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心理资本——大学生就业促进因素新视野

2012-01-14 03:15何方芳张廷君
武夷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毕业生资本心理

何方芳 张廷君

(1,2.福建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我国高等院校从1999年起开始实行全面扩招,到了2002年就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更加高层次的教育越来越受到普及。在当今超竞争(hypercompetitive)的环境下,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化竞争的日益激烈,高素质的人才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获得竞争优势。但伴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浮出水面,从专科生、本科生到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呈现出跃进式的趋势。据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是631万人,[2]毕业生就业率为68%。到2011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将创新高,达到660万。加之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强化,外来人才的引进政策,使得大学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加。因此,研究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并基于此从政府、高校及其个体这三大主体层面加以矫正与扶住,对当前促进大学生就业,维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促进因素的研究回顾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现有理论主要集中在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影响力研究方面,即“社会资本就业促进论”与“人力资本就业促进论”。前者认为社会关系在大学生就业中发挥重要功能,后者作为传统理论学派,认为人力资本仍然是大学生就业最重要的因素。

(一)社会资本就业促进论

社会资本就业促进论流派关注社会资本,尤其是人际网络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他们认为,一定存量的社会资本亦是大学生就业的途径之一。Ronald·Burt和INSEAD工商管理学院最先开始研究社会资本对就业和职业前景的影响,他们的研究表明,一个人拥有了充足的社会资本,就能得到更高的工资,提升更快,而且能在比较年轻的时候就得到提升。Mark·Granovetter等人认为,大多数人通过人际关系找到的工作,比从广告、猎头公司、电子公告等其他正规手段找的工作工资要高、待遇要好,进而他们的工作服务时间也越长[3]。马莉萍、丁小浩通过对北京大学四届毕业生的求职过程调查研究发现,社会关系对工作寻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尤其是那些人力资本存量较低的毕业生,社会资本可以对其发挥较好的补充作用[4]。赵劲,陈洪玲构建了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网络模型,他们认为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主体有五个:政府、企业、学校、家庭与学生自身,并提出了两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路径[5]。

(二)人力资本就业促进论

人力资本就业促进论主要关注人力资本的决定作用,即便承认社会资本促进力的存在,也强调人力资本在就业促进中的主要地位。人力资本概念是由Schultz在1960年首次提出的,其基本内涵是把人力资本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形式。人力资本包括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以及体力(健康状况)等[6]。人力资本投资对个人的就业能力有显著促进作用,决定着个人在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状态,从而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提高劳动力质量和就业能力,从而促进就业。我国一些学者也在近几年对人力资本与就业领域进行实证性研究。李晓涛、李旭旦等对175名应届大学毕业生的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得出(1)网络内弱联系越多,越可能通过关系来获取工作。(2)在通过劳动力市场获取工作的大学生中,性别在收入水平和离职倾向上的影响是显著的,男性的收入水平要显著高于女性,并且女性的离职倾向要显著高于男性。(3)在通过关系获取工作的大学生中,人力资本越大,工作满意度越低;强联系越多,则收入水平越高;网络资源跨度越大,收入水平也越高。[7]

二、大学生就业潜能资本新视角——大学生心理资本

Seligman于2002年正式提出心理资本的概念,认为可以将那些导致个体积极行为的心理因素纳入资本范畴并给予更多关注。[8]Hosen(2003)等认为心理资本包括个性品质和倾向、认知能力、自我监控和有效的情绪交流品质等。[9]Luthans(2004)从积极组织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角度出发,将心理资本定义为个体的积极心理发展状态,主要包括自信或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坚韧性四个方面。[10]Luthans(2005)等从另一角度定义心理资本为个体一般积极性的核心心理要素,具体表现为符合积极组织行为标准的心理状态,它超出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上,并能够通过有针对性的投入和开发而使个体获得竞争优势。[11]Luthans,Youssef和Avolio(2007)认为心理资本是指“个体的积极心理发展状态,其特点包括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和韧性。[12]

(一)心理资本所具备的竞争优势

在Luthans等人绘制的竞争优势资本的扩张模型[13](见图1)图中,Luthans等指出:判断一种资源是否能够形成竞争优势的标准包括可积累性、长久性、唯一性、相互连通性和可更新性。经济资本只有在可积累性方面可以形成竞争优势,在其他方面不能形成明显的优势。人力资本在可积累性方面有优势,在其他方面的优势不确定。而社会资本在唯一性、可积累性和相互连通性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在长久性和可更新性等方面的优势不明显。[14]而心理资本在可积累性、长久性、唯一性、相互连通性和可更新性这五个方面均能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由此可见,心理资本这种类似于状态的积极心理力量能够更有效地协同集约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从而达到成功。

很多学者的研究都表明,心理资本能够对领导或者员工的工作绩效等有其积极的作用。例如,Luthans(2005)通过对422名中国员工进行实证研究表明,员工的心理资本及希望、乐观和坚韧性,都与他们的工作绩效显著正相关,心理资本与员工的绩效工资显著正相关。[15](p329)Larson、Carr、Luthans,youssef和 Avolio 等一些研究也也均证实了心理资本在竞争中的优势。[16-18]不仅如此,我国学者也针对国内企业做了相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的仲理峰通过对内蒙古4家国有企业的直接领导及其下属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了员工的希望、乐观和坚韧性三种积极心理状态,,都对他们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有积极影响。[15](p332)学者们的研究均证实了心理资本在人才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因此在大学生的就业竞争中,心理资本的促进效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只有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才能真正在就业上获得竞争优势,面对机遇和挑战的同时,实现自我的价值。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15-18]也已提出,通过培训开发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可以帮助大学毕业生有效的缓解就业压力。不仅如此,心理资本因能够更有效地协同集约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从而达到成功,故比其他传统形式的资本更能对大学生就业起到促进作用。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资本的维度及其作用

大学生就业形势如此严峻,面对着如此多变和机遇的国际环境,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高素质的心理抗压能力,心理素质尤其重要。本研究将大学生就业心理资本定义为:大学生能够满足在就业过程中的情感要求并促进就业成功的心理资源的总和,包括就业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坚韧性、识别机会、抗压力等六个基本结构组成的一个高层次组合。大学生就业心理资本是符合积极组织行为学标准的集合体,这些元素以累加和协同的方式相互发挥着作用,对大学生在就业心理资本上进行开发、管理和激励,它们将对大学生就业的绩效和态度等产生深远的影响,如图2所示。

大学生就业的自我效能感(自信)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拥有表现和付出必要努力、成功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的自信。乐观是指大学生对自身当前和将来的成功做积极的归因。希望是指大学生坚持目标,为了成功就业而在必要时能够重新选择实现就业目标的路线。坚韧性即大学生在就业上遇到问题和困境时,能够坚持、很快恢复和采取迂回途径来取得就业的成功。以上四个方面,是依据Luthans对心理资本的定义提出的,是不分群体的具有普遍性的四个维度,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进行就业选择时既面对着机遇,也面对着压力,因此,还需对Luthans的心理资本维度进行拓展,在现有四维心理资本的基础上,增加两个针对大学生就业促进的心理资本维度,即识别机会和抗压力。其中,识别机会是指大学生要感觉或认识到市场需求,并识别和发现特定市场需求和专门资源间的配合,从中找到就业机会;抗压力是指大学生要正确处理自身在就业过程中有关情绪,生理,社会,经济或其他因素的影响,保持良好精神健康的一种状态。

大学生心理资本、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三维资本体系。三者是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其中,心理资本与人力资本是内向型资本,它们作为个体素质存在于劳动力本身,是个体竞争力的根本,社会资本是外向型资本,是个体竞争力促进的辅助资本。就大学生就业促进的三维资本而言,心理资本影响着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多寡,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又反作用促进心理资本的发展。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心理资本共同构成了个体所拥有的可以客观测量、投资开发和有效管理的人力资源。[19]其中,人力资本强调了“你知道什么”,社会资本强调“你认识谁”,而心理资本则强调“你是谁”和“你想成为什么”,更加关注个体的心理状态。很多国内外学者也在预言,心理资本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它是对人力资本和社会的超越,显然心理资本的重要性已经已经超越了这两者。

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能在日新月异的竞争环境下寻找机会,突破自我,并能有坚韧的毅力,在任何压力和失败面前不放弃、不气馁,更好的认识自我,才能获得竞争力。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资本的干预与开发

心理资本干预 (psychological capital intervention,PCD)是心理资本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Luthans教授在2005年提出了著名的心理资本干预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该模型[20]。心理资本的研究对象,是可有效测量、投资开发,和加以改变和管理的的积极心理状态。就目前形势而言,大学生就业心理资本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关键所在。在机遇、压力和挑战并存的今天,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也使得心理资本理论解决就业问题的急迫性。因此,如何开发和应用大学生心理资本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借鉴了Luthans教授的模型,构建了大学生就业心理资本干预与开发模型(见图3)。

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素质在就业的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对就业的成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当前大学生心理资本存在的问题,包括自我的认知不足,个人定位渺茫;择业目标模糊,自我效能较低;意志力较为薄弱,坚韧性差,并且对工作总存在“三分钟热度”等,对于大学生就业心理资本的培养,是极具迫切性的。基于图3“大学生就业心理资本干预的影响效果图”,从开发大学生就业的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坚韧性、识别机会和抗压力这6个元素着手,制定针具有针对性和兼具性的就业方案并进行系统开发和利用,有效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从而为大学生就业的成功奠定基础。具体来说,要从政府、高校和个人着手进行心理资本干预与培养,从而促进就业稳定性。

(一)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发挥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着不容乐观的就业环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大学扩招与“名牌效应”的矛盾。大学生扩招使更多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然而却也使更多的用人单位在进行人才甄别时过度强调学校品牌,忽视个体能力,导致扩招反而带来了大量较高素质劳动力的囤积与高校教育资源的浪费;二,工作经验与校园学习的矛盾。用人单位越来越强调应聘者的工作经验,许多毕业生因此被拒之门外,被剥夺了起点性锻炼,无法形成心理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持续积累,而校园学习的连续性又暂时不能支持大学生较长时间的实际工作经验形成。三,就业结构呈现出地域的不平衡。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劳动力大多数往经济相对发达地区集中,西部内陆等不发达地区,由于条件艰苦,无法成为人才吸引高地。此外,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迅速,但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大多集中在第一和第二产业,经济含量较高的第三产业贡献率偏低,高素质的人才供大于求。

这意味着,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是培育大学生心理资本、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前提。政府需调节经济结构,推动一、二、三产业协同拉动转变,同时,政府要建立健全人事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劳动合同法》,消除大学生就业的政策障碍,并出台一些针对待业失业毕业生继续教育与能力培训政策,以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竞争力,为大学毕业生树立希望,增加就业机会。此外,应为准备毕业的大学生提供锻炼机会,从而增强大学生本身的就业能力,也可以使其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同时,规范就业市场,完善市场机制,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环境,切实扭转就业市场的不公现象。

(二)高校:加强职业指导,培育心理资本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及其国家对基础设施的大量投入,专业的需求量出现不同,短线专业供需逐年上升,特别是一些“民生专业”,而很多长线专业接受的是竞争和饱和。同时,在我国高校教育的体制问题上还存在着如何扩大供给的问题。在市场经济中,我们可以通过价格机制的调节来平衡商品的供求;但在我国高等教育问题上,供给的不足是与大学生素质的下降对等的。[21]伴随着高校间竞争的日益激烈,部分学校增开专业的同时,大学生所接受的知识和观点停滞不前,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供给与需求矛盾的加剧,这些问题更加要求加大高校就业指导的力度。

对应届毕业生,高校在进行就业指导时,不仅要提升毕业生的面试技巧,更好的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能力,取得求职成功,更需要全面开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入学开始培养。关注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培育和开发,将大学生心理资本教育和培育贯彻到专业课程中,更加注重学生自身的素质发展和兴趣爱好,经常举办一些社会实践和活动,增强大学生信心和希望。

与此同时,学校还要进行教育改革。我国高校从1999年起开始扩招,导致了毕业生的供需不平衡,因此,高校所有行文都要在 “人力资本存量—教育成本—规模效益”框架下去思考,不能把高校变成追求功利的工具[22]。

(三)个人:制订实际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

当前,我国大学生毕业生本身存在着就业心理问题。随着近几年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目标呈现出一种由高层次需求向低层次需求逐渐下降的趋势。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自我中心主义和完美主义等非理性思想比较严重,他们在择业过程中不是考虑这份职业自己获得的可能性,而是更多的考虑用人单位是否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他们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呈现出不明状态。

因此,大学生要增强自身就业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期间不仅要很好的掌握知识,还要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早做准备。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识别各种就业机会。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制订实际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并有正确的发展目标。同时,要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对就业做积极的归因,不因一时的失败而丧失信心。

同时,还要提升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大学生要提升自身的质量,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加强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多与身边的老师、同学、朋友沟通。不仅如此,大学毕业生也要调整自身的价值取向,在就业过程中需以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为前提,要秉持吃苦耐劳的精神,发展自身的创新意识。

[1] 樊威明.以现代人力资源理论视角试论当代大学生就业困境[J].商业经济,2010(10):97-9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3] (英)韦恩·贝克.社会资本制胜:如何挖掘个人与企业网络中的隐性资源[M].王晓冬,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2.

[4] 马莉萍,丁小浩.高校毕业生求职中人力资本与社会关系作用感知的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1):84-92.

[5]赵劲,陈洪玲.从“社会网”到“社会资本”——建立大学生就业支持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6):108-113.

[6] 任绪娟.从人力资本投资视角探析高校毕业生就业[J].现代经济信息,2010(17):30.

[7] 郑晓涛,李旭旦,相正求.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6(8):24-25.

[8] Luthans F.The need for and meaning of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2,23(6):695-706.

[9] Hosen R,Solovey-Hosen D,and Stern L.Education and capital development:Capital as durable personal,social,economic and political influences on the happiness of individuals[J].Education,2003,123(3):496-513.

[10] Luthans F,Luthans K W,Luthans B C.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beyond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J].Business Horizons,2004,47(1):45-50.

[11] Luthans F,Avolio B J,Walumbwa F O,and Li W.The psychological capial of Chiness worker;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05(1):247-269.

[12] Luthans F,Youssef C M,Avolio B J.Psychological capital:Developing the human competitive edge[M].Oxford,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13] Larson M D,and Luthans F.Beyond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The additive value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on employee attitudes[R].Working Paper,Gallup Leadership Institute,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ooln,2004.

[14] Luthans F,and Youssef C M.Human,social,and now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anagement:Investing in peopl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J].Organizational Dynamics,2004,33(2):143-160.

[15] 仲理峰.心理资本对员工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及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7(2):329-332.

[16] Larson M,Luthans F.Potential added value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in predicting work attitudes[J].Journal of Leadership&Organizational Studies,2006,13:45-62.

[17] Carr A.Positive psychology-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human strengths[M].New York,NY:Brunnner-Routledge,2004.

[18] Luthans F,Youssef CM,Avolio B J.Psycholigical capital:Developing the human capital edge[M].Oxford,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19] 仲理峰.心理资本研究述评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程,2007(3):482-487.

[20] (美)Fred Luthans.心理资本—打造人的竞争优势[M].李超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1] 汪行舟,陈溅星.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与解决对策浅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0(10):782.

[22] 刘宝庵,陈淑萍,高闻酉.对扩招十年来高校人力资本存量变化的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0(12).

猜你喜欢
毕业生资本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心理感受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资本策局变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