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素桃 段俊俊
痤疮俗称青春痘,又叫面皰、粉刺或毛囊炎,为慢性炎症性毛囊皮脂腺疾病,人群中约有80%~90%的人患本病或曾经患过本病,是皮肤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酒渣鼻俗称红鼻子或红鼻头,中医别名赤鼻、酒齄鼻,是一种发生于面部中央的慢性皮肤炎症,早期表现为在颜面中部发生弥漫性暗红色斑片,伴发丘疹、脓疱和毛细血管扩张,晚期出现鼻赘。
19世纪中叶及以前,人们认为酒渣鼻是痤疮的一种,将酒渣鼻称为玫瑰痤疮,两者可以同时发生在同一患者身上,两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到19世纪后叶,人们才逐渐的认识到痤疮与酒渣鼻不是一种病。其临床鉴别点如下:
酒渣鼻皮损好发于面部中央,以鼻尖、鼻翼、两颊、前额等部位多见,对称分布。痤疮好发于面部皮脂溢出部位,如前额、鼻部及下颏,两者都是常见的面部皮肤疾病,在鼻子上的痤疮和酒渣鼻应特别注意鉴别。
但痤疮除面部各区域之外,也常发于胸背等皮质溢出部位;而酒渣鼻则主要变现为面部中央的持续性和发作性毛囊丘疹或脓疱,偶可见于眼部,国外学者将酒渣鼻分为四种亚型,即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丘疹脓疱型、鼻赘型和眼型[1]。酒渣鼻的眼部表现主要有睑缘炎,结膜充血,流泪,烧灼感,复发性麦粒肿,角膜血管形成和疤痕,角膜和巩膜穿孔,巩膜炎和虹膜炎[2],临床应特别注意眼部疾病的病因筛查。
丘疹脓疱期的酒渣鼻可在红斑基础上出现痤疮样小丘疹或小脓疱,并常伴有皮质分泌过多的症状,与痤疮变现极其相似。
酒渣鼻的侵犯年龄一般大于痤疮,多见于中年人,女性较多;痤疮主要见于青春期(近年来迟发型痤疮有逐年上升趋势,应注意区分),男性略多于女性。痤疮的组织学表现为典型的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常见炎性改变;酒渣鼻则表现为水肿、毛细血管扩张、淋巴瘀滞和结缔组织增生。酒渣鼻的早期皮损主要在两眉之间、鼻部、下颏和鼻唇沟两侧,表现为持续性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没有带尖的粉刺出现,也没有黑头,病变发展,则表现为面中部发作性和持续性毛囊性丘疹或丘疹脓疱,病损局部皮肤潮红、毛孔显着粗大,但没有瘢痕,晚期可形成明显的鼻赘;而痤疮从一开始即有典型的黑头粉刺并具有粉刺、丘疹、丘疹脓疱、结节、囊肿以及多种形式的瘢痕病损。临床上对于难以鉴别的变化,应详细询问发病过程,尤其注意疾病初期表现。
西医生理病理研究发现痤疮、酒渣鼻的甲襞微循环表现基本相似,与正常人甲襞微循环比较有明显差异,其特征为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流缓慢,出现白细胞和红细胞聚集增加等,提示酒渣鼻和痤疮这两种皮肤病还存在着微循环障碍,能否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如活血化瘀药来治疗值得探讨[3]。近年来,国内学者研究认为蠕形螨感染与某些皮肤发病有关,是痤疮和酒渣鼻的重要原因[4],孙秀琴[5]等通过透明胶纸法在酒渣鼻患者皮损中分别检出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3 821及413只。并且发现120例酒渣鼻患者中,伴有痤疮或有痤疮史者占91.7%,且随颜面病变加重,酒渣鼻病变也加重,两者具有病因及表现上的相关性。
痤疮和酒渣鼻在中医治疗用药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在病位方面,周宝宽等[6,7]认为主要从肺、胃论治。认为痤疮与酒渣鼻多为肺经风热,肺失宣降,湿热浸淫,痰湿蕴结;治宜疏风清肺,化湿祛痰;所用中药以泻肺、清肺、清热解毒、利湿化痰为主;常用桑白皮、枇杷叶、黄芩、金银花、陈皮、桔梗、猫爪草、茯苓等。证属胃中热盛、脾胃伏火、胃热兼阴虚火旺、感寒湿滞者,则选用泻胃火及化湿和胃之剂。在病因方面,周宝宽等[8]认为痰、瘀、毒邪阻滞气机,影响经脉气血运行,三者相互转化、相互促生,是痤疮、酒渣鼻的主要致病因素,故从痰、瘀、毒论治,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临床治疗上还是主要根据各疾病的临床表现,辨证施治,选取适宜的方药。
西医用药也有诸多相似之处,比如全身应用抗生素及维A酸类药物,局部外涂药物等治疗对两病都有效。但是治疗的细节还是有所不同的,比如痤疮多由痤疮丙酸杆菌引起,而酒渣鼻多由幽门螺杆菌或蠕螨引起,因而选择的具体抗生素就是不同的。
暴露部分的皮肤疾病可影响外表,特别是女性,可引起焦虑,紧张和抑郁,严重瘙痒性皮肤疾病可影响睡眠,易于伴发神经症症状。除皮肤疾病的发生与心理因素有关外,疾病的病程和恶化亦受情绪状态的左右。
[1] 高启发,陈向东.酒渣鼻治疗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10年19卷第5期,783-785.
[2] Daid J Browning et al.酒渣鼻致眼部损害[J].国际眼科纵览,1998年第1期,48-50.
[3] 王治林,孙梅倩,余逸波.痤疮、酒渣鼻患者甲襞微循环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9卷第11期,490.
[4] 孙秀琴,等.哈尔滨市人体蠕形螨流行病学的调查[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0年第1期,46.
[5] 孙秀琴,等.蠕形螨感染与酒渣鼻关系的研究[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8年第14卷第3期,66-67.
[6] 周宝宽,周探.从肺论治面部皮肤病验案[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年第33卷第2期,32-33.
[7] 周宝宽,周探.从胃论治面部皮肤病验案4则[J].中医药导报,2012年3月第18卷第3期,95-96.
[8] 周宝宽,周探.从痰、瘀、毒论治面部皮肤病[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年第3卷第3期,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