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雪, 钟 兰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75)
通过观察强身保健药贴神阙穴给药对气血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血清IgG、IgA、IgM、C3、C4及NK细胞的影响,为药贴的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实验室依据。
1.1 受试对象来源 受试对象来自三个临床研究中心的门诊或住院病人,共有78例在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随机分为药贴组和药贴模拟贴组。药贴组每个中心13例,三个中心共39例,药贴模拟贴组每个中心13例,三个中心共39例。经统计学分析,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分布情况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慢性疲劳综合征诊断标准采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1994年制定的CFS 诊断标准[1](1)持续或反复出现的原因不明的严重疲劳,病史不少于6个月,且目前患者职业能力、接受教育能力、个人生活及社会活动能力较患病前明显下降,休息后不能缓解;(2)同时至少具备下列8项中的4项:①记忆力或注意力下降;②咽痛;③颈部僵直或腋窝淋巴结肿大; ④肌肉疼痛;⑤多发性关节痛;⑥反复头痛;⑦睡眠质量不佳,醒后不轻松;⑧劳累后肌痛。
1.2.2 中医气血两虚证的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2]主症:气短、乏力、神疲、失眠、面色淡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心悸、舌质淡、舌体胖或有齿痕、脉虚细;次症:自汗、懒言、手足麻木、月经延期、量少色淡或闭经。具备主症4项及次症3项即可即辨证为本证。
1.3 纳入标准 符合慢性疲劳综合征诊断标准及气血两虚的中医辨证标准;年龄18~50岁;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年龄在18岁以下,50岁以上者;妊娠或正准备妊娠的妇女、哺乳期妇女,对本药过敏者;合并有心、脑、肝、肾脏系统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排除原发病可以解释的慢性疲劳。
2.1 治疗方案 药贴组于神阙穴敷治疗药贴,治疗药贴直径2 cm,厚0.5 cm,选择中医经典成方当归补血汤,采用现代工艺制作而成,每个药贴含生药3 g,每次1贴,留置24 h后除去,隔日1次,共治疗30次;药贴模拟组于神阙穴敷药贴模拟贴,药贴模拟贴除不含药物外,其他成分、外观与治疗药贴相同,每次一贴,留置24 h后除去,隔日1次,共治疗30次。
2.2 免疫指标检测 观察对象治疗前后各检测一次:免疫球蛋白IgA、IgG、IgM;补体C3、C4;NK细胞。
3.1 对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含量的影响 治疗后血清IgA、IgG、IgM含量比较情况见表1。
表1 治疗后IgA、IgG、IgM含量比较情况
由表1可见,治疗后体液免疫指标血清IgA、IgG、IgM组间对照无统计学意义(P>0.05)
3.2 对补体C3、C4的影响 治疗后血清C3、C4含量比较情况见表2。
表2 治疗后C3、C4含量比较情况
由表2可见,治疗后血清C3、C4组间对照,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 对自然杀伤(NK)细胞的影响 治疗后NK细胞含量比较情况见表3。
表3 治疗后NK细胞含量比较情况
由表3可见,治疗后NK细胞组间对照,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中医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其病位涉及五脏,但主要在心脾,气血不足是关键,心脾气血两虚是产生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基本病机,根据中医“治病求本”的原则,治疗上采用气血双补的方法进行治疗。神阙穴为经脉之中枢,经气之江海,药物通过对神阙穴的刺激,可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从而调整脏腑功能发挥其防病治病的功能。
研究表明,多数 CFS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因此也将 CFS称为“慢性疲劳免疫功能障碍综合症”(Chronic Fatigue Immune Dysfunction Syndrome,CFIDS)[3]。其发生主要是病毒感染、精神应急等因素导致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紊乱的结果,其中病毒感染、精神应急等因素改变了机体的免疫性,为本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环节[4~9]。
补体系统参与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机制,表现为抗微生物防御反应,免疫调节及介导免疫病理的损伤性反应,是体内一个重要的效应系统和效应放大系统。对机体的防御功能、免疫系统功能的调节以及免疫病理过程都发挥重要作用。C3、C4参与非特异性反应,在感染早期就发挥作用。本研究发现,“强身保健穴贴”神阙穴给药可提高气血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血清补体C3、C4的绝对数量,提示神阙穴给药可能通过调节C3、C4的数量对细胞免疫功能进行调节。
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其无须预先接触抗原即可杀伤靶细胞(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和某些肿瘤细胞),因此NK细胞是机体抗肿瘤、抗感染的重要免疫因素,也参与第Ⅱ型超敏反应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而本研究中,药贴组自然杀伤细胞无显著性改变,说明神阙穴药贴在抗病毒感染及抗肿瘤等方面可能不起作用。
免疫球蛋白组间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试验结果与多数临床报道一致,关于老年人免疫球蛋白的变化及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Afari N,Buchwald D,Andeas S,et al.chronic fatigue syndrome:AReview.Am[J] Psychiatry,2003,160(2):221.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3]Straus S E,Dale J K,Wright R,et a1.Allergy and the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J].J Allergy Chin Immunol,1988,81(5 Pt 1):791~795.
[4]Alision C,Mawle,Michele Reyes,et al.Is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an infectious disease[J].Infectious Agents and Disease 1994;(2):333.
[5]Henine W,Woods TC,Sinha SD,et al.Lack of evidence for infaction with known human and animal retrovirus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J].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1994;18~121.
[6]Mawle AC,Nisenbaum R,Dobbins JG,et al.The seroepidemiology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a case-control study[J].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1995;21~1386.
[7]许贤豪.神经免疫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2:44.
[8]Dobbins JG,Natelson BH,Brassloff I,et al.Physical,behavioral,andpsychological risk factors for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A cenrral role for stress[J].Journal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1995;1~43.
[9]Arkinori Masuda.Psychobehavioral and Immu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dult People with chronic fatigue and patients with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J].Psychosomatic Medicine 1994;56~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