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转设民办本科高校SWOT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

2012-01-21 15:47阙明坤
关键词:转设民办民办高校

阙明坤

(无锡太湖学院宣传处,江苏无锡214100)

独立学院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产物,独立学院的制度设计嫁接了社会资本与母体高校的双重优势,在高起点上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独立学院在迅猛发展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以及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来看,将独立学院适时、有序地转设为完全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既是国家政策导向的要求,也是深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转型的必要之举。

目前,根据《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普通高校已经有了成功的范例。2008至2009年,全国首批5所独立学院成功转设民办普通高校;2011年4月,又有14所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本科高校。[1]转设后,该如何准确分析社会需要和时代发展趋势,科学制订新学校的发展目标,规划人才培养规格,明确办学定位,是新转设的民办本科高校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笔者拟用SWOT分析法探讨由独立学院新转设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以下简称“新转设民办本科高校”)的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战略。SWOT分别代表Strength(强项、优势),Weakness(弱项、劣势),Opportunity(机会、机遇)和Threat(威胁、对手)。

一、新转设民办本科高校SWOT分析

(一)内部优势(S)

1.具备较好的办学基础条件。独立学院能否转设为民办高校,关键在于办学条件是否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普通本科高校的标准。新转设民办本科高校在转设之前,为迎接教育部评估,按照《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的要求,加快校园基本建设,充实办学条件,在生均占地、生均行政用房、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和生均图书等方面均达到了教育部规定的本科院校设置条件。转设评估时,学校已完成了全部资产的过户,没有后顾之忧。与传统民办高校相比,新转设民办本科高校落实了法人财产权,使学院健康持续发展有了根本保障,这是一大优势。

2.具备本科办学经验,取得了一定的办学成绩。新转设民办本科高校因为一开始就在本科教育上高起点办学,瞄准市场设置专业,依托公办高校和社会资源建立了师资队伍、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所以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本科教育经验。另外,独立学院脱离母体走上独立自主后,拥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和人才引进等方面更加灵活、高效;每年不必再向母体院校交纳数额庞大的管理费,转而可以全部用于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和日常办学开支,使办学经费更加充裕。

3.办学符合国家对民办高校的规范要求。新转设民办本科高校一般办学较为规范,能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教育公益性原则,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民办高校规范管理引导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通知》和《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等文件要求,在招生、宣传、收费和学历证书发放等方面严格执行国家各项规定。已按规定办理了办学许可证、法人登记证等各种证照,并按期年检,按要求建立了财务制度,按期提供年度预、决算报告和审计报告。

(二)内部劣势(W)

1.社会声誉未形成。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本科高校后,校名发生变更,由于放弃了母体公办大学的金字招牌,联结双方最重要的纽带被断开。脱离了名校的光环,新学校的品牌效应受到影响,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降低,一时难以获得社会认可。从新学校的校名来看,新转设民办本科高校是以一个全新的、陌生的校名出现在考生与家长面前,除了在当地有一定的知名度外,在外省市基本不被了解,这势必对招生、就业、人才引进、师资稳定和资源获取等方面造成不利的影响。

2.师资队伍不健全。其一,师资队伍的结构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新转设民办本科高校为迎接转设评估,大量引进年轻师资,造成教师在职称、学历与年龄上比例不平衡,各个院系之间师资力量的分配也不均衡,教学能力不达标。其二,教师队伍专、兼职教师比例不协调,专任教师比例偏低。调查显示,多数民办高校兼职教师队伍所占比例超过50%,部分学校甚至超过了80%。[2]其三,新转设民办本科高校教师的年龄、职称与学历结构不够合理,老、中、青比例不协调,中年教师断层现象明显。“具有副教授和教授职称的教师,多是公办高校的退休教师。这一部分老教师在3至5年后,因年龄和身体原因,将会陆续退出独立学院教师岗位,届时面临的师资问题会更加突出”。[3]另外,新转设学校成立后,部分母体高校原先派出的中层干部、资深教师等返回母体高校,也对新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造成一定的影响。

3.办学特色欠鲜明。由于新转设民办本科高校的办学历史较短等原因,其办学特色较为匮乏,没有形成与众不同的校风学风、学科专业与制度规范,表现在:一是学科专业特色不明显,一味求大求全,没有形成重点优势学科。新转设民办本科高校的前身是独立学院,专业布局不尽合理,专业设置与母体学校“雷同”或同类院校“扎堆”,如江苏有超过20所独立学院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贸等专业。[4]二是办学理念不鲜明,办学定位模糊,没有形成独特的办学个性。三是时代性、社会性不明显。世界名校在办学特色的形成中,最为宝贵的经验就是紧跟时代变化的步伐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锐意改革,故新转设民办本科高校应仿效之。

(三)外部机遇(O)

1.国家对民办教育的高度重视形成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民办教育定位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赋予了民办教育极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开创了民办教育发展的新局面。纲要同时指出,“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对具备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条件的民办学校,按规定程序予以审批”,这标志着民办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机遇期。

2.民办本科高校总数偏少,社会教育需求旺盛。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数据统计,截至2011年5月23日,全国共有普通本科高校820所,民办高校386所,其中民办本科高校80所,仅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总数的9.8%,占全国民办高校总数的20.7%。80所民办本科高校中,2011年新增31所,其中独立学院转设14所,专升本17所。[1]当前,人民群众对本科教育的需求仍非常旺盛,我国民办本科教育资源还相对匮乏,这对新转设民办本科高校的发展非常有利。

3.国际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显示了民办高校发展的生机。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格局来看,教育民营化已经成为当代世界主要国家在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政策选择。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社会资金大量涌入高等教育相比,我国在这方面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从资金投入角度来看,社会资金投入高等教育的比重还会持续增长。国外民办高校的蓬勃发展及其在高等教育领域所占的高份额,均显示了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巨大潜力和空间。

(四)外部威胁(T)

1.民办教育政策难以落到实处,现实歧视依然存在。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其外部的法制环境密切相关。当前有关民办教育的立法尚欠完善,《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从而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受到制约。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民办学校的法人属性是民办非企业单位,教师难以获得事业编制,在职称评定、教龄计算、退休养老和医疗保险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难以与公办学校教师享有完全同等的待遇和法律地位。

2.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回落,出现生源危机。根据2008年出版的《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按出生人口计算,18岁~22岁学龄人口在2008年达到峰值,为1.25亿,而2018年降到最低点,为0.9亿,约为2008年的55%,以后将缓慢回升,但2020年的适龄人口数也仅为2008年的58%。[5]2008年,高考生源达到历史最高的1 050万人后开始全面回落,2009年高考人数首次下降为1 020万人,2010年这个数字降到957万人,2011年又较2010年减少了24万人。[6]适龄人口的减少、高等教育供求关系的逆转、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要,对民办高校的招生和办学质量带来新的挑战。

3.面临国内外高校激烈竞争的严峻考验。从国际高校竞争来看,近年来,高考生源求学国际化的趋势明显增加,许多学生选择出国留学,接受国际化教育。从国内来看,高校竞争激烈,对新转设民办本科高校而言,上有传统高校、重点大学的压力,下有高职高专学校的追赶。与同类公办本科院校相比,新转设民办本科高校没有传统本科院校的悠久历史和办学积淀,也没有新建公办本科院校的政府财政支持。因此,要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立足,新转设民办本科高校面临严峻考验。

二、新转设民办本科高校未来发展战略

当前,新转设民办本科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外部环境的政策突破和自身建设的优质发展双重任务。新转设民办本科高校应看清形势,主动抓住机遇,巩固和发挥已有优势,改变劣势,化解威胁,从根本上促进自身发展。

(一)定位发展战略是前提

美国在19世纪创建的一些私立大学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还没有名气,斯坦福大学当时被称为“西部的乡村学校”,康奈尔大学被称为“奶牛学校”,这些学校在建校初期都没有受到重视,但是他们坚持了自己的主张,发展成今天的一流学校。

美国私立大学的发展经验,对于我国新转设民办本科高校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目前,新转设民办本科高校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发展战略定位。一是发展目标定位,应定位为“教学型院校”,将“建设有特色、高质量、区域性、多学科的民办本科大学”作为自身目标。二是人才培养定位,突出技术岗位型、应用开发型人才的培养,定位为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三是办学层次定位,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适当兼办高职高专教育,鼓励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少数符合条件者可以逐步发展研究生教育。四是学科专业定位,应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应用学科,以1至2个学科大类为主,多学科差别性发展。五是科学研究定位,新转设民办本科高校应积极开展服务型科研,以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为主要领域,以产学研合作为主要方式,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与地方产业结构升级。六是服务面向定位,应明确“立足当地,面向全省,服务区域”的定位,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提升教学质量是核心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是当前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突出要求。[7]高等教育只有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提高质量,才能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新跨越,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新转设民办本科高校应牢牢把握教学质量生命线,把教学放在高校工作的中心位置,深化以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改革;加大教学投入,丰富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与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挥民办机制的灵活优势,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强化教学管理,健全和完善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例如,东北大学东软信息学院转设为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后,引入CDIO工程教育模式,实施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企业需求嵌入课程教学,重新建构新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环境下学习,许多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工作。[8]

(三)优化师资队伍是关键

高等学校办学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决定了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哈佛大学前校长柯南特曾经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名。”[9]新转设民办本科高校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一是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重点培养和引进,构筑学术梯队。高层次人才是师资队伍的“领头羊”,占据核心地位,必须花大力气予以培养,保证每个专业有1至2名专业带头人。例如,由吉林艺术学院动画学院转设的吉林动画学院,“聘请韩国、法国知名大学教授担任分院院长;从全国各地影视、传媒、设计和动漫等产业部门聘请多位专业能力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来校任教;聘请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及韩国等20几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余位国际动漫、游戏和设计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学院的外籍教师和客座教授,定期或不定期到学院讲学”。[10]

二是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青年教师在新转设民办本科高校中占很大比例,要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献身高等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创造性,实施“青蓝工程”和“传、帮、带”,开展教学竞赛,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积极支持青年教师承担重点教学和科研任务。

三是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新转设民办本科高校属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应体现“应用”二字,但教师中能够承担实践教学工作的人数明显偏少,大量年轻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专门训练,难以胜任相关的实践实训指导。因此,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参观考察、挂职锻炼,不断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

四是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完善人才激励政策。新转设民办本科高校应建立教师转岗和退出机制,打破排资论辈的陈旧观念,不拘一格重用优秀人才,特别是优秀青年人才。

(四)强化特色发展是出路

“民办高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必须找准空缺,准确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求精求实,错位发展,加快转型。”[11]新转设民办本科高校机制灵活,可从三方面强化特色发展。

一是紧贴地方需求,打造优势专业特色。新转设民办本科高校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学科专业建设,这是特色发展的重中之重。要紧贴市场需求,利用所处的地缘优势,瞄准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设置专业,大力发展与其密切相关的应用学科,实行错位发展,积极发展重点高校没有的学科、专业,形成学校独特的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

二是服务经济社会,推进特色地方服务。新转设民办本科高校要主动融入地方,主动服务地方,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求发展,成为地方新兴产业的促进者、区域发展的助推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者和地方社会的智囊团与思想库。要转变科研观念,把企业生产的难点、热点作为科研的重点,切实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要深化校企合作、校地互动,推进社会服务,促进技术创新,发挥智力优势,开展信息和咨询服务。例如,新转设的武汉长江工商学院高度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先后设立了科亮生物研究院、嘉事易物联网研究中心、弘博软件研究院等,形成的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生物工程、物联网与电子商务、IT教育等领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2]

三是走国际合作办学之路,培育国际办学特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为高校国际化办学之路指明了方向与路径。目前,新转设民办本科高校的国际化意识还比较淡薄,办学视野还不够开阔,应抢抓机遇,通过师生互派、学分互认、引进职业资格证书、联合制定教学计划以及开展专业合作办学等方式,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办学。

(五)完善体制机制是保障

民办高校已进入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要在原有基础上建立健全法人治理机制、监事会制度、民主制度以及高效的内部运行机制。

一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落实董(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有利于在举办者、出资人、决策者、管理者和教职工等办学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责任分担、利益共享的和谐关系。从法人治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出发,为防止角色冲突,民办学校的理(董)事长不应兼任校长,两者应分立。[13]新转设民办本科高校应正确处理董事会、行政和党委三者之间的关系,明晰董事会与校长的职责,董事会应支持校长治校、专家治学,校长根据规定进行学校日常管理,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二是建立监事会制度,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新转设民办本科高校一般没有监督机构,没有形成完善的权力制衡机制,决策和执行机构的行为缺少过程性约束。可借鉴国外私立学校法人和我国企业法人的监事(会)制度,在理(董)事会设立独立行使监督职责的监事,负责监督学校的资产、财务状况和业务执行情况,或者成立专门的监事会,负责对董事会成员和学校高级人员进行监察。

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实现民主管理。建立与完善学术委员会制度,确保学术权力在学科建设、职称评定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作用;健全党团组织,建立党组织与学校决策机构的协商沟通机制以及学校行政管理机构的联席会议制度,保证党组织参与学校重大决策;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和工会等群团组织,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

四是创新管理模式,建立高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教授治学机制、民主治校机制、公平激励机制以及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协调机制等,使法人治理结构能充分发挥作用,使学校真正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机能。精简行政机构,按需设岗,以岗定薪,全员聘任,确保学校高效有序地运行。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名单、全国民办普通高校名单[EB/OL].[2011-05-19].http://www.moe.edu.cn/ewebeditor/uploadfile/20110608151741684.xls.

[2]钟秉林,赵应生,洪煜,等.抓住历史机遇化解深层矛盾促进健康发展——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0(23):13.

[3]程墨.独立学院脱离“母体”高校能否健康成长[N].中国教育报,2011-06-15(2).

[4]郑晋鸣.江苏抽查解决独立学院积弊[N].光明日报,2010-04-09(5).

[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89.

[6]姜乃强.高考人数连续三年下滑高校面对生源减少挑战[N].中国教育报,2011-06-09(1).

[7]中共教育部党组.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N].人民日报,2011-06-08(5).

[8]时晓玲.校企双赢让企业离不开学校——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调查[N].中国教育报,2011-04-17(1).

[9]李进才.世界一流大学办学水平的启示[J].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7(5):63.

[10]李想.强化特色创新发展塑造民族艺术英才[N].吉林日报,2009-09-07(5).

[11]阙明坤.论民办高校的转型发展[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1(3):5.

[12]武汉长江工商学院:全国首批转设的普通本科高校[N].中国教育报,2011-06-22(9).

[13]韩民.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如何完善[N].中国教育报,2004-07-18(5).

猜你喜欢
转设民办民办高校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新时代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在晋招生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本科学校名单
在晋招生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本科学校名单
基于SWOT模型的独立学院转设背景下招生工作策略探究
数学建模在民办高校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教育部要求各地为民办幼儿园纾困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焦虑研究——基于社会支持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