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志敏 宋伟东 何 旭
抗胆碱能药物的应用
那志敏 宋伟东 何 旭
(黑龙江省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呼吸内科,牡丹江 157009)
探讨抗胆碱能药物在治疗哮喘及慢阻肺中的效果比较及原因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哮喘患者与慢阻肺患者各20例进行抗胆碱能药物治疗,并对结果做相应分析。治疗慢阻肺的效果优于哮喘的效果。虽然从疗效上看抗胆碱能药物对慢阻肺的疗效要优于对哮喘的的疗效,但是制定治疗策略时应根据病情及患者的既往对症下药。使用抗胆碱能药物长期治疗哮喘能否安全、有效,尚待临床试验更多大量、合理、有效的尝试。
抗胆碱能;哮喘;慢阻肺
抗胆碱能药物的舒张气道平滑肌的作用是通过阻断气道内的毒蕈碱受体(M受体)而达到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简称慢阻肺,COPD患者能够通过吸入抗胆碱能药物肺功能得到改善,急性加重次数得到减少,抗胆碱能药物目前已成为使用最广泛的COPD患者支气管舒张药。但是,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的气道阻塞原因不是单一的,在哮喘治疗中抗胆碱能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没有定论。然而最近的研究结果证明,在吸入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治疗的基础上,长效抗胆碱能药物可帮助哮喘患者进一步提高肺功能,使哮喘症状得到改善,此法可改进哮喘治疗效果,可望成为新选择。
我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哮喘患者与慢阻肺患者各20例进行抗胆碱能药物治疗,并做相应分析,结果如下。
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哮喘患者与慢阻肺患者各20例。哮喘组中11例为男性,9例为女性;年龄24~67岁,平均年龄49.22岁。慢阻肺组中10例为男性,10例为女性;年龄23~69岁,平均年龄48.7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0.05),具有可比性。
经过抗胆碱能药物治疗,哮喘组和慢阻肺组比较,两组疗效区别明显,治疗慢阻肺的效果优于治疗哮喘的效果,<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结果 (n)
抗胆碱能药物的药理作用主要是在气道内的副交感神经张力增高诱导下,气道内受体的介导引起了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管腔黏液增多,纤毛活动减弱等情况,抗胆碱能药物可以选择性地阻断M1、和M3受体,达到最佳的副交感神经抑制作用。
在调节急性支气管动物性反应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是胆碱能通路,通过迷走神经通路许多免疫性、机械性、化学性刺激能够引起反射性支气管收缩。反射性胆碱能支气管收缩可能被抗胆碱能药物所抑制。但由于组胺和白三烯等炎性介质对支气管平滑肌的影响不能被有效地抑制,使得β-受体激动剂优于抗胆碱能药物对哮喘的支气管舒张作用。
短效的吸入型抗胆碱能药物-异丙托溴铵,用于哮喘患者的气道疾病治疗历时已达数十年。一些早期的研究显示,相比单独使用β-受体激动剂,将异丙托溴铵联合使用对哮喘和COPD患者的肺功能和症状改善不明显,而对于单纯的哮喘患者,对支气管舒张作用而言,异丙托溴铵的效果则远不如β-受体激动剂。因此,往往在临床上治疗COPD选择抗胆碱能药物,治疗哮喘则选择β-受体激动剂。
吸入型抗胆碱能药物,在目前批准的范围内,使用效果具有普遍良好的耐受性。口干是此类药物在临床上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但通常无需停药。矛盾性支气管痉挛是另一个很少发生但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据验证,大约有0.3%的患者在接受抗胆碱能药物治疗时会发生这一不良反应,若患者用药1h内出现喘息、胸闷或呼吸困难加重等吸入现象,药物治疗应中断。
目前,在阻止COPD患者的肺功能长期进行性恶化的进程中,任何一种治疗手段都没有证据能彻底证明其有效性。因此药物治疗COPD只能停留在改善症状以及减少并发症的程度上。制定治疗策略时应根据病情及患者的既往对症下药。另一方面,使用抗胆碱能药物长期治疗哮喘能否安全、有效,尚待临床试验更多大量、合理、有效的尝试。
[1] Rodrigo GJ, Castro-Rodriguez JA.Anticholinergics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and adults with acute asthma: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J]. Thorax,2005,(60):740-746.
[2] Wechsler ME, Lehman E, Lazarus SC, et al. Adrenergin receptor polymorphisnms and response to salmeterol[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6,173:519-526.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31):177-185.
[4] Gross NJ. Tiotropium bromide.Chest,2004,(126):1946-1953.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1-051
1672-2779(2012)-01-0091-01
(本文校对:苏玲 收稿日期:201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