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并购的3.0时代

2012-01-16 02:58新华社
浙江经济 2012年6期
关键词:双龙标志性大象

图/新华社

刚刚跨入2012年,中国企业“大象级”海外并购的新闻接踵而至:三一重工3.24亿欧元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广西柳工斥资3.35亿元人民币并购东欧最大的波兰工程机械企业HSW的工程机械事业部,山东重工3.74亿欧元获得全球豪华游艇巨头意大利法拉帝集团75%的控股权,国家电网以3.87亿欧元收购葡萄牙电力21.35%股份……

“大象级”收购俨然使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进入3.0时代。普华永道近日发布报告指出,2011年,中国企业并购交易数额创历史新高。2011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交易数量达到创纪录的207宗,同比增长10%,交易总金额达到429亿美元,同比增长12%。相较于2010年的12宗,2011年中国企业共披露了16宗交易金额大于10亿美元的“大象级”海外并购交易,其中包含了14宗资源和能源领域交易。

有专家指出,2008年以后的海外并购普遍比2008年之前要多,无论是单个并购的规模,还是总体数额都在增加。金融危机是外因,国内企业的壮大是内因。

在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欢呼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海外并购并非一帆风顺。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不乏夭折或流产的案例。自身国际化管理经验的缺失、人才短板等众多内伤则是其中重要原因。此外,文化整合也是并购最大挑战。

对于逐渐壮大的中国企业来讲,并购所需的巨额资金或许已经不是一个主要问题,但并不是有钱便可摆平一切。交易成功仅仅是个开始,留给并购双方的还有漫长的磨合过程。TCL收购法国汤姆逊、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都是前车之鉴。

国资委主任王勇就多次提醒中央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必须立足企业发展实际,防止“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防止哗众取宠搞“洋跃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也表示,“切不可一味贪图价格便宜或图一时之名而盲目开疆扩土”。

1.0

海外并购1.0年代:懵懂起步

标志性事件:2001年11月中国入世

特征:以石化、冶金等资源类型的大型国企为代表低调尝试

2001年11月10日,中国敲开了入世的大门,加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游戏中来。

2001年12月6日,中国航油成功在新加坡主板上市,被中国企业捧为“走出去”战略棋盘上的过河尖兵;

2002年7月31日,中航油以约1亿新元收购到西班牙CLH公司5%的股权;截至2007年1月24日出售该股权时,中航油共获得现值约4亿新元的收益。

2.0

海外并购2.0年代:谨慎试水

标志性事件:2004年12月联想收购IBM

特征:央企出击的同时,走在前端的民企也谨慎试水

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对外宣布了收购IBM全球PC业务的事宜。

2004年,TCL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彩电业务,还闪电般地并购了法国阿尔卡特的移动电话业务。然而,这次并购并没有给TCL带来拓展欧美市场的机遇,反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TCL集团在2005年、2006年连续亏损两年,戴上了*ST的帽子。

3.0

海外并购3.0年代:跃跃欲试

标志性事件:2009年12月吉利收购沃尔沃

特征:百花齐放的时代,既有央企继续开拓海外油气、矿石等资源类市场,也有民企借机进军全球市场

在吉利之前,国内车企的海外并购并不顺利———2004年10月上海汽车曾斥资5900亿韩元收购双龙汽车48.92%股权(后增持至51.3%),但收购之后不久,上汽就陷入了双龙无休止的罢工风波中,多次努力未果,上汽只好彻底放弃双龙,两者不欢而散。

如果说李书福的魄力引领了吉利收购的成功,那么三一的成功更多地来自梁稳根的“诚信”———三一重工3.24亿欧元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2012年1月21日,双方最终在德国法兰克福签署了协议,只用了半个月时间,业界评论这是宗“闪电并购”。

猜你喜欢
双龙标志性大象
金华远方·双龙宾馆
双龙集团有限公司
“熊出没,注意”的由来
屠呦呦入围“20世纪最具标志性人物”
“华龙”“玲龙”——中核集团“双龙出海”
大象无形
伊朗遭“标志性攻击”震动中东
认真的大象
大象
标志性工程撑起中建三局二建华南公司金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