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友全
摘 要:科研机构固定资产管理是科研机构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模式可以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能。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对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和社会效益、增强科研机构的综合竞争力非常重要。文章介绍了目前科研机构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分析了形成原因,提出了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科研机构 固定资产 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161-02
科研机构进行科技研发活动离不开合理的科技队伍,必要的科研经费,完善的科研装备及科技试验场所。固定资产是科研机构开展科学研究的物质基础和必备条件。随着“科技兴国”战略的实施,国家及各级政府对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动投入逐年加大,企业委托科研机构的合作研究经费不断增多,科研机构固定资产的总量规模持续扩大,构成日趋复杂,管理难度不断加大。要做好科研机构固定资产管理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也离不开相关部门的紧密配合。如何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固定资产的最大使用效益,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科研机构面临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一、科研机构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1.管理意识淡薄。科研机构固定资产主要是通过财政拨款、单位事业收入或科研项目经费购置,固定资产形成后由本单位无偿占有使用。长期以来科研机构采购固定资产“重投入、轻回报”,对占有使用的固定资产缺少科学管理意识。
2.管理制度缺乏。不少科研机构没有规范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的领用、保管没有完整的台账记录。单位没有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固定资产清查盘点,账实不符,部分资产长期滞留账外,流落各方,逃避了正常的监督检查。
3.使用效率不高。固定资产管理一般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价值形态管理,一部分是实物形态管理。价值形态管理,主要由单位的财务部门负责。实物形态管理一般分为科研课题组、后勤总务部门、文献资料室或基建部门负责。这种多头管理、相互分割的体制,不利于固定资产的集中统一管理及其功能和作用的充分发挥。盲目购置、重复购置、结构不合理购置等现象时有发生,常出现“大材小用,优材劣用”等不合理现象,使用效率低下,维护成本偏高。
4.收入失去监管。部分科研机构出租空闲办公用房,利用现有专用仪器设备对外提供服务,收入不全部进账,相关部门直接抵销了招待费、福利费等支出,形成账外账。财务部门对固定资产取得收入的应收数、已收数、未收数,无完整的记录,会计监督失控。
5.财务核算不细。财务账面只反映固定资产总值,没有记录明细资产的实物数量及其单位价值,财务人员无法确认盘存资产的数量及价值变动。部分单位固定资产价值进行重新评估后发生了增值、减值变化,财务部门没有及时进行财务处理,导致账实脱节。有的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已经使用多年,但该项工程支出仍在“在建工程”和往来账户中,没有转入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财务会计资料无法真实反映和有效控制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
6.资产处置失控。经常出现实际已经报废的固定资产在账面仍然存在,实际已经不能使用的固定资产没有办理报废手续,长期挂账等现象。部分资产报废、报损不作技术鉴定,处置不申报、不评估,处置收益不按规定程序进行管理和使用。
二、科研机构固定资产管理薄弱的原因分析
1.意识不强,重视不够。原有的国家计划经济体制深远影响着科研机构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尽管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旧的管理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也已经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科研机构的固定资产管理并没有从根本上彻底得到改观,固定资产管理及使用的重要性并没有引起相关人员的足够重视。思想认识不够,管理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形成了科研机构部分固定资产闲置、流失,财务核算不及时、不完整等现象。
2.制度不全,有章不循。长期以来科研机构对固定资产重视程度不够,缺少必要的管理制度。有的虽然建立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但由于制度可操作性不强或有关人员执行制度的自觉性不够,存在侥幸心理,常常有章不循,有规不守,使规章制度成为“挂在墙上,放在抽屉里”的摆设,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能得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3.职责不明,相互推诿。大多数科研机构对固定资产管理采用多个部门分头管理的模式。财务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价值核算,科研部门管理专业仪器设备,后勤部门管理房产、家具、图书资料及一般设备。表面上看,这些部门都在管理固定资产,实际上却没有一个部门能够对固定资产负责协调管理。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部门之间固定资产管理的职责不明确,不能统筹协调,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相互扯皮。
4.管理松懈,监控不力。科研机构固定资产大多数由国家财政拨款、科研项目经费或国有资产创收购置,还有的是主管部门的下属单位之间相互调剂形成,在固定资产实际使用时不计成本,不算盈亏。因此在固定资产购置时一般各种审批都比较规范,但在购置后缺乏必要的使用、维护及保管制度,科学的处置程序,适当的监管制度,使得固定资产的保管、使用、维护、转移等过程失控,造成设备闲置、维护不当、非正常损坏、实物流失等普遍存在的现象。
三、科研机构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1.提高管理意识。科研机构的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对科技研发工作的保障和推动作用。固定资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科研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单位的发展和职能目标的实现。
只有单位领导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积极配合,才能建立健全固定资产购置、保管、使用、维护、盘存等一系列科学管理的过程,才能在日常工作中严格遵守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政策,合理配置固定资产,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促进单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2.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明确责任人及其责任范围,层层分解管理责任。加强队伍建设,造就一支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善于管理的固定资产管理队伍。提高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的力度,拓宽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面,努力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业务技能,促进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3.完善管理制度。要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离不开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制度。科研机构应根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一整套适合本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包括拟定采购计划、进行可行性论证、实施采购、实物验收、日常保管、正常使用、适当维护、适时转让、报废处置等一系列相关的管理制度。
如:对先进设备的配置,贵重仪器的购买,房屋建筑物的购建,必须进行可行性研究,进行专家论证;在资产的保管、使用、维护方面,要制定一套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大型仪器设备的报废,要严格审批,先报批,后处置,防止固定资产流失。
4.科学合理规划。科研机构要彻底改变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必须加强调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单位对固定资产实行整体统筹协调,打破部门、专业界限,做大做强公共服务平台。
根据工作需要,合理配置新增固定资产,充分利用现有固定资产。明确相应管理责任,杜绝“只用不管”,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合理进行固定资产维护,保证固定资产状态完好。对于造成资产损失的责任者,要分析原因视情节轻重进行赔偿和惩罚。
合理规划,加强监管,使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常态化、制度化,可以减少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促进单位现有经济资源的合理整合,提高经济资源的整体使用效益。
5.加强动态监管。在当今智能化、信息化的时代,科研机构应积极创新管理手段,利用网络优势,建立固定资产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事后监管为事前审查和实时监控,逐步形成对固定资产的投入需求、形成方式、调配使用、审核报销、计价核算、处置报废等一系列监控模式,使固定资产从需求、采购、使用直到报废处置都离不开严密的监控和管理。
6.重视内审行为。有效的内部审计机制,能够防止资产流失,减少浪费。科研机构只有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督力度,落实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才能确保做好可行性论证、公开招标、财产清查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内部审计机构要定期或不定期审查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抽查或全面清查,通过实地盘查,及时发现、研究解决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规范固定资产管理行为,合理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参考文献:
1.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国管资〔2009〕167号
2.中国科学院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暂行办法,2006.10
3.叶子龙.加强行政科研机构资产管理的对策[J].经济师,2007(3)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江苏苏州 215123)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