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整体思维的开放大学建设问题研究的主要视点

2012-01-21 20:10彭坤明
终身教育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学习型广播电视大学

彭坤明

建设开放大学作为党和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其重要依据之一显然是我国远程教育的大规模实践以及开放教育模式的有效探索,这构成了开放大学建设的实践基础。开放大学建设作为教育改革与创新工程,其重要依托是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在30多年发展中积累的优势和形成的特色,这构成了开放大学建设的实体依托。在现实形态上,开放大学建设也可以说是远程教育实践和开放教育模式探索的深化,是广播电视大学发展的战略转型和模式创新,由此必须形成开放大学建设问题研究的整体性思维,即开放大学建设问题的研究,虽然必须注重主体性的设计和基本思路的形成,但同时必须基于远程教育发展认识的深化,必须基于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发展的把握。

一、开放大学建设的实践基础——远程教育发展的思维创新和认识深化

2007年,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不仅强调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而且明确提出了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建设学习型社会不仅是我国社会发展形态转型的科学判断,是科学发展观引领下我国社会发展战略的与时俱进,同时也是我国社会发展思维与模式的重大创新。为加快民生的改善以及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重大举措,其中对远程教育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发展远程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远程教育的发展问题不仅第一次写进了党代表大会的报告,而且被确立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战略举措,同时被纳入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发展范畴,这不仅赋予了远程教育发展以崇高的使命,而且开辟了远程教育认识的新境界。

1.远程教育发展的思维创新——社会思维

就起步阶段的中国远程教育思维定位来说,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思维,即远程教育的发展旨在为广大的社会公众乃至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由此促进教育机会的均等并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二是技术思维,即远程教育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旨在为所有的学习者构筑网络化的学习平台,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并由此实现学习方式的革命和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创新。在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的初始阶段,其理念的确立以及共识的形成,主要是基于这样的两种思维。无论是我国远程教育的大规模实践还是可资借鉴的国际经验都证明,这两种思维比较准确地把握了现代远程教育的本质及模式特征。正是依据这样的思维,我国远程教育的特色得以迅速形成,相应的规范得以初步确立。

但伴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模式及形态的转型,这样的思维逐渐暴露出某种程度的狭隘性和局限性,即没有充分认识到远程教育的发展在社会发展模式及形态转型中所具有的战略意义,没有把远程教育的发展自觉地融入社会发展的人本化及学习化进程。正由于此,远程教育的发展只被看做是一种新的教育现象及形式,或者归结为教育技术革新的产物,而不是被看做是社会发展的现象或范畴,在理论层面上,也往往把远程教育的发展归入教育技术学的框架,这不仅影响了对远程教育发展本质意义及特征的把握,也制约了对远程教育发展社会价值的判断及认同,在实践上容易导致远程教育发展的功利化倾向。显然,远程教育的发展需要认识上的与时俱进,其关键是需要思维的创新。

所谓思维创新,就是要突破狭隘的教育与技术观,立足于社会发展的人本化、学习化进程,进一步确立远程教育发展的社会功能,着力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目标,进一步揭示远程教育发展的社会价值,由此形成远程教育发展的人本理念和社会思维。这一思维的展开也就是远程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其要点是:首先,在社会发展的学习化进程中,学习已是社会的发展性资源,是社会进步的支持性要素,也是社会发展模式及形态转型的本质特征;同时,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学习的价值不仅得到充分显现,学习的形态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学习的内容不再主要表现为知识化,而是主要表现为职业化,学习行为不再主要表现为校本化,而是主要表现为社会化。学习形态的变化内在地要求教育发展及服务模式的创新,远程教育正是在满足社会公众的职业化学习需求中成为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其次,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显然是巨大的社会创新工程,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显著的特征。在现实形态上,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学习对象的广泛性、学习过程的持续性,即表现为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为使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成为可能,需要共享性的学习平台、终身性的支持体系,远程教育以其自身的模式特征和服务优势,具有全民学习的平台以及终身教育的支持功能,由此使远程教育的发展成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战略举措。以上分析表明,在现象形态上,远程教育虽然是新型的教育形式及教育手段,但在本质上表征的是社会发展模式的创新及社会发展形态的转型,不仅纳入了社会发展的范畴及目标体系,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任务和各级政府的责任行为,因此,远程教育的发展构成了衡量社会发展状态的重要指标,也构成了评价各级政府社会发展责任行为的重要依据。

2.远程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改善民生

我国远程教育是以“项目”的形式开始大规模实践的,为了保证项目实施的规范性和实践的有效性,在其发展的初始阶段更多地关注了现实依据以及模式特征的总体把握。作为项目式的实践探索,这无疑抓住了远程教育发展的基本问题。依托网络的环境,运用远程的手段,采取开放的形式,最大限度地为社会成员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持服务,由此使远程教育的发展作为项目的设计有了较为完整的方案,也同时使远程教育作为创新性探索有了基本的行为规范。正是按照方案的设计和规范的要求,我国远程教育的实践性探索不仅进展顺利,而且成效显著。但必须承认,无论是方案的设计还是规范的确立,既是项目实施的要求,也是实践的需要,但就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的理论准备来说显然是不充分的。由于理论准备的不充分,导致了发展理念在某种程度上的僵化,发展行为在某些方面的固化,并由此制约了实践性探索的自觉性和创新性。

伴随着项目实施的推进以及远程教育的规模化发展,远程教育发展的理论思考及研究逐渐得到重视,其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在远程教育的服务宗旨及功能定位问题上形成了共识,即服务人的发展,促进平民进步。把人的发展与平民进步确立为服务宗旨和功能定位,标志着我国远程教育开始有了明确的发展导向。同时表明,从有效满足学习需求,为学习者提供支持,到服务人的发展,促进平民进步,是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的理念更新与理论创新,就其本质而言,是我国远程教育发展人本精神的确立。正是基于人本精神,我国远程教育在其后的发展中功利色彩逐渐淡化,人的发展需求以及人的发展状态不仅成为关注的重点,也成为模式探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此使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彰显出人本化的特征,并进入了人本化的发展轨道。

人本化发展导向的确立,使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实现了重大的跨越。我国远程教育虽然在较长的时间内仍然具有着项目实施的形式,但在本质上已超越了项目实施的意义,使之成为人本发展的创新工程。由此开始,我国远程教育获得了崭新的发展姿态,也取得了独立的发展地位。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人本化阶段,人的发展集中表现为民生问题,或者说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人的发展状态在本质上正是民生改善的状态。在学习化生存、发展的时代,人的发展状态则取决于学习的状态,由此不仅形成了新的发展观也同时形成了新的民生观,即学习化的民生观。所谓学习化的民生观,集中表现为:通过持续而有效的学习,并基于自我学习能力的形成及增强,不断改善并优化生存与发展的状态。这正是与社会发展的人本化模式以及学习化形态相适应的民生观。正是依据这样的民生观,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才具有了重大的民生意义。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支持服务的远程教育也才具有了鲜明的民生价值,由此使远程教育确立了改善民生的价值取向。

从人本发展导向到民生价值取向,标志着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理念与认识的又一次升华,由此使远程教育的人本精神、人文关怀与社会属性、社会责任实现了有机的统一,也使远程教育真正融入了社会的人本化发展以及人本的学习化发展过程。由此开始,我国远程教育不仅真正纳入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发展范畴,而且直接表现为改善民生的工程。因此,无论是就社会认同而言,还是就政府责任来说,都必须基于民生的改善重新认识和评价远程教育发展的价值,即是说,关注远程教育的发展也就是关注民生的改善。

3.远程教育发展的文化视角——平民学习

实践证明,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环境的创设与优化。在最初的阶段,所谓环境主要指战略的规划、制度的设计、政府的决策、政策的支持等若干方面,我们可以称之为刚性的环境因素或硬环境因素。事实上,在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其困难也首先表现为这些硬环境因素的缺失,包括战略的虚化、制度的缺位、决策的滞后、政策的弱化,解决这些问题也曾经是远程教育发展中长期的期盼和强烈的呼吁。伴随着实践与探索的深入,制约远程教育发展的环境因素并不仅限于此,同时还表现为:思想上的僵化、情感上的淡薄、行为上的固化、评价上的扭曲等方面。我们可以称之为柔性的环境因素或软环境因素。正是由于这两种制约性环境因素的同时存在,导致了我国远程教育以及广播电视大学发展的边缘化。就以上两种环境因素而言,不仅是同时存在而且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一方面硬环境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软环境因素的影响,因为思想的僵化、情感的淡薄、行为的固化、评价的扭曲,从而制约了战略的制订、制度的设计、决策的及时、政策的到位;另一方面软环境因素又受到硬环境因素的影响,因为战略的虚化、制度的缺位、决策的滞后、政策的弱化,导致思想不够解放、情感投入不足、行为缺乏自觉、评价不能公正。这两种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似乎构成了远程教育发展问题上不能有效作为的理由,这也正是远程教育发展的一种无奈。

中国的远程教育已经走过了10多年的历程。在如此无奈的环境状态下,中国的远程教育何以能实现如此快速的发展并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令世界为之瞩目,使社会为之感动。在笔者看来,中国远程教育蓬勃兴起和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不仅在于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同时在于社会公众强烈的学习需求。这种学习需求并不简单地表现为对文凭的偏好,而是表现为学习意识的养成、学习价值的理解、学习行为的自觉,集中表现为浓郁的崇尚学习的文化。这种学习文化一方面来自于我国崇尚知识、尊师重教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另一方面来自于我们党和政府对学习的倡导和重视。作为华夏文明的特质与内涵,这种崇尚学习的文化不仅深深扎根于广大平民之中,而且融入了平民的生活,使之成为生活的理念和生活的方式,即学习化的生活及生活式的学习。平民不仅是学习文化的体现者,也是学习文化的传承者,更为重要的是平民创造了这样的学习文化。因此,就文化的主体性而言,这种崇尚学习的文化具有鲜明的平民化特征,或者可以说是平民学习文化。正是这种平民学习文化,为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创设了环境。

事实上,我国远程教育从一开始就基于人本精神,自觉地选择了平民化的发展道路,不仅把平民确立为服务的对象,依据平民的学习需要以及学习状态构建相应的服务模式,而且以促进平民的发展作为服务的宗旨,把平民生存与发展状态的优化作为质量评价的标准。迄今为止,还没有其他任何一种相对稳定的教育形式能像远程教育那样高度关注平民的状态,自觉贴近平民的生活,真诚为平民的发展服务,这就使我国远程教育真正成为一种现代意义上的平民教育,或者说是真正属于平民的教育。正由于此,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不仅受到广大平民的认同与欢迎,而且成为平民的自觉选择。平民的认同与选择无疑是对远程教育发展的“给力”,成为远程教育发展最为重要的支持力量和环境因素。正是由于我国的远程教育根植于平民学习文化,融入于平民生活,才实现了如此快速的发展并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由此形成了远程教育发展问题上的文化视角。

从平民学习文化这一视角解读远程教育的发展,必将强化这样一种认识,即远程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范畴,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要实现远程教育发展环境的优化,迫切需要文化的自觉。所谓文化自觉,也就是对平民学习文化的认同与尊重、继承与弘扬,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文化自觉的程度直接决定着远程教育发展环境优化的状态。很显然,只有基于对平民学习文化的理解、认同与尊重,对远程教育的发展才能真正具有正确的认识、人本的情感,才能做出科学的判断、积极的评价,并由此强化战略的思维、决策的行为,才能不断加大制度创新和政策保障的力度。这进一步说明平民学习文化是远程教育发展的土壤与源泉,而文化的自觉是远程教育发展环境优化的途径和力量。

二、开放大学建设的主体设计——战略定位和基本思路

2010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是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战略谋划和行动纲领。《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办好开放大学的要求,并构成党和政府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决策之一。同年5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后,开放大学的建设被正式确立为国家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重大项目,拉开了我国开放大学建设的序幕,启动了开放教育模式的实践性探索。与此同时,江苏省委、省政府立足于江苏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对江苏开放大学的建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2010年8月颁布的《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以广播电视大学为基础,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建设江苏开放大学的战略任务,同时,作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江苏开放大学的建设作为重大改革课题被纳入了我国开放大学建设试点项目的总体框架。

目前,开放大学建设刚刚起步,尚处在形成共识、科学决策的阶段,进一步加深对开放大学建设战略意义的理解,理清开放大学建设的思路,从而提高在开放大学建设问题上的自觉性、有效性,尤为迫切和紧要。在国家开放大学以及江苏开放大学项目设计、建设方案与实施方案的研讨及论证过程中,对于开放大学的认识定位与建设思路,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拓展和完善,努力形成共识。

1.开放大学建设的现实依据

在我国,建设开放大学既是教育改革的新领域,也是社会发展的新课题,既是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又是创新性的实践探索。显然,在开放大学建设的问题上,首先面临的是认识问题。所谓认识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建设开放大学的必然性,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性,“5+1”试点模式的必要性。在这三个问题上能否形成共识,不仅关系到党和政府这一重大决策在执行上的自觉性和有效性,也关系到“试点”项目在推进上的协调性和有序性。随着《规划纲要》的颁布和“试点”项目的确立,开放大学建设不仅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毋庸讳言,在战略目标已经明确,宏观决策已经形成,“试点”实践已经启动的情况下,其认识与理解不仅相对滞后,而且存在某些方面的分歧乃至误区。虽然在理论与思维的层面上需要各抒己见,但在实践与行动的层面上则需要共识的形成。所谓形成共识并不是简单地表现为理念上的认同,而是基于对现实依据的客观把握,在实践形态上,把认识统一于社会发展的目标,统一于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笔者认为,开放大学建设的现实依据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基于社会发展的学习化进程以及教育发展规律的遵循,建设开放大学是实现“学有所教”目标的必然选择;二是基于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需求以及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建设开放大学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现实途径;三是基于社会发展的区域特色以及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区域化战略,选择若干省级区域进行开放大学建设的试点是符合国情的实践模式。

2.开放大学建设的本质意义

建设开放大学既是政府的责任行为,也是社会公众的共同企盼,又是各级广播电视大学的自觉追求,这就决定了开放大学的建设作为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但也同时要求目标上的一致性和行动上的协调性,为此,必须对开放大学建设的本质意义做出准确的把握。对开放大学建设本质意义的把握是否准确,直接决定着开放大学建设方案设计的科学性问题,也决定着开放大学建设作为一种“试验”其行为的规范性问题。无论是就开放大学建设先期进行的理论研讨来看,还是就开放大学建设试点方案的论证而言,对开放大学建设本质意义的理解和把握显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这曾经是开放大学建设(试点)方案设计过程中的主要困难。

首先,开放大学建设无疑标志着一种新型大学的诞生,必须遵循大学应有的规范,其大学属性必须得到尊重,但开放大学建设的本质意义并不局限于一所大学的概念,而是旨在构建全民学习、终身教育的体系,因此,必须基于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确立开放大学建设的目标和思路。其次,开放大学建设无疑是我国远程教育以及广播电视大学发展的重大机遇,但开放大学建设的本质意义并不局限于发展环境的优化,而是基于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以及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目标,改革传统的学习制度,创新开放的教育模式,即是说,学习制度的改革、开放模式的构建不仅是开放大学的重大使命,也是开放大学建设内涵的核心要素,因此,必须基于改革和创新的要求确立开放大学建设的任务和重点。其三,开放大学建设无疑是重大的战略性决策,也是各级政府的责任行为,但开放大学建设的本质意义并不局限于决策的执行与政府的推动,而是在开放理念的引领下,重在实践、重在探索、重在试验,因此,必须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完善开放大学建设的方案和规范。

基于这样的解读,我们对开放大学建设的本质意义才能有基本的把握,才能实现信息的聚合、思维的趋同,也才能使建设方案具有现实性、合理性以及可行性,从而实现行动上的协调性。

3.开放大学建设的主要问题

开放大学的建设事关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事关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事关我国学习制度的改革与教育模式的创新。正是基于对开放大学建设在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中所具有的战略意义的认识,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自觉地把开放大学的建设纳入了责任体系,由此形成了决策层面的责任驱动。各级广播电视大学迅速行动,自觉地把开放大学的建设作为自身的发展任务和目标追求,由此形成了实践层面的激情驱动。决策层面的责任驱动与实践层面的激情驱动,为开放大学的建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作为社会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工程,开放大学的建设不仅需要责任与激情的驱动,而且需要理性的回归与科学的精神,即必须把决策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把实践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就战略的实施而言,责任与激情是积极性的集中体现,就实践的过程来说,科学与理性是有效性的根本保障。只有把责任与激情、科学与理性有机结合起来,开放大学的建设才能步入决策科学化与实践规范化的轨道。

随着《规划纲要》的颁布以及“试点”项目的确立,政府的责任意识日趋强烈,各级广播电视大学的热情空前高涨,在此情形下,科学与理性对开放大学建设的实践来说无疑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对开放大学建设的基本问题或重点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与科学的分析。这些基本问题或重点问题主要包括:其一,开放大学的建设必须突破传统的教育思维,必须具有社会化与人本化相统一的认识视野;其二,开放大学的建设必须以“学有所教”为目标追求,必须以学习形态的革命性变化作为实践依据;其三,开放大学的建设必须坚持大学属性、学习平台、服务体系的三位一体,必须坚持学习模式、教学模式、服务模式的高度开放;其四,开放大学的建设必须以开放教育的模式探索为实践起点,以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为现实基础,必须坚持尊重实践与注重创新的有机统一;其五,开放大学的建设必须具有改革的精神,把握实践性探索的本质特征,为创新性试验创设宽松的环境。

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或阐述,旨在为政府的决策提供理论支持,为实践性探索确立哲学思维,为实施方案的制订进行必要的准备。

4.开放大学建设的基本思路

分析开放大学的现实依据,是旨在形成开放大学建设的共识,并由此提高行为的自觉性;解读开放大学建设的本质意义,是旨在加深开放大学建设的理解并由此把握改革与创新的特征;阐述开放大学建设的主要问题,是旨在确立开放大学建设的思维并由此强化决策的科学性,但在实践的层面上都归结于开放大学建设思路的合理性与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即是说,依据的分析、本质的解读、问题的阐述对开放大学的建设虽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引领功能以及思维创新价值,但其目的显然是服务于开放大学建设实践路径的选择以及实施方案的设计,路径的合理性与方案的可行性,显然是开放大学建设能否实现其目标的关键。同时,路径选择的合理性取决于基本思路的清晰,方案设计的可行性需要论证的充分,因此,汇聚智慧,集成创意,为开放大学的建设提供实践性思路以及为实施方案的设计提供积极的建议,既是开放大学建设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也是理论与实际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开放大学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立足省情——既体现共性规范,又注重个性特征;强化过程——既要整体设计,又必须分步推进;面对现实——既追求创新目标,又必须注重实践效能;回归理性——既确立价值取向,又必须合理定位。这些原则的核心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其思路或方案才具有现实的合理性。

开放大学建设实施方案的基本框架是:开放大学建设既是创建一所新型的大学,同时又是旨在构建终身教育的体系;开放大学应当具有办学、服务、管理、探索等主要职能;开放大学建设必须形成系统性、区域性、共享性资源整合的途径、方式和机制;开放大学应当选择与行政区划设置以及政府组织的层级相匹配的主体性组织构架。作为基本框架,其核心是坚持开放大学建设的可操作性,只有坚持可操作性,其思路或方案才具有实践的可行性。

开放大学建设“项目”试点的保障因素是:赋予开放大学应有的办学自主权,必须把开放大学的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的责任体系,必须建立开放大学相对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尤其是必须开通开放大学建设与发展的财政拨款渠道等等。所谓保障因素,其核心是必须为开放大学的建设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只有坚持制度保障的充分性,其思路或方案才具有真正的有效性。

提出这样的基本思路或方案建议,其目的是为了能够实现开放大学试点项目的迅速启动及实践的及时开展,努力避免可能出现的因为基本思路的不切实际或者由于方案设计的抽象争论而导致的行动迟缓、实践等待现象。

5.开放大学建设必须解放思想

对开放大学建设现实依据的分析,本质意义的解读,主要问题的阐述,基本思路的提出,不仅旨在形成开放大学建设的共识,拓展开放大学建设的思维,更为重要的是旨在为开放大学建设实施方案的制订提供理论层面的支持,同时为项目试点的开展进行实践层面的准备。但在方案制订和实践准备的过程中,显然遇到了一系列的实际困难,或者说存在着诸多需要破解的难题,这些难题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办学自主权落实之难;二是教育资源整合之难;三是开放模式构建之难;四是经费保障之难;五是试验路径之难。这些难题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直接影响到开放大学建设实施方案的制订,直接制约了项目试点的实践性开展。

基于党和政府就建设开放大学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所具有的改革、创新意义的理解,同时基于广播电视大学30多年发展历史经验以及远程教育10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笔者认为,这些难题的客观存在,其原因确实是十分复杂的,涉及我国传统与现行的学习制度、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因此,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教育改革的整体推进,这就表明破解这些难题所具有的过程性及艰巨性特征,同时也凸显了开放大学建设作为战略选择具有的改革意义和创新价值。

破解这些难题需要一个过程,关键在于思想的解放。正如广播电视大学的成功创办以及远程教育的大规模实践都是思想解放的产物一样,办好开放大学、建设开放大学,就党和政府的战略决策而言,同样是思想解放的体现。但在决策实施的层面而言,思想仍然不够解放,表现为不敢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不敢冲破现行的体制束缚,不敢打破管理的行为习惯。因此,从根本上说,破解难题之难是思想解放之难,开放大学的建设是重大的思想解放工程。以思想解放为先导,以创新战略为驱动,以破解难题为重点,正是我国开放大学建设的必由之路。

三、开放大学建设的实体依托——广播电视大学的转型任务和现实途径

作为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开放大学的建设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国家战略行动,这不仅是我国社会发展模式创新与形态转型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30多年发展的热切期盼。无论是《规划纲要》,还是“教育综合改革”项目,都确立了广播电视大学在开放大学建设中应有的基础地位,就开放大学建设试点方案而言,都明确把广播电视大学确立为开放大学建设的现实依托,这标志着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被真正纳入了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框架,真正进入了政府决策的体系,标志着经过30多年发展的广播电视大学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中将承担起新的使命,并由此步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这同时说明,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诞生、发展的广播电视大学,伴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学习化进程,再次走到了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前沿,成为开放教育模式探索以及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主体力量。

依据开放大学建设战略目标及任务的把握,同时基于开放大学建设本质意义的解读,广播电视大学要充分发挥开放大学建设的基础作用,并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有所作为,必须切实重视和加强自身的建设,既要对30多年发展积累的相对优势进行系统的总结,也要对转型发展面临的挑战做出认真的分析,同时要对发展思路和战略重点进行创新性的调整。

1.广播电视大学的相对优势

以广播电视大学为基础建设开放大学,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决策认同和社会的高度信任,这一认同和信任是对广播电视大学30多年发展成就的最高评价,是对广播电视大学在长期探索中所积累的相对优势的充分肯定。广播电视大学30年探索所取得的创新性成果是极其丰富的,但就开放大学的建设而言,其相对优势或特色集中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模式优势。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广播电视大学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开放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开放教育模式的探索,尤其是基于远程教育的大规模实践,办学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不仅实现了从教学的时空开放到学习的过程开放,从校本开放到人本开放的重大转变,而且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开放模式和机制,这无疑是其他高等教育机构不可比拟的相对优势。就开放大学建设来说,改革传统的学习制度,构建开放的教育模式是其最主要的任务,这表明,广播电视大学在开放教育模式探索中积累的优势无疑是开放大学建设的实践性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开放大学的建设是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模式探索的拓展和深化。

二是系统优势。作为我国现代化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广播电视大学的创办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以各级政府为责任主体的系统性办学体制。系统办学在本质上表征的是广播电视大学服务体系的完整性,正是基于这种完整性,实现了广播电视大学服务功能向农村、基层、企业以及不同社会区域的覆盖。就开放大学的建设来说,满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需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显然是其最主要的目标,而广播电视大学这一相对完整的办学系统作为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无疑为开放大学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现实的依托。从某种意义上说,开放大学的建设是广播电视大学服务系统的完善和丰富。

三是发展特色。广播电视大学长期坚持特色发展的道路和战略定位,基于我国社会发展进程及趋势的把握,借鉴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开放大学建设的经验及共性特征,明确而坚定地把开放大学作为发展的目标追求,并在办学理念、功能定位、组织形态、内涵规范、服务模式等方面努力彰显开放大学的特征,由此使广播电视大学在事实上具有了开放大学的基本功能并跻身于世界开放大学的行列。开放大学的建设虽然旨在构建全民学习的平台和终身教育的体系,但显然也是新型的大学形态或开放的大学实体,广播电视大学的特色发展无疑为开放大学的建设提供了现实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开放大学的建设是广播电视大学特色发展的延续和跨越。

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足以说明,广播电视大学之所以能成为开放大学建设的现实基础,其根本原因显然是在于广播电视大学在30多年发展中优势的积累和特色的彰显。从过程性的角度看,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无疑是我国开放大学建设的先期准备,或者可以说,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过程也正是我国开放大学的孕育过程。

2.广播电视大学新的发展转型

广播电视大学以其相对的优势和鲜明的特色理所当然地构成了开放大学建设的实践基础和现实起点,但开放大学绝不是广播电视大学在形式上的“转身”,或者说不是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的自然生成,而是以广播电视大学为基础的创新性设计,是依托广播电视大学开展的探索性实践,是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主体的规范化建设,因此,开放大学的建设在本质上不是一种“确认”,而是一种“试验”,重在建设。即是说,广播电视大学在开放大学的建设中虽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和依托功能,但广播电视大学并不是规范意义上的开放大学,其原因显然是多方面的,但仍然可以从模式、系统及发展特色这三个方面简要分析。

一是模式的相对局限性。广播电视大学长期致力于开放教育模式的探索,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与开放大学应当具有的模式构建目标相比,显然存在着如下两个方面的局限。一方面开放模式服务的对象主要局限于广播电视大学注册的学员,而没有能向社会所有学习者覆盖。从某种意义上说,开放的模式仍然具有校本的特征,还不能有效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模式的内涵主要局限于教学的过程,而没有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相融合。从某种意义上说,开放的模式还主要表现为狭义的教学模式的开放,还没有能成为完全开放的学习模式。

二是系统的相对封闭性。广播电视大学长期致力于系统的建设,虽然实现了系统整体功能的不断优化,但与开放大学应当确立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目标相比,显然存在着相对的封闭性。所谓相对的封闭性,一方面是指尚未有效地形成与普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教育机构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机制;另一方面是指尚未广泛地开展与行业、企业、社区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紧密合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广播电视大学的系统主要表现为办学的组织化体系,还没有能成为高度开放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是建设的相对滞后性。广播电视大学长期坚持建设开放大学的目标追求,虽然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与开放大学的功能定位及规范要求相比,广播电视大学的内涵建设仍然显得相对滞后。开放的理念有待进一步强化,模式探索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资源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快,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优化,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讲,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主要体现为规模的扩张,还没有形成较强的内涵发展能力。

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充分说明,开放大学的建设对广播电视大学来说虽然是重大的机遇,但更是严峻的挑战。就本质意义而言,从广播电视大学到开放大学是一次质的飞跃,也标志着广播电视大学将实现新的发展转型。

3.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发展的实践路径

依据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区域化战略及模式,社区教育的开展及社区文化的建设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学习化进程以及社会发展形态的文化转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基于开放大学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以及终身教育体系中的服务定位,广播电视大学要实现向开放大学的转型发展,显然面临许多新的课题和任务,需要实践性路径的科学选择,其战略重点之一就是要高度关注并自觉参与社区教育的开展以及社区文化的建设。

开展继续教育曾经是广播电视大学长期坚持的办学任务,也是开放大学的重要职能。但在社会发展的学习化进程中,继续教育的概念及形态都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变化之一:继续教育不再是狭义的教育概念,而是社会发展的范畴,并作为社会发展的人本特征及文化资源融入了社会发展的目标体系;变化之二:继续教育不再是传统的教育手段,而是社会化的学习形态,并作为过程性的学习方式及自主性的学习模式纳入了终身教育的体系;变化之三:继续教育不再是单纯的教育功能,而是人本发展的重要途径,并作为改善民生的工程纳入了各级政府的责任体系。基于我国社会发展的区域化特征,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各级政府的责任履行,其重点显然是在众多的社区,同时由于广大的学习人口相对集中于不同的社区,因此,继续教育在形态上也就直接表现为社区教育。不仅如此,基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社区教育的开展不再局限于社会成员为适应职业变化而进行的知识更新、技能培训,而是同时致力于学习文化的建设,即是说,社区教育已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途径,社区教育的开展本质上就是社区文化的建设。

基于社区教育的人本价值、社会意义以及文化内涵,广播电视大学自觉地为社区教育的开展提供服务,并不仅仅是继续教育在规模上的扩张以及在功能上的拓展,或者说并不仅仅是继续教育任务的延续,而是向社会的主动融合,并在这种融合中创新服务模式,增强服务能力,以期能更好地履行开放大学的服务职能。因此,服务社区教育的开展以及社区文化的建设,既是开放大学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发展的重要内涵。

4.广播电视大学转型中县级电大发展的基础地位

由自然环境、人口分布、经济结构、文化传统等要素决定,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学习化进程中,学习型组织及学习者群体相对集中于不同的县级区域。县级区域不仅是相对独立的学习型组织体系,同时构成了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在我国学习型社会区域化布局及区域化发展的进程中,县级区域无疑是战略重点。这意味着县级电大再次走在了社会发展的前沿。

广播电视大学在其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县级电大的发展问题虽然备受关注,一直是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建设的重点,但对县级电大发展所具有的社会与人本价值以及战略意义的认识仍然有待进一步深化。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县级电大的建设和发展显然已突破了广播电视大学办学系统的概念,即是说,县级电大虽然承担着重要的系统办学与服务的功能,但同时已是区域社会发展的范畴,融入了区域性社会发展的学习化进程,由此逐渐成为区域性的平民学习平台、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作为全民学习的基础平台和终身教育的现实载体,县级电大正成为学习型社区建设的主体性力量。

对县级电大的战略地位及基础作用进行分析和判断,不仅旨在推进县级电大的建设与发展,同时在于拓展开放大学建设的思路。首先,我国学习型社会的区域化推进以及学习型社区建设的目标,要求建设社区性的开放大学,把开放大学建设到县级区域,由此形成开放大学的区域化布局,不仅体现了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总体要求,也是中国特色开放大学模式的重要特征。其次,县级电大在自身发展中积累的相对优势及服务特色,决定了县级电大是社区性开放大学建设的现实基础,依托县级电大有效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及服务功能,不仅是我国开放大学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开放大学建设整体推进的基础性工程。其三,以县级电大为基础或依托建设的社区性开放大学,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同时又是省级开放大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形成相对完整的开放大学体系。其四,适应于学习型社区以及开放大学建设的目标要求,县级电大同样面临着转型发展的任务,既要主动地融入学习型社区建设的进程,又要自觉地融入开放大学的体系,既要发挥区域性全民学习平台的功能,又要发挥开放大学建设的基础性作用。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 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中国教育报,2010-08-30(5,6).

[3] 彭坤明.中国远程教育发展论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 彭坤明.开放大学建设初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学习型广播电视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五环节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大学求学的遗憾
把人大机关建设成为学习型机关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