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
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发血栓导致闭塞是引发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最重要的原因。再灌注治疗室急性心肌梗死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1]。目前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主要采取静脉溶栓和介入治疗。回顾性分析我院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9年03月份至2010年02月份因急性心肌梗死就诊于我院治疗的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患者(采用静脉溶栓后介入治疗),其中男31例,女13例,年龄36~78岁,平均年龄(45.3±4.6)岁,对照组患者44例患者(采用直接介入治疗),其中男30例,女14例,年龄33~79岁,平均年龄(49.8±4.9)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并且无治疗禁忌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疾病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静脉溶栓后介入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静脉溶栓:溶栓方法与文献报道一致[1]。(2)溶栓治疗后进行介入治疗:常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以及检测激活凝血时间(ACT)后进行介入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直接介入治疗。
1.3 评价指标 检测10 d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监测心电图ST段下移情况以及胸痛缓解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软件包SPSS 19.0版本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经过有效治疗后,心电图检测ST段明显下移,胸痛明显缓解。本实验中,观察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心电图检测ST段下移38例,所占比例为86.4%,胸痛明显缓解36例,所占比例为81.8%,对照组患者心电图检测ST段下移24例,所占比例为54.5%,胸痛明显缓解28例,所占比例为63.6%,两组治疗效果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的常见病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并且往年轻化发展。目前临床上普遍认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斑块发生溃破或出血而引发血栓形成,血栓栓子阻塞血管,从而发生心肌缺血性坏死,进而导致心功能的下降和心重塑。研究认为心肌梗死的面积、活性心肌数量以及血管开通等能够影响疾病的发展以及治疗效果[2,3]。随着关于心肌梗死研究的不断深入,再灌注治疗逐渐成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治疗方法。目前临床常用的再灌注治疗方法包括静脉溶栓治疗以及介入治疗。对闭塞血管进行开通,恢复心肌血运以及恢复心功能成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目的。随着临床治疗经验的积累,有学者认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静脉溶栓后进行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心脏射血功能[4]。通过本研究可知,观察组心电图检测 ST段下移率为86.4%,胸痛明显缓解率为81.8%,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脉溶栓后介入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更为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深入探讨。
[1]钟纯正,李文斌,43例急性脑梗死并发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与救治分析.重庆医学,2009,38(19):2507-2508.
[2]Gharacholou SM,Lopes RD,Alexander KP,et al.Age and outcomes in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eated with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cy intervention:findings from the APEX-AMI trial.Arch Intern Med,2011,171(6):559-567.
[3]Ueda S,Yamagishi S,Matsui T,et al.Administration of 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 inhibits left ventricular remodeling and improves cardiac function in ra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 J Pathol,2011,178(2):591-598.
[4]朱素娟,王胜和,张帅,等.直接和延迟介入治疗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结构及功能的影响.山东医药,2011,51(47):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