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潇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14)
网络文化视阈下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的主体构建与实践突破
刘 潇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14)
网络文化视阈下,高校德育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面对社会多元文化形态的影响,如何进行高职院校班级文化主体构建,形成班级核心价值观,增强班级活力,成为班集体建设的新课题。针对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理性分析,并就有效的班级文化建设路径提出了有益思考。
网络文化;高职院校;班级文化;构建途径
班级文化是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网络文化视阈下,人们在利用网络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娱乐等活动过程中,高校德育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积极应对网络文化带来的变革,以班级为平台,以班级文化建设为抓手,对于夯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础,助推班风、学风、校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网络以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观、择友、学习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基于网络的班级工作格局正在悄然变化,网络对于班级文化的影响,“并非简单是非、优劣、好坏能做结论,即使是消解与融合、正面与负面的影响,也是相互包容的关系,是一种文化的互动与发展”。[1]传统的班级工作中,经常利用纸质的班级日志,进行班级日常管理、班级文化建设,开展学生骨干队伍培养,构筑师生交流的平台。而现代大学校园,班级成员的学习讨论、信息交流的方式方法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班级QQ群公共空间、班级博客、手机信息等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班级愿景、主题班会、问题探讨、文体活动、志愿者服务等在班级博客中以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展示,实现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家长、教师在网络空间中的深度交流沟通。
班级文化建设已经融入班级管理的全过程。一是班级文化建设已经成为班集体建设的基本任务。学校以班级管理为平台,重点就是抓班级文化建设,并不断强化它的育人功能。班级文化作为班级全体成员的共同意愿、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纪律制度和文化环境等要件,自班级组建之日起,就开始作为班级建设的基本任务,班级文化建设开始纳入班级评先评优的基本依据;二是班级文化建设模式具有明显的高职院校的特色。较之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学制较短,班级成员在学习目标、学习习惯、心理素质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群体特性,班级文化受班级成员、学制、专业影响,借助网络平台,突破有形的空间,跳出班级固定教室,以独特的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形式展现出来;三是班级文化建设内涵日益丰富。 既切合班情,又挑战时尚,既有我群的“本土文化”特性,又吸收了他群的“外来文化”优势,形式与内容达到了较好统一,形成了阳光时尚、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成为助推班集体成长的强大动力。从班级文化的内涵来看,蕴含了班级长期积累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在注重传统、按部就班、不事张扬的文化特质中同时又展示了时尚、率真、多元的特征;从班级文化的价值向度来看,既体现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职业素养的要求,同时又展示了班集体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和班级个性;从班级文化的基本功能来看,通过班风、学风建设、主题班会、班级活动等方式,充分发挥了引导、教育、凝聚、激励、评价的功效,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优良品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良好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班级文化的表现载体来看,除有班训班规、墙报壁挂、名言警句等传统纸质意义上的张贴外,还有班级QQ群、班级博客、E-MAIL、手机短信等进行思想信息交流、观点互动,班级刊物、日志、班级活动、班级成员个性特征均可一一展示,既具有多样化、立体化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开放性、即时性特点。
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和即时性,对于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获取知识和见闻,提高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网络的开放性与虚拟性,使得网络文化中各种意识形态、观点、信仰和生活方式,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高职大学生来说,容易陷入迷茫、混乱困境。班级文化建设目标不明,班级文化建设价值不彰,影响和制约了班集体的健康发展。
第一,班级文化导向不强。班级文化与班集体建设目标指向性不一。围绕班集体建设、班风建设、主题活动的主流文化建设不多,重视班级精神凝练的文化不多。在班级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没有考虑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整体发展目标,致使班级全体成员不能形成共同认可和追求的价值取向。此外,重视班级表层文化中物质文化建设的较多,比如班级墙上文化的布置、班级刊物的编辑、班级的管理制度和以及班级的活动建设等方面,忽视班级深层次的文化建设即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如面对学生亚文化与学校主流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班级成员中的价值取向多样化的冲突,显得手段不多,效果不佳。
第二,班级文化缺乏自觉。在文化形态上,铺陈多于内涵。走进某些班级,犹如走入了一个展厅。从教室门到前、中、后各面墙上都是满满的同学们制作的各种小贴画、对联、名言警句等等,初看起来,显得热热闹闹。但过细一看,班级成员在思考什么?在做什么?班级有哪些亮点?缺乏大家思考的东西,也缺乏大家感动的东西,班级文化认同感不强;在文化内容上,缺乏活动主题。作为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团队精神、创业能力等等应该是班级文化永恒的主题,但在班级主题班会或团课上,却讨论的一些无关痛痒的东西或被一些小故事、讲笑话所代替。班级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甚至为了学校的评比而迫不得已的去实施班级文化建设,装门面,图应付,导致班级文化建设缺乏连续性、整体性、层次性,牵强附会,不能较好的切合班级实际,班级成员缺乏归属感。
第三,班级文化缺乏特色。辅导员、班主任对班级文化规划指导不力,缺乏创新。从新生入校班级组建到毕业,缺乏渐进、层次性的特点。三年一个样,班班一个调。班级文化几乎是千篇一律,千班一面,给学生造成审美疲劳,缺乏让班级成长的元素。比如在班级活动的设计上,大多数都集中在文体活动中,班会活动的开展也都是根据学校拟定的题目而进行的,缺少属于展示自己专业性、职业性、技能性的东西。特别是在当前处于大变革、大转折、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网络文化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不同的理解。这些差异可能会造成个别学生思想的混乱,引发班级成员的分化,容易使班集体走向松散。
第四,班级文化缺乏张力。一是班级特色凝练不够,班级文化介质中铺陈的东西较多,但系统性、思想性梳理、挖掘、提升不够,缺乏发乎于心、感人至深的班级情结。二是基于网络的班级博客,主题不够集中,更新不快,加之“快餐式”片言只语,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深度不够,淡而寡味。三是班级文化积累不够,班级文化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衔接不紧密,致使为班级文化而班级文化,丧失了引导、教育人的功效,缺乏生命力。四是班级文化活动组织不力。有些辅导员(班主任)责任心不强,对于课余文化活动采取松散管理,活动中缺少文化品味,不能寓教于乐,班级文化建设与教育功能脱节,班级活动显得乏力。
根据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全国先进班集体评比条件,优秀班集体建设主要包括班团干部建设、班风建设、学风建设、社会实践、素质拓展、个人行为规范等六个方面[2],而这些要件涵盖了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班级文化的主体构建与突破传统范式的关键。
首先,重视班级主体文化培育,塑造文化之魂。加强班级文化的主体构建,就是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学校、系(院)、班级成员共同指向的班级发展愿景为目标,以集体主义为纽带,依托班级网络公共空间为平台,围绕班风建设、学风建设、班团干部建设、社会实践、素质拓展、个人行为规范的要求,形成班集体统一的核心价值观,这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核与灵魂[3-4],也是班级文化建设得以实施和发挥作用的原动力。统一的价值观得到认可程度越大,它所形成的班级文化氛围才能更好的化作无形的教育力量和精神力量,成为班级所有成员认可并主动维护的行为准则和思想原则。
其次,重视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夯实文化之基。班级文化既是影响班级管理的环境因素,又是班级管理成果的物化标识。班级成员的思想品德、个性特征、知识才能、情趣情操、同窗友情都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特征。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班级成员的主体作用,细心搜集、培育、呵护班级文化建设的点点滴滴,在浓郁温馨的“家”文化氛围中吸收营养。例如,营造整洁、明丽、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教育。辅导员(班主任)可带领全班同学,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布置教室,比如在班级中举办教室设计大赛、板报的评比等活动。坚持以宿舍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积极组织班级同学参加寝室装饰设计大赛,布置温馨家园,营造出和谐、积极、健康、向上的寝室文化氛围,展示不同的个性追求。
再次,注重班级个性文化建设,形成文化特色。第一,充分挖掘班级特色文化,树立班级特色品牌,正确处理好学知与学技的关系,在浓郁的职业氛围中,广泛动员班级成员参与班级文化建设,让班级成员显显身手,秀秀才艺,形成“一班一品”的特色班级文化。学生置身于亲切、率真且具有个性化的班级文化氛围中,给人精神上的振奋,从积淀的文化底蕴中不断汲取营养,从而极大促进和谐班集体建设,使健康向上的班风与严谨的学风结合起来,不断提升班级文化品位,在班级文化的濡养中完成大学生到职场人的角色转变。第二,创新活动内容,从生活中捕捉灵感。一次别开生面的主题班会,一则师生、同学之间的感人故事,一次难忘的户外集体活动,这种经历、情感,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甚至相伴人的一生,它不仅让学生体验到集体的凝聚力和家的温暖,感受到相互协作的重要性,更能从中树立热爱集体、关心同学的思想观念。第三,利用网络平台,拓展班级特色文化空间,通过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推进,以文化的无形力量去引导、规范、影响学生的行为,从而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网络信息图文并茂,网络视频直观,网络环境下的交往具有不可见的特点,更容易让班级成员袒露心扉,而无须顾及面子,有利于进一步建立良好的班级心理文化。
最后、加强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促进文化自律。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个体意识较强,少数学生集体观念淡漠,自由散漫,陈规陋习时有发生。建立规范的班级制度文化,对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从外在的刚性规定转到大学生内在的自觉行动,从整体上影响群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都具有积极的规范作用。高职班级的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要求、学习要求、纪律要求、活动要求等。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就是要在“硬”的班级管理制度中,注入“软”的文化元素,使班级制度既有“刚性”特征,又有文化的“柔性”。
总而言之,班级文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过程。网络文化视阈下,班级文化建设不管如何创新,都要坚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注重人文关怀,要构建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
[1] 高 鸣,贾敬远 .网络文化视域下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选择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6):72
[2] 团中央、教育部.关于评选表彰“全国三好学生”、“全国优秀学生干部”和“全国先进班集体”的通知[EB/01]. http//: www.gqt.org.cn.2009. 4.15.
[3] 刘 潇.从科塞的冲突理论视角看高校和谐班集体建设[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6
[4] 张 春,桑 雷.和谐校园视野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9,(1):116-118.
The Subject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Breakthrough of Class Cultur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twork Culture
LIU Xiao
( Hun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Vocational College,Changsha 410114, Hunan, China)
The environment of moral education has a series of chan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twork culture. When we face the inf l uence of the pluralistic culture in society, it has become a new project how to build the subject construction of class cultur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form the class core value and enhance class vitality. This paper rational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class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roposes the benef i cial thinking about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building class culture.
network culture; vocational college; class culture; construction approach
G711
A
1673-9272(2012)03-0135-03
2011-12-26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2011年度重点课题“网络文化视阈下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研究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11ZD01)。
刘 潇(1963-),男,湖南临湘人,湖南外贸职业学院学生工作处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教管理、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本文编校:李浩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