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滋肾清利活血法治疗隐匿性肾炎单纯性血尿30例*

2012-12-12 01:08:58陈进春郭宇英邱明山许正锦
中医研究 2012年5期
关键词:隐匿性单纯性血尿

徐 明,陈进春,郭宇英,邱明山,许正锦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市中医院,福建厦门 361009)

隐匿性肾炎单纯性血尿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因临床症状轻微或毫无症状而容易被人们忽视。过去认为隐匿性肾炎单纯性血尿是一个良性经过,随着医学的进展,认为该病最终可进展成为慢性肾衰竭[1]。目前,对隐匿性肾炎单纯性血尿尚无特效治疗西药,国内资料认为,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一定的优势,多主张采用中医药治疗。2008年8月—2011年7月,笔者采用益气滋肾清利活血的方法治疗隐匿性肾炎单纯性血尿30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门诊隐匿性肾炎单纯性血尿患者60例,按门诊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22~65岁,平均(37.1±10.0)岁;IgA增高者10例,IgG增高者5例,IgM增高者4例,补体C3下降者8例,MA增高者19例,TRF增高者9例,IgGu增高者7例,a1-MG增高者7例。对照组30例,男11例,女19例;年龄21~53岁,平均(35.8±7.7)岁;IgA 增高者6例,IgG增高者7例,IgM增高者3例,补体C3下降者6例,MA增高者16例,TRF增高者11例,IgGu增高者8例,a1-MG增高者6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治疗及诊断标准专题座谈会纪要》[2]标准。①持续镜下血尿和(或)反复肉眼血尿(尿红细胞:离心尿镜检 >3个/HP);②尿红细胞位相畸形尿红细胞≥80%;③不伴高血压、水肿、尿蛋白、肾功能减退;④根据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排除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继发性肾小球肾炎、腰痛—血尿综合征、特发性高钙尿症及运动所致的运动员肾炎等。

2.2 中医辨证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有关内容进行辨证分型。本组病例选择均为气阴两虚,兼湿热瘀证型。主症:①面色少华;②少气乏力,易感冒;③午后低热,或手足心热;④口干咽燥,或长期咽痛,咽部暗红;⑤舌质偏红,少苔,脉细或弱。次症:(1)湿热证:①皮肤疖肿、疮疡;②咽喉肿痛;③脘闷纳呆,口干不欲饮;④小便黄赤、灼热或涩痛不利;⑤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2)血瘀证:①面色黧黑或晦暗;②腰痛固定或呈刺痛;③肌肤甲错或肢体麻木;④舌色紫暗或有瘀点、瘀斑;⑤脉细涩。凡具备主症3项以上,并同时兼有次症2个证型中任何2项者可诊断为本证型。

3 试验病例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年龄在14~70岁,符合隐匿性肾炎单纯性血尿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属气阴两虚兼湿热瘀型的患者。

3.2 排除病例标准

①不符合诊断标准者;②年龄在13岁以下或70岁以上者;③妊娠或哺乳妇女;④合并心、肺、肝、脑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精神病患者。

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肾炎康复片(由西洋参、人参、生地黄、杜仲、山药、土茯苓、白花蛇舌草、丹参、泽泻等组成;由天津同仁堂制药厂生产,批号 B81025)5片/次,3次/d,口服。治疗组给予益气滋肾清利活血法,药物组成:太子参 15 g,生黄芪 15 g,茯苓15 g,枸杞子 10 g,旱莲草 15 g,连翘 10 g,白茅根20 g,益母草 15 g,赤芍 6 g,丹参 6 g,茜草 10 g,大、小蓟各10 g,侧柏叶20 g,车前草20 g。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口服。

2组均以8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5 观测指标

观测2组治疗前后尿常规、尿沉渣红细胞计数、补体C3、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尿微量清蛋白(MA)、转铁蛋白(TRF)、尿免疫球蛋白G(IgGu)、尿a1-微球蛋白(a1-MG)、肝肾功能。

6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拟定。临床控制:尿常规检查红细胞数正常,或尿沉渣RBC计数检查正常。显效:尿常规检查红细胞数减少≥3个/HP或2个“+”,或尿沉渣RBC计数减少≥40%。有效:尿常规检查红细胞数减少 <3个/HP或1个“+”,或尿沉渣 RBC计数减少≤40%。无效:尿常规检查及尿沉渣RBC计数减少不明显或无变化。

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Ridit分析。以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8 结果

8.1 2组疗效对比

见表1。2组疗效对比,经Ridit分析,u=2.10,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2组疗效对比

8.2 2组治疗前后尿镜检红细胞计数对比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尿镜检红细胞计数对比个/HP,±s

表2 2组治疗前后尿镜检红细胞计数对比个/HP,±s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 P<0.05,**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 <0.05。

组 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0 14.12 ±4.94 8.41 ±7.61**#对照组 30 17.67 ±8.92 12.45 ±6.32*

8.3 2组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变化对比

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对比 g/L,±s

表3 2组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对比 g/L,±s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 <0.05。

组 别 例数 时间IgA IgG IgM C3治疗组 30 治疗前5.14 ±0.70 17.78 ±0.40 3.32 ±0.18 0.50 ±0.22治疗后 4.42 ±0.73* 13.71 ±3.15* 2.62 ±0.36* 0.79 ±0.19*对照组 30 治疗前 5.32±0.58 18.90±2.12 3.43±0.38 0.63±0.16治疗后 4.51 ±0.60* 15.56 ±2.87* 2.32 ±0.18* 0.92 ±0.19*

8.4 2 组治疗后尿微量蛋白 MA、TRF、lgGu、a1-MG指标对比

见表4。

表4 2组治疗前后尿微量蛋白MA、TRF、lgGu、a1-MG指标对比 mg/L,±s

表4 2组治疗前后尿微量蛋白MA、TRF、lgGu、a1-MG指标对比 mg/L,±s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 <0.05,** P <0.01。

组 别 例数 时间MA TRF IgGu a1-MG治疗组 30 治疗前 87.88±47.12 16.04±9.30 27.24±15.14 17.93±5.67治疗后 55.93 ±42.89** 4.48 ±2.65** 12.84 ±10.15** 11.46 ±8.79**对照组 30 治疗前 89.29±47.51 13.21±8.90 21.71±9.51 25.73±12.00治疗后 48.90 ±34.58** 5.22 ±5.59** 12.58 ±11.61** 18.48 ±11.86*

9 讨论

隐匿性肾炎单纯性血尿属中医学“血尿”范畴。中医学认为,隐匿性肾炎单纯性血尿的病因病机多由于气虚不能摄血、阴虚火旺,或热邪炽盛灼伤血络,或瘀血内阻血不归经所致。时振声教授[4]认为:肾炎血尿的中医病机主要有外感风热和内伤气阴,并指出不论虚证、实证,既有离经之血,必有瘀滞。如唐容川所说“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为瘀血”。聂莉芳等[5]认为,IgA肾病慢性迁延期以气阴两虚证居多,益气滋肾法是IgA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占永立等[6]对70例隐匿性肾炎临床与病理分析后认为,中医辨证隐匿性肾炎多属气阴两虚,挟湿热、瘀血,主要病理类型为IgA及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易无庸等[7]对于161例IgA肾病患者临床与病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后认为,气阴两虚是IgA肾病的基础证候,并贯穿IgA肾病各个阶段。笔者认为,隐匿性肾炎单纯性血尿多为气阴两虚、湿热瘀所致。气阴两虚为病之本,湿热瘀为病之标,湿热瘀既是气阴两虚的病理产物,又是新的致病因子,互为因果,恶性循环,致使其病情反复缠绵,呈进行性发展加重。气阴两虚,挟湿热、瘀血是隐匿性肾炎单纯性血尿的基本病机。气阴两虚、湿热瘀证是隐匿性肾炎单纯性血尿最常见的证型之一,故防治隐匿性肾炎单纯性血尿宜标本兼治,扶正祛邪。方中太子参、生黄芪、枸杞子、旱莲草补益脾肾气阴;茯苓健脾和中,利水渗湿;连翘清热解毒;赤芍、丹参、益母草凉血活血,散瘀利水;大小蓟、茜草、侧柏叶、白茅根、车前草凉血止血,清热利水。诸药合用,具有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之效。

现代药理实验[8-15]证明,太子参中氨基酸和多糖成分具有明显增强免疫、抗疲劳、抗氧化等多方面功能;生黄芪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机体代谢,减少蛋白尿,且有一定利尿作用;牡丹皮其主要活性物质丹皮酚具有增强免疫力、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连翘具有抗菌、抗炎、解热、镇吐、利尿强心、抗肝损、镇痛、抑制磷酸二酯酶、抗病毒、降血压、抑制弹性蛋白酶活力、抗内毒素等作用;茯苓能够增强免疫功能,抗炎抑菌,利尿;丹参具有增强肾小球排泄功能、改善肾血流、降低血液黏稠度和高凝状态,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及微循环,以及提高免疫等作用。动物实验提示益母草的活血化瘀作用主要与抗血小板聚集性和减少血小板含量、抑制凝血过程、促进纤溶系统的活性有关;益母草多糖对正常小鼠机体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侧柏叶、白茅根、小蓟、茜草均能明显缩短出、凝血时间,从而达到止血作用;此外白茅根、小蓟还有利尿、降胆固醇的作用。近年来,有研究[16]表明,枸杞子具有增强和调节免疫功能、增强造血功能、抗肿瘤等作用。所以,从现代药理学的角度也可以说明,本组药物具有增强和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抗疲劳,抗氧化,抗炎抑菌,利尿。在改善肾血流、降低血液黏稠度和高凝状态,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及微循环的同时,能明显缩短出、凝血时间,从而达到止血不留瘀的作用。尿微量蛋白是反映肾脏损伤的敏感指标,尿MA、TRF、lgGu是肾小球损伤的标志性蛋白。其中尿MA、TRF属中分子蛋白,为选择性蛋白尿,表明病情尚不严重;lgGu属大分子蛋白,为非选择性蛋白尿,表明肾小球滤过膜损害严重;尿a1-MG属小分子蛋白,当肾小管重吸收障碍时,尿中a1-MG排泄增加是肾小管损伤的标志性蛋白[17]。

本临床观察显示,益气滋肾清利活血法是治疗隐匿性肾炎单纯性血尿的有效方法,本组药物在明显减少肾性血尿的同时、还可调节血清异常免疫球蛋白、低补体血症,并使尿MA、TRF降低,从而保护或减轻隐匿性肾炎单纯性血尿的早期肾损害,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使用。

[1]许琦,阮诗伟.IgA肾病肉眼血尿与湿热及肾穿刺活检病理组织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研究,2001,17(2):10-11.

[2]王海燕,郑法雷,刘玉春,等.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治疗及诊断标准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内科杂志,1993,32(2):131.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4]倪青.时振声治疗血尿型隐匿性肾炎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1996,23(2):52-53.

[5]聂莉芳,韩东彦,于大君,等.467例慢性迁延期IgA肾病中医证候分布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7,8(7):404-405.

[6]占永立,王丽,赵宇,等.70例隐匿性肾炎临床与病理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7,8(7):409-411.

[7]易无庸,杨琴,杨栋,等.IgA肾病气阴两虚证临床与病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科技,2007,14(4):231.

[8]刘训红,阚毓铭,王玉玺,等.江苏地产太子参中多糖、游离糖及氨基酸含量分析[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3,9(3):42-43.

[9]吕成明,刘海燕.丹皮酚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05,24(2):143-144.

[10]张海燕.连翘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0,23(10):657-659.

[11]冯文茹,孙向军,胡人杰.中药茯苓的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1995,1(2):95-97.

[12]殷佳珍.活血化瘀法治疗IgA肾病血尿的认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19(2):69.

[13]徐庆乐,杨锋,沈翔.三味活血化瘀中药对小鼠NK,LAK细胞活性影响[J].上海免疫学杂志,1996,16(3):141.

[14]李发胜,赵珏,刘海日,等.益母草多糖对小鼠免疲调节作用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9,16(4):288-289.

[15]张丰强,李岩,李晓锐,等.现代中药临床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5.

[16]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17]徐伟明,曹春宇.红花注射液对早期高血压肾病尿微量蛋白的影响[J].中国药业,2007,16(7):45-46.

猜你喜欢
隐匿性单纯性血尿
血尿的梦魇 横纹肌溶解
中国自行车(2018年8期)2018-09-26 06:53:34
保持直销的单纯性
出现血尿必须上医院检查
人人健康(2016年21期)2016-11-05 11:05:31
隐匿性HBV感染分子机制的研究新进展
多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并隐匿性胆总管结石47例临床分析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隐匿性糖尿病肾病各级肾动脉的观察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合并月经不调30例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28例
血府逐瘀汤治疗隐匿性抑郁症疗效观察
消炎镇痛膏外敷治疗单纯性软组织损伤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