理制度,建立心理卫生教育组织网络,形成及时发现异常症候、迅速组织上报、科学实施干预的机制链条,健全心理卫生保障措施,确保心理卫生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5]。
2012-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