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北方
一位辗转各地打工的湖北朋友近日第一次来到北京,想在首都找个事做。下了火车,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前往毛主席纪念堂参观。他后来跟我抱怨,纪念堂的工作人员竟然叫卖鲜花,卖花就卖了,干嘛要吆喝呢?作为一个在劳动力市场上浮沉的打工仔,他不是不明白,也不是不接受市场的规则,但他坚持认为,毛主席纪念堂是个严肃的场合,菜市场式的叫卖不应在那里存在。
这个五一假期又现景区涨票价的热潮,有的景区表示,如果别的地方涨而自己不涨,会显得档次上不够。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均属全国人民所有,按理不应收费,即便收费也只应以满足日常维护的需要为准。可是,景区管理者理直气壮地学习了奢侈品的定价规则。一个新段子说,李白要是活在今天,没办法写他那些歌咏大好山河的诗了,因为门票付不起啊。
这就是今天的社会现实,市场无处不在,市场思维无孔不入。市场本是一种经济运转的机制,只应与人的经济生活相关,但它攻城略地,冲击了其他一切领域,将整个社会变成了一个市场社会。
按卡尔·普兰尼的分析,市场社会是一个“社会关系嵌入经济之中,而非经济嵌入社会关系中”的社会。经过数十年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狂飙猛进,如今整个社会的市场化程度早已远超普兰尼当年所见。
在市场社会中,一切都可以物化,都可以变成商品进行买卖,比如一个美国妇女以1万美元的价格将额头卖给了某公司,将该公司的网址纹在上面;市场社会中的事物首先以其作为商品的一面而被认知,然后才是其他属性,比如对很多人来讲,居所首先是某个档次的房子,其次才是家。市场社会培育的是“占有性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将其带入家庭、教育、健康等市场逻辑本应止步的领域,侵蚀着人与人联系的传统纽带,把社会推向瓦解和沖突的方向。
中国人的家庭历来具备生产性和消费性双重作用,具有经济功能的一面,但在市场社会出现以前,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不是以利益进行中介的。AA制夫妻、婚前财产公证这种事对老一辈人来说恐怕闻所未闻,以这种方式组建的家庭恐怕难有和睦和恩爱。
教育的目的本是树人,是传承文明,是构建民族认同,却被异化为一个大市场,学校不再是培育人的所在,成了劳动力加工厂,教育的神圣性就无从谈起了。
市场逻辑在医疗领域造出的危害最大。医患关系与市场思维格格不入,患者的行为方式实际是反市场的,患者不会跟医生讨价还价,为了寻求心安,患者倾向于选择价格高的药品和服务。相应地,医生需要以非市场的行为逻辑去回应,秉持“医者父母心”,这样才能有良好的医患关系。当医疗也产业化了,就等于医生单方面撕毁了默契,把患者当成了榨取剩余价值的源泉。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有矛盾爆发,就不只是经济层面的矛盾,也就表现为更惨状的烈度。
市场的不好在于,它扼杀一切美德,把各类社会关系都庸俗化为金钱逻辑。用迈克尔·桑德尔的话说,这是市场逻辑对其他社会关系的殖民。我们应该敢于想象一个更好的社会:善于利用市场经济,从而经济丰裕;同时为市场划定严格的界限,不是什么都可以用钱买到,比如尊重和荣誉,也不是什么都能够出卖,比如尊严和良知。
打破市场社会对人性的钳制,将伦理、道义和美德重新召唤回公共话语之中,是批判的知识分子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