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祺静(空军杭州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310007)
进入21世纪后,医学模式逐渐转变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模式,心理护理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健康已经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人们从以往有病再去医院到如今每年1~2次的健康体检,形成了有病早治、无病预防的一种就医模式。临床上对优质护理、人性化护理、心理护理的应用较多,但对于体检者的心理护理这方面报道较少,而体检时人们的心理状态对体检后的生活和康复治疗都有着相当大的作用。我国是乙肝高发国家,约有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1],未知人群体检时可能发现HBsAg阳性,发现后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会出现过度焦虑、恐惧的心理负担[2]。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对他们的心态进行了评估,给予心理疏导护理,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1-06—12,在我体检中心做肝功检查的人1 0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0例,观察组年龄18~65岁,对照组年龄20~68岁。体检完成后,根据体检结果,对体检呈阳性(HBsAg阳性)的患者,观察组52例,男30例,女22例,年龄18~64岁,平均为(40.90±13.90)岁;对照组49例,男28例,女21例,年龄21~65岁,平均为(39.84± 13.12)岁,进行SCL-90评分,比较心理护理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两组基本情况相同,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心理护理方法
1.2.1 体检前的心理护理 导检护士全程微笑服务,使用文明用语,营造温馨的体检环境,并在体检中心设置醒目的标志指示牌,消除体检人员对环境的陌生感。介绍肝功体检的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使体检者以一种非常愉悦、轻松的心理状态配合完成这次健康体检。
1.2.2 体检中的心理护理 在体检过程中对体检者查出的问题给予适当的解释,防止体检者带着压力完成下面的体检。宣传乙肝的传播、发病、发展及预防的基本知识,使他们能从本质上认识乙肝疾病,并提高自我保健水平;讲解阻断母婴传播的有效方法和免疫制剂的应用。
1.2.3 体检后的心理护理 消除乙肝病毒携带者和乙肝患者生活上的疑虑,告诉他们根据国家法律规定,乙肝病毒携带者可以正常工作和学习,乙肝患者则需要进行相应治疗,不宜从事过重劳动,两类患者除不宜献血外,均可照常工作和学习,但要定期查体;耐心开导,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医疗条件者,可进行抗病毒治疗,如拉米夫定、干扰素,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防止唾液、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周围环境,感染他人。
1.3 评价标准 由经过培训的护士帮助发放SCL-90量表,监督各人自填SCL-90量表,并收回资料。SCL-90量表[3]包括强迫症状、焦虑、抑郁、恐怖、偏执、敌对、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9个因子,共90项相关心理或精神问题。观察指标为9个因子分及总分,用来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严重程度。
1.4 统计学方法 将统计数据输入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体检者的SCL-90量表各因子分和总分的比较(表1)。
表1 两组体检者SCL-90量表各因子分和总分的比较
由表1可知,通过一定的心理护理,焦虑、抑郁、恐怖、躯体化这些心理活动明显减少,且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SCL-90总评分两组之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等因子评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改变护理对象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康复或保持健康的护理过程[4]。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身体健康,健康体检也越来越流行,形成了一种有病早治、无病预防的就医模式,这对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心理护理能够消除体检者的紧张心理,使健康体检者把体检作为一种享受,并能自觉地做好体检后的复检工作。
在体检中发现疾患,作为负性生活事件对受检者是一个应激源,可以引起其产生较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出现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本文调查表明,观察组在SCL-90总分以及焦虑、抑郁、恐怖、躯体化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观察组人群存在明显的心理障碍,心理状况较差,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护理人员应高度重视。
焦虑、抑郁、恐惧都是负性情绪。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预感到即将来临的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以应付的不愉快情绪。抑郁是以显著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心境状态,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或愉快感,常闷闷不乐或悲痛欲绝。恐惧是对某种物体或某种环境不可预料、不可确定的一种无所适从、不适当的恐惧感[5]。这些负性情绪反应,是机体面对威胁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应激反应,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开导疏通,将会通过生物学机制影响到机体的生理平衡,导致生理和心理的机能下降,对进一步诊治疾病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对具有负性情绪的体检者给予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体检中发现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和乙肝患者,护理人员应及时对他们实施心理护理,帮助其调整心态,消除心理压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乐观向上,使他们在最佳心理状态下,积极地配合后期的专科诊治。
[1]任玉红.乙型肝炎病人的心理特征及护理[J].全科护理,2008,6(12):3357.
[2]田玉梅.96例乙型肝炎病人心理分析及个体化心理护理[J].全科护理,2012,10(1):136-137.
[3]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特刊):118-121.
[4]黄丽华,张赛君,温燕玲,等.肝移植患者生活质量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7):589-593.
[5]娄凤兰,曹枫林,张澜.护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