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疗法加丹红注射液和低分子肝素钙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2012-01-23 10:13:07于志锋李翠翠张燕丽
中医药信息 2012年6期
关键词:稳定型肝素心绞痛

于志锋,李翠翠,张燕丽

(1.大庆市第五医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4;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由于心肌缺血、缺氧导致的病理状态。既可逆转为稳定型心绞痛,也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故处于不稳定型心绞痛阶段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转归就显得格外重要[1]。大庆市第五医院应用常规疗法加用丹红注射液和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取得可喜疗效,现将观察结果做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2010年1月~2010年12月大庆市第五医院心内科住院的8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每位患者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关于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3例。治疗组患者43例中,男22例,女21例,年龄42~76岁;对照组患者43例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39~73岁。两组患者均包括劳力性心绞痛、静息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均有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

1.2 排除标准 1)1个月内有活动性出血或出血倾向;2)有慢性出血性疾病;3)3个月内有手术史;4)有明显肝肾功能损害;5)合并各种类型心力衰竭。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吸氧、卧床休息、低

作者简介:于志锋(1978-),男,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内科学。

通讯作者:张燕丽(1978-),女,实验师,主要从事中药研究。

收稿日期:2012-07-01

修回日期:2012-08-04

盐低脂饮食等护理,并常规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肠溶片、ACEI或ARB、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治疗。并根据患者合并的并发症给予降压、降血脂、控制血糖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20ml,加入250ml 0.9%氯化钠注射液静点,每日1次,连续应用14天。并给予低分子肝素钙0.4ml,采用皮下注射方法,每日2次,共用7天。

1.4 观察指标 将治疗前与治疗后疼痛发作的频率、时间、程度变化作比较。观察患者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象是否有明显变化。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期间和治疗结束后心电图ST-T变化。治疗前后各做一份心电图,治疗期间每隔一天静息状态下采集一份心电图,疼痛发作时随时采集心电图。

1.5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总的发作次数减少及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缩短80%以上,且每次发作疼痛程度显著减轻,心电图ST-T段恢复正常或大致恢复正常或显著恢复。有效:总的发作次数减少及每次持续时间缩短50% ~80%,且每次的疼痛程度有所减轻,ST-T段有所恢复。无效:总的发作次数减少及持续时间缩短不到50%,疼痛程度未见改善,治疗后与治疗之前心电图相比变化不大。加重:总的发作次数增多及每次持续时间延长,且疼痛程度加重,或发生心梗甚至猝死。心电图示ST段压低加重、T波倒置加深或ST段抬高、出现病理性Q波。

1.6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其中治疗组患者显效28例,有效13例,无效2例,加重0例,总有效率95.3%;对照组显效19例,有效18例,无效6例,加重0例,总有效率86%。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心电图改善情况 其中治疗组患者显效21例,有效15例,无效7例,加重0例,总有效率83.7%;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16例,无效16例,加重0例,总有效率62.8%。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象均无明显变化,亦无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硬化引起的管腔裂纹或破溃,使血小板聚集,血液粘稠度增高,血管痉挛,血栓形成,使一过性管腔狭窄和不稳定血栓加重冠状动脉供血不足[2]。陈在嘉[3]等研究表明,不稳定型心绞痛60% ~80%是由斑块破裂,出血引起的腔内血栓形成导致,20%左右由于内膜损伤或斑块破裂诱发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或痉挛所致。叶任高[4]等认为,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导致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如果不妥善处理易发展为完全闭塞,导致透壁性心肌梗死。江一青[5]等研究表明,近年经冠状动脉镜检查血栓多为包含血小板为主的非阻塞性白色血栓。

低分子肝素抑制Xa因子的作用强,抗Ⅱa因子的作用弱。由于分子质量小,低分子肝素可降低因受PF4(血小板因子4)的抑制作用而导致的出血风险,故低分子肝素抗血栓作用更强,且更安全。有研究证明,不稳定型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ET)含量明显高于健康人,低分子肝素可降低UAP患者血浆ET水平,起到治疗作用[6]。丹参注射液是由丹参和红花的有效成分提炼制成的药物,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抑制血栓形成、使血管扩张的作用。

常规治疗加用丹红注射液和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副作用小、方便操作,优于常规疗法,值得推广。

[1]李景君,王蕊,徐京育.加味小陷胸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2010,38(1):123 -124.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09-412.

[3]陈在嘉,高润霖.冠心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68-770.

[4]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7-281.

[5]江一青,刘朝中,朱国英,等.现代冠心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609.

[6]芦建敏,王丽霞,高恩民.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浆内皮素的改变及低分子肝素对其影响[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0,27(2):100-101.

猜你喜欢
稳定型肝素心绞痛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当代水产(2019年7期)2019-09-03 01:02:24
肝素联合盐酸山莨菪碱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观察
河北医药(2015年13期)2015-11-13 06:15:34
肝素结合蛋白在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STA Compact血凝仪在肝素抗凝治疗中的临床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
自拟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