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辉,王彩霞
(潍坊市坊子区农业局,山东 潍坊 261200)
近年来,世界种业迅速发展,种子产业进入规模竞争时代,联合并购成为潮流,种子企业国际竞争空前加剧。我国种子企业如何完善自身机制,发展自己,增加自身国际竞争力,是目前迫切解决的问题。
发达的种子行业高度集中在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竞争,种子行业已经形成了寡头垄断的格局,少数几家大的种子集团公司垄断了世界种子行业的大部分市场。未来世界种业的集中程度会越来越高,但我国的种子经营机构数量多,行业过于分散,集中程度差,仅国有种子公司就有2700多家,其他类型的种子公司就更多了。经营机构数量虽多,但是大多数经营规模狭小,经济效益低,缺乏竞争力。
世界种业研究已从传统的常规育种技术进入依靠生物技术育种阶段。科学家已从单个基因的测序转到有计划、大规模地测绘水稻等重要生物体的基因图谱,全世界已有6000多项农作物方面的生物技术研究成果进入田间试验。这些都表明,未来世界种子产业竞争的焦点是生物技术,尤其是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
世界种业需要大批科研人才,即育种专业技术人才,这是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是提高种子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发展后劲的关键。另一方面,种子企业还需要优秀的管理人才,即具有企业创新管理理念,能够根据企业内外环境适时整合企业资源,积极推动企业经营管理、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的创新,有效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企业管理人才。
通过不断地并购重组,种子公司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种子企业的发展方向。由于种子产业本身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对农业发展的特殊战略意义,世界各国都把种子产业放在突出位置,以种子产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各大跨国公司也纷纷调整战略,大肆兼并种子公司,向种子产业化进军。种子产业进入规模竞争时代,联合并购成为潮流,资本运营和资本重组成为种业发展的一次机遇。
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发展动态值得我们关注:一是顶尖跨国公司已渗透至全球市场,并积极从传统意义上的跨国公司转型为新型商业机构,即以全球应对全球为核心的全球资源整合型企业,例如杜邦先锋、利马格兰等公司。二是现有主流市场﹙欧美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市场﹚、发展中市场﹙跨国公司志在必得的,具有市场规模大、附加值高等特点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市场,例如亚洲、非洲等许多国家的种子市场﹚已基本名花有主。
中国种子公司之多是全球之最,但这些企业中没有一家的市场份额达到10%,没有一家净资产超过10亿元或销售额超过5亿元的公司。事实上,包括先锋公司在内的世界重要种业公司,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在我国陆续开办办事处。但由于种子所需气候、土壤的区域性,直接向中国出口种子的市场拓展速度极慢,为此,这些跨国种业公司加紧实施其管理人员和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本土化策略。与此同时,与中国企业成立合资公司也成为当然之选,杜邦先锋公司、先正达公司、利马格兰公司都先后在中国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合作伙伴。
我国许多出色的本土种子公司﹙如山东登海种业、北京中种集团等﹚在全球化运营方面尽管策略不同,但所面临的困境却有相似之处。这些公司目前基本依靠本土力量和资源,走的是一条以我为主的开发国外市场之路,但是由于缺少全球企业运作经验,特别是缺少在国外市场参与阵地战竞争的管理队伍、人才与经验,很多时候不得不拿自己的短板与顶尖跨国公司竞争,发展的前景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目前,跨国种业公司最精锐的部队还部署在主流市场,中国种子企业要想切入这一重兵布防的兵家必争之地,需要从整体上具备较强的系统整合与作战能力,其难度和复杂程度远超过对核心技术的掌控。可以预见,我国种子企业资源整合的区域范畴仍主要局限于中国国内市场及亚非等发展中国家市场,要成为全球资源整合的主力军可能会遇到更多的障碍,甚至是不现实的。例如,2006年中国与菲律宾公司合作,在菲律宾租借或购买大量的闲置土地,或者以大规模农场集团化运作,尽管得到了双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但目前还不能说取得了成功经验。自主扩张的典型代表是隆平高科公司,在参与全球种子竞争方面是中国的一面旗帜。但迄今为止,隆平高科海外市场仍主要局限于东南亚等发展中市场,尚未成为欧美主流市场中真正有影响力的竞争者。
尽管有诸多不利因素,但由于中国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条件,对外贸易的发展空间是很大的。
首先,中国拥有较大的市场容量。据估计,中国种子的总需求量每年超过125亿千克,但是种子的商品率却不高,仅为30%左右,因此种子进口空间很大,在一种作物种子存在明显比较劣势的条件下,从国外引进该品种对产业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其次,中国拥有较大的商品种子生产能力。据估计,中国商品种子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了85亿千克,为种子出口创造了条件。一方面,我国育种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方兴未艾;另一方面,尽管我国对外资公司有政策限制,但还是有许多合资企业建立壮大起来。
要通过兼并或合作,对现有的人力、科研、市场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种业公司,甚至发展中国的跨国公司。健全我国的种业体系,育种工作转向以种子公司为主,走集团化、产供销一条龙的路子,降低成本,提高品质。要以国际先进种子企业为榜样,并有赶上并超越它们的雄心。
对中国种子企业,要在政策上、资金上加大扶持力度,制定扶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培养和发掘中国种业的领军企业。国家主管部门和种子产业协会要分工合作,指导种子企业的发展,促进中国种业对外贸易良性发展。
从育种环节就开始监管,全面提高种子质量,树立国际信誉。严格种子生产、经营行政许可管理,依法纠正和查处骗取审批、违法审批等行为。全面推进种子行政许可事后监管和日常执法,加大对种子基地和购销环节的管理力度,严厉打击套牌侵权、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等行为。仿效美国对种子企业和种子进行种子分级认证制度,制定种子认证操作手册,从而促进种子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研发力量与种子企业结合,贯彻“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的原则。国家组织中、上游的研究,像跨国公司那样有组织地设定主题,协作攻关,并规定上、中游成果应用去向。鼓励并支持种子企业与上、中游研发力量建立固定横向合作,对下游品种的选育、试验、推广、销售进行监管扶持。
加强我国种业基础建设,重点扶持科研育种、技术研究、大型种业、对外贸易,打造中国种业航母,树立强势品牌,提升中国种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