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霞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部分心肌因缺血缺氧而发生的坏死。一般是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在吸烟、剧烈运动等一定诱因存在的情况下,狭窄的冠状动脉血流量突然减少或中断,相应的心肌因发生持续的缺血缺氧而导致坏死。心肌梗死为心血管内科常见病,同时也是危急重症,临床症状多伴有急性胸痛、恶心、呕吐等不适,患者一般多处于烦躁、焦虑、恐惧等状态,病情随时会变化,此时如对患者的护理措施不够详细认真,反而会加重病情的发展,影响患者的康复及预后。
回顾性分析心内科2011年共收治的63例急性心梗患者,其中男41例,女22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55.5岁。临床康复出院58例,占92.1%,死亡5例,病死率达7.9%。
2.1 心里护理 患者发病后多处于一种应激状态,交感神经系统等已被充分激活,患者多伴有焦虑、紧张、烦躁、恐惧等心里,此时患者如得不到安抚,反而会加重病情的恶化。一旦患者床位安置好后,护士应主动走到床前对患者的出现的不适表示理解和关心体贴,进一步安抚其不良情绪,尽量让其平静下来。在随后的护理中病房物品摆放整洁,空气清新流畅,始终应保持病房安静舒适,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了解患者的不适和不良心理状态,并给与患者相应的关心、疏导等心理护理,加快患者疾病的康复。
2.2 卧床、活动和排便护理 一个月患者休息活动安排,第1周,特别是前三天注意卧床休息,病房内保持安静舒适,避免亲友探望,以防情绪激动,除非必要应尽量行搬动患者以外的检查项目;洗漱、进食、大小便等均应在床上进行,且应由家属或护士等协助进行,尽量避免行增加心肌耗氧量的活动。第2周看病情,患者可以在床上适当活动,比如深呼吸、屈伸四肢等。第3周,根据病情,患者可以翻身、坐在床上活动,可以床边坐便。第4周,如患者病情稳定,可以在床边活动,并逐步离床,在室内缓步走动,也可以在陪护下离开床边活动。与此同时,护理人员也应协助患者四肢活动、拍背,避免发生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和褥疮的形成;待病情稳定后,先在床上适当活动,然后可行床边活动,此时应警惕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和预防;每次活动量可依据患者的病情、有无并发症和个人体力而进行。此病患者因长卧床休息时间长,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故要注意四肢特别是双下肢的按摩及肢体的被、主动活动。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排便用力,防止因腹内压急剧升高,反射性影响心率及冠状动脉血流量而引起意外[2]。注意多吃蔬菜特别是吃高纤维素的蔬菜,如韭菜、芹菜、红薯等。为了保持大便通畅、以防大便干结每天一次喝医用石蜡10~20 ml,可预防因卧床休息导致的大便干结排便困难。如果出现大便干结,可使用缓泻药,如口服果导片等,必要时温皂水灌肠。
2.3 吸氧和饮食护理 入院后应立即给患者先进行氧疗3~6 h[1],然后根据血氧饱和度和病情情况决定是否继续给予吸氧治疗。饮食中,应给予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高蛋白和高维生素的食物,且应少量多餐,避免饱餐加重心脏负荷。,限制液体和钠盐的摄入,避免血容量增加心脏负荷。鼓励患者多吃水果、蔬菜,特别是吃含纤维素高的食物和蔬菜,可食用适量的蜂蜜,强制患者戒烟。
2.4 疼痛护理 心肌梗死患者多有心前区或胸骨后等部位的剧烈疼痛,会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耗氧,导致心肌坏死面积增大或出现急性并发症。因此,遵医嘱立即给予病患者吗啡等药物进行镇痛治疗,并应仔细观察患者呼吸情况。静脉应用硝酸甘油等硝酸类药物时,应注意液体滴速和监测血压情况,避免低血压的发生。
2.5 溶栓护理 溶栓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心律、呼吸等病情变化,尤其观察患者意识状态、肢体活动、言语等情况,尽早发现是否有颅内出血及其他部位如血尿、消化道等部位出血,此期间应尽量避免深部肌肉注射。此外,还需密切观察是否有快速心律失常的发生及处理。
2.6 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宣传有关心肌梗死的预防知识,提倡健康的饮食、起居生活方式。休息充分,控制情绪,不看引起情绪波动的节目,动静结合,适量的有氧运动,避免情绪刺激,切忌过饱饮食,避免高脂肪饮食,控制体重,戒烟戒酒,坚持科学的服药方法,定期进行身体健康体检和复查,出院后按医嘱用药。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较凶险,病情变化快,患者随时会出现生命危险。通过本文观察发现,即使梗死心肌面积较大,出现并发症,只要得到积极地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多数患者可以痊愈。否则,只注重治疗,不重视护理工作,患者同样会出现较多并发症且预后较差。因此,加强护理工作,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及心理变化,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措施,才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患者的高生活质量和改善其预后。
[1]赵水平,胡大一.心血管病诊疗指南解读.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17.
[2]孙淑蓉.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溶栓治疗的护理.全科护理,2012,10(3):707-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