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静,傅 杰,丁 舸
(1.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江西南昌 330025;2.江西中医学院,江西南昌 330006)
“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方剂在临床疗效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药的配伍,而药对正是方剂配伍的核心所在,它是临床上常用且相对固定的中药配伍形式,也是方剂最小的组方单位。药对并非两味药物的随机组合,也并非两种药效的单纯累加,而是历代医家积累临床用药经验的升华。本文通过对桂枝、白芍这一核心药对在诸多经方中的配伍作用进行归纳和总结,探讨该药对的临床运用价值。
桂枝、白芍的配伍首见于张仲景之名方桂枝汤,主治太阳中风证,治风寒外感,卫强营弱,营卫不调等。方中桂枝辛散而温,宣通卫阳、解肌祛风、驱邪于外,走表调卫;白芍酸收而凉,敛阴和营,走里调营,二者等量相配,一动一静、一刚一柔、一散一收,使卫阳通畅而不伤营阴,营阴收敛而不滞卫阳;又二药配伍一开一合、一表一里,使发汗而不伤阴,止汗而不留邪,于解表中寓养阴之意,和营中有调卫散邪之效[1],故具有调和营卫之功,故为桂枝汤中调和营卫之核心药对,正如《医宗金鉴》所云:“桂枝君芍药,是发散中寓敛汗之旨,芍药臣桂枝,是于和营中有调卫之功。”[2]王淳等[3]认为桂枝配芍药,二者相制为用,解表而不伤阴,敛阴而不碍邪,共奏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效。以桂枝、芍药为核心药对的类方还有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葛根汤、柴胡桂枝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等。
桂枝性味辛甘而温,可助阳化气,阳充则精足,后天之本得滋,则阴寒之气可散;白芍性味苦酸寒,主入阴经,长于养血敛阴,柔肝缓急,两药配伍,一阴一阳,既有辛甘化阳之旨,又具酸甘化阴之义,故临床常用于治疗中阳虚弱、阴阳两亏之心中悸而烦,或腹中虚寒而痛。《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曰:“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此即阴阳两虚之虚劳,以腹中时痛为主症,故治宜平补阴阳、缓急止痛。方中桂枝辛甘化阳以温阳气,芍药酸甘化阴以养阴血,构成本方核心药组,两药辛酸甘合用,妙在辛甘补阳,酸甘益阴,且善缓急止痛,可使阴阳复,疼痛止,则“虚劳里急”可愈。再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记载:“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因“失精”导致阴损及阳,甚而阴阳两虚之证,若用助阳之法,则有动火之弊;用养阴之法,则又有增寒之害。张仲景从调和阴阳入手,而用本方调补阴阳,交通心肾。方中桂枝辛温,温经通阳;芍药之酸寒,和营敛阴,正如《金匮要略论注》曰:“桂枝芍药通阳固阴。”以上论述充分体现了桂芍药对在调补阴阳之方剂中起到重要作用,此类方剂还有薯蓣丸等。
《经方配伍用药指南》曰:“桂枝温阳以宣畅气机,通经而化瘀行滞。”[4]故桂枝可温通阳气,以推动血脉运行。芍药在《名医别录》中曰:“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故其功能和营理血,充养血脉。因此,桂芍相配,即温、补、通、调并用,不仅可以调和营卫,还能起到调畅气血、通利血脉的作用。如《伤寒论》中的当归四逆汤,该方由桂枝汤加减变化而成,就桂芍药对而言,其义有二:一则调和营卫以通利血脉;二则该药对与当归、细辛等配合,可增强辛散活血药物的祛寒养血、活血通络之效。温经汤、土瓜根散、桂枝茯苓丸中之桂芍药对,均体现了其在方剂中温阳行血化瘀的作用。同时,两药配伍也体现了气血配伍的特点,温中有补,补中有行,通阳行血,使血虚得濡养,瘀滞得行,寒邪得温。故临床上两药作为核心药对协温通之品,尤其适用于血虚寒凝、脉络瘀阻之证。
《经方实验录》曰:“盖桂枝汤一方,外证治太阳,内证治太阴。”[5]说明桂枝白芍药对还具有温中健脾的作用,可用于治疗中焦脾胃虚寒证。如脾胃虚寒者,气血壅滞而致腹满疼痛,桂枝加芍药汤用之,方中以桂枝汤为基础倍用白芍,意在柔肝抑肝,以防乘脾,故白芍有益脾作用;而桂枝能促进唾液及胃液的分泌,帮助消化[6]。二药合用,具有调理脾胃、建复中气的作用,故该药对对中气不足、营卫失守所致脾胃虚寒证效果尤佳。钟瑞健等[7]对胃炎康胶囊中的主药白芍、桂枝进行了薄层色谱鉴别,用薄层扫描法测定了盐酸小檗碱的含量,为胃炎康胶囊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此类方剂还有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桂枝加大黄汤等。
作为核心药对桂枝、白芍,还具柔肝止痛之功,对于厥阴肝寒者尤为适宜,《素问·脏气法时论》记载:“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桂枝辛香发散,其性动而主走;又味甘和缓,可疏通肝寒之凝;既能温通畅达肝气,使肝郁得解,气不横逆。白芍苦酸微寒,归肝脾二经,具有养血平肝、敛阴和营、止痛之功效,其性静而主收,抑肝气之旺、养肝血之虚。两药相伍,动而不亢,静而不滞,动静相适,能够泻肝平木,达到柔肝缓急的目的。桂枝得白芍之酸收和营,则辛散而不耗肝阴;白芍得桂枝辛甘温之助则伐肝而不致“伐生发之气也。”[8]故桂芍配伍作为仲景方常用药对可补肝血之虚,柔肝之急,为治疗肝血虚、阴寒凝之疼痛最佳之药对。此类方剂有桂枝加葛根汤、瓜蒌桂枝汤、鳖甲煎丸等。
营卫气血亏虚,阳气不足,阴血涩滞,邪遂客于血脉,易致肌肤麻木不仁之血痹证。《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桂枝在《本草再新》中记载:“治手足发冷作麻、筋抽疼痛,并外感寒凉等症。”《本草疏证》云:“桂枝亦能入血,辛能散结。”桂枝温散,能散风寒而温经通痹;白芍酸甘能养血和营而通血痹,故桂芍药对在方剂中配伍行气化瘀之品可调养营卫、祛风散邪、益气温经、和血通痹。如《金匮要略》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益阴养血,桂枝温经助阳,驱邪外出,共奏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效。以和血通痹为主要功效的类方还有桂枝新加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
桂枝性温,力善宣通,发汗通阳主动;白芍性凉,和营敛阴主静,且酸甘化阴以养阴血,可退热除烦,且能制约桂枝之温热。如《此事难知》中桂枝加芍药防风防己汤,该方功能养阴退热治疗发热;《保命集》之桂枝四物汤,主治妇人经来外感风寒,发热有汗等均体现了桂芍药对配伍可养阴退热。另外,有实验[9]证实,桂枝和白芍均有抗炎作用,两种药配伍使用,具有协同作用。如张朝辉[10]认为,桂枝、白芍相伍,桂枝发散而不伤阴,白芍酸敛而不滞邪,以桂枝、白芍为主配伍竹叶、知母、续断、桑寄生,治疗绝育术后低热等。
桂枝加桂汤是张仲景《伤寒论》中桂枝用量最大的方,以桂枝辛散温通之性,温少阴寒水之脏,抑降肾气,下定奔豚,既能温散寒水以治标,又能温通心阳以治本。桂枝温阳化水,配伍白芍酸甘化阴,共收调和阴阳、平冲降逆之效,故可用治心阳虚致发奔豚。两药合用组成药对,可振奋心阳,平抑冲逆之气。取桂芍药对平冲降逆之功的类方还有小青龙汤、葛根加半夏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等。
综上所述,本文归纳总结了作为核心药对的桂枝、白芍在外感及内伤杂病中运用的主治功效。同时,笔者认为核心药对在治疗相关病症中是不能随意拆分的,随药对自身用量的不同或药对之外配伍的药物的不同,均能提高该药对所主治相关病症的功效,提示医务人员在辨证论证的指导原则下,合理的优化选择药物,也为新药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1]王东,梁宏.仲景方中芍药药对辨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8):1896.
[2]吴谦.医宗金鉴: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王淳,邓毅.桂枝临证配伍应用浅析[J].中医药学报,2002,30(6):18-19.
[4]尚炽昌,王付.经方配伍用药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5]曹颖甫.民国名医著作精华·经方实验录[M].农汉才,王致谱,点校.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6]上海中医学院.中草药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7]钟瑞健,喻俞俊.胃炎康胶囊质量标准研究[J].中草药,2000,31(2):104-105.
[8]李时珍.本草纲目[M].张守康,张向群,王国辰,等,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
[9]陈丽平.白芍配合桂枝抗炎作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4):176.
[10]张朝辉.白芍药对配伍及临床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1,12(12):1107-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