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彬恒 王新娟
农业要发展,主要靠科技;科技要发力,关键在推广。县域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对传播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意义重大。高效精干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是完成农业技术推广任务的基础和前提。在参加全国农业大学 “百名博士安徽老区行”活动期间,笔者对安徽省霍山县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情况作了专题调研。
霍山县辖16个乡镇、130个行政村,平均每个乡镇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3人,每个推广人员负责3个行政村。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包括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属于县推广中心派出机构)共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58人,其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0人,其余48人均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调查当天参加座谈的有45人,发出调查问卷45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43份。
年龄结构:调查显示,76.8%的工作人员年龄处于31~45周岁,最大的54周岁,最小的22周岁。31~45周岁是农业科技推广干部精力旺盛、经验丰富、富有创造力的人生黄金阶段。同时,从工作年龄来看,92.7%的农业科技推广干部工作年龄在11年以上,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从年龄结构来看,该县农业科技推广干部是一支蕴藏着巨大人力资本和创造力的队伍,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人员年龄结构基本合理。但是,30岁以下的推广干部只有1人。这充分表明,年轻力量的输入不足,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后继乏人,不利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长远发展。
性别结构:调查显示,该县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中,72.1%是男性,27.9%是女性。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环境相对来说比较艰苦,男性适应能力相对较强,男性占多数有利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但是,目前随着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妇女农业”在一些地区开始显现,妇女对农业科技的需求逐渐增多。所以,针对妇女对农业科技的接受特点,逐步提高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中女性工作人员比例已是十分必要。
学历结构:学历结构是反映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知识层次和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志。调查显示,在该县农业科技推广干部中,具有大专学历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占58.2%,具有中专学历的占20.9%,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20.9%。从学历层次来看,该县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以大专学历为主,这样的学历层次基本上可以满足当前县级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现实需要。但是,这种结构的推广队伍不利于农业科技在转化过程中的创新。另外,调查表明,接受调查的农业科技人员希望继续学习的达100%。
技术水平:技术水平是反映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从业经验和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调查显示,该县69.8%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具有农艺师中等专业技术职称,11.6%的人员具有高级农艺师或农业推广研究员高级专业技术职称,18.6%的人员具有助理农艺师或技术员初级专业技术职称。其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汪某具有研究员专业技术职称,他是该县2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干部之一[1],是安徽省国有单位71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之一,在该省农业科技推广战线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整体来看,霍山县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专业水平较高。
分布结构:分布结构是指农业科技推广干部在县推广中心、乡镇推广站及行政村分布情况。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能否深入到农业科技推广第一线至关重要。调查显示,16.3%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工作在县农业推广中心,76.7%的人员工作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其中,7%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还经常驻村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显然,广大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具有坚守基层、深入农村田间地头开展农业科技推广的意识和条件。
经济收入:从调查情况来看,97%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经济收入来源于工资,只有1人通过销售农资产品获得额外收入。从收入水平来看,工资收入最高的每月2300元,最低的每月仅1200元,平均工资每月1500元。2008年,霍山县在岗职工每月平均工资1543元,增长率为22.2%;按照这个增长率,2009年该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收入可以达到1856元。显然,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工资水平比该县平均工资水平低300多元。
住房情况: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霍山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仅有41.9%的职工拥有商品房,而且住房面积小于120m2的占77.7%,绝大部分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还是住在单位提供的临时单身宿舍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孩子都在身边,住房十分紧张,生活很不方便。个别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生活比较困难。
交通工具:拥有现代交通工具对很多城镇居民来说已经不再困难。但是,从调查情况看,目前霍山县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中没有人拥有私车,也没有公务用车,外出以坐公交车、骑摩托车、骑自行车或步行为主。霍山县地貌特征为“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地势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东、南、西三方山峦重叠,北部为丘陵,较为平坦,境内海拔在1500m以上的山峰有20多座。这样的自然地理特征对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来说,在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帮助下,进村入户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困难很大,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工作环境:工作环境也是影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从调查来看,62.8%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27.9%的人有调离工作岗位的愿望。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对工作岗位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待遇低、工作环境差、无用武之地、没有前途等。虽然对工作环境不满意,但个别人员仍然坚守岗位,是因为他们出身农村,对农村和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
政策不稳定影响推广工作机制。改革开放以来,在原有人民公社时期“四级农科网”(县—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的基础上,我国逐步建立起了从中央到乡镇五个行政层级相对应的“五级一员一户”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重点建设了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将原来各自独立的植保站、土肥站和种子站等整合在一起;1995年,农业部又将全国种子总站、农技推广总站、植保总站和土肥总站等合并组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初步实现了推广资源和职能从分散向综合的转变,并在运行机制上逐步实现国家扶持和自我发展相结合的运行机制[2]。在调研中,绝大部分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对本县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评价不是很高。其中,主要是农业科技推广政策不稳定,严重挫伤了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入新世纪后,为了遏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线断、网破、人散”现状的进一步恶化,中央提出了“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行为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的改革方案。2008年霍山县实行“三定”(定性质、定编制、定人员)政策,以求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开始对全县农业科技推广资源进行整合,全部收归县农业科技推广中心管理,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归口县农委管理,实现了县域农业科技推广资源的有效整合。
培训不到位影响推广工作水平。在传统农业科技推广理念中,农业科技推广就是农业科技的传播、转移的过程,而非系统化、社会化的过程。目前,广大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由于继续教育不够,就业后培训教育不到位,工作热情、能力、策略、水平等普遍较低,还是按照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理念从事工作,甚至出现不工作等状况。据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对全国21个省 (市、 区)、64个县 (区)、7000户农民的调研显示,农民对于新品种的信息主要来自媒体和有经验农户的介绍,而非来自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科技培训是让广大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业务提高、适应农业科技推广需要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从实际调查情况来看,每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每年接受培训只有1~2次,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农业技术和政治理论学习,培训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这样的培训频率、内容和形式,不能适应当前农业生产对科技推广发展的需要。受培训对象和农业生产技术特点等因素的制约,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应以现场示范为佳。
职责不明确影响推广人员工作热情。国家农业科技推广政策不断调整,使得县级以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地位不够突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和乡镇党委、政府合署办公;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常常脱离基本工作岗位职责,而是承担起了农村计划生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应对各种检查等工作。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基本职责是向广大农民系统、连续、有效地传授和推广现代农业科技,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发展,反馈“三农”实情。如果过多承担与本职工作关联性不大的行政事务性工作,这就严重违背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的价值认同,为此很多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心理感到不舒服,觉得委屈,严重挫伤了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尽管该县通过行政干预等方式把乡镇农技推广站强制从乡镇政府剥离出来,划归县农业科技推广中心管理,但是,要恢复到以前的状况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
经费不足影响农业推广动力。经费问题已成为影响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最大障碍。据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介绍,完成农业技术推广任务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向农业部、省农委申请推广项目经费。当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企业投资缺位、农民投入很少,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立起来了,但是没有推广经费,常常处于有车没油”的状态。
进一步增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紧迫感。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农业科技推广任务艰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科技推广使命光荣。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农业科技推广构建了新平台,促进农民增收为农业科技推广增添了新职能,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科技推广注入了新活力。然而,目前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及其工作条件与环境和所肩负的目标与任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性,增强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的紧迫感。
进一步优化农技推广队伍结构。结构决定功能。目前县域农业推广队伍结构基本合理,但仍不能适应发展需要。从年龄结构来看,必须老、中、青结合;从专业结构来看,必须和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从布局来看,必须是县级研究、乡级示范和村级推广相结合。建立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层次结构有效合理的推广队伍,是搞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进一步改善农技推广人员待遇。待遇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是整合县域农业科技推广资源,建立全县统一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由县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直接管理,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从一般性的行政事务中解放出来,明确其岗位与责任;二是增加农业技术推广投入,改善办公条件和推广设备,满足办公基本需要;三是争取设立农业推广干部特殊津贴,改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生活待遇;四是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子女基础教育、就医和住房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五是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社会地位,弘扬服务“三农”的奉献精神,树立农技推广人员新形象。
多形式开展农技推广队伍培训。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培训,一是制订县域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培训规划,增强培训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二是要根据当地农村经济发展需要选择培训内容;三是将技术传授和方法传授相结合、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相结合、课堂培训和田间培训相结合;四是提高推广人员综合推广能力,把政策、技术、市场三者有效结合,增强推广效益;五是努力提高推广人员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在推广中使技术本土化。
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队伍管理。科学管理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一是要建立合理的推广人员考评制度,实行绩效考核、过程考核相结合,考核结果与福利待遇结合;二是实行县乡村分级考核,待遇向基层倾斜,增加基层绩效系数;三是实行竞争上岗、县乡村轮岗制,扩大农技推广人员交流;四是加强推广系统内部交流与合作,并积极拓展对外交流。
总体来看,霍山县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结构基本合理、待遇仍需改善、功能有待发挥。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排头兵”和“主力军”,是影响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进展和效果的关键因素。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充实新生力量,优化队伍结构;不断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工作待遇,激发工作热情;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队伍功能。
[1] 苑 鹏,国鲁来,齐莉梅,等.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7中国农业科技推广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