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营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放射科,南宁市 530021)
骨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分析
李 营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放射科,南宁市 530021)
目的探讨骨淋巴瘤的影像特点及检查方法,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骨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浸润型8例,溶骨性2例,混合型1例,发生部位涉及脊柱椎体、椎体附件、肋骨、股骨、颅骨、髂骨。CT表现为边缘模糊骨质破坏区,MRI表现为低T1WI信号,高或高低混杂T2WI信号,脂肪抑制序列呈高信号,ECT表现为浓聚灶。结论骨淋巴瘤的CT、MRI表现有助于提高其诊断的准确率,二者可相互补充,ECT可做为必要的补充检查。
骨淋巴瘤;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成像;发射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
骨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结外恶性淋巴瘤,占骨原发恶性肿瘤的3%,占结外淋巴瘤的5%[1],该病影像学报道较少。为了提高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断的准确率,现将本院收集的骨淋巴瘤病例的影像表现作一总结分析。
1.1 材料和方法 搜集本院自2005~2011年病例资料完整的11例骨淋巴瘤,均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47~78岁,平均57岁。临床表现均以无明显诱因的长时间局部疼痛就诊,部分病人合并有软组织肿块,经门诊检查发现骨质改变收入院。检查设备:使用西门子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DR);西门子超导型磁共振成像机:SYMPHONY 1.5T;西门子64排螺旋 CT机:SOMATOM SENSATION。
1.2 检查方法 DR:常规拍摄正侧位片,必要时加照切线位片,位于长骨的均包含上下两个关节。MRI:T1WI:TSE TR=815 ms、TE=13 ms,T2WI:TR=3800 ms、TE=121 ms;T2WI tirm:重复时间3 600 ms,回波时间46 ms、反转时间160 ms,增强剂使用马根维显,脂肪抑制序列,行冠状位、横断面及矢状位扫描;CT:准直器 64×0.6层厚0.75 MM,螺距0.9,行横断面、冠状面扫描,必要时加增强扫描。
2.1 受累情况 浸润型8例,溶骨性2例,混合型1例,发生于脊柱的全部为多椎体受累,共9例次,累及范围C3~S4,都合并有椎旁肿块。合并有椎体附件破坏的7例次,主要破坏了横突和棘突、椎弓;肋骨2例次,累及右侧2~5肋,左侧10、11肋,股骨2例次,分别累及左右股骨上段,颅骨1例,累及额骨及颞骨,髂骨1例。总计中轴骨12例次,四肢骨 2例次,未见发生于手足短骨。见图1~图4。
2.2 X线平片 可显示明显的椎体虫蚀样骨质破坏,边缘模糊,无明显硬化边,椎体及附件均可累及,多数可见较大的软组织肿块,椎体压缩性骨折呈楔形改变,椎间隙无明显改变。
2.3 CT表现 表现为骨质的虫蚀状浸润性及大片状溶骨性破坏,边缘可清晰或不清晰,无明显的骨膜反应及骨硬化,其内无骨坏死病灶及明显钙化灶,增强扫描轻到中度强化,未见明显坏死。周围常伴有较大的软组织肿块,软组织肿块轻中度强化。
2.4 MRI表现 表现为病灶内斑片状低或高T1WI信号,T2WI可表现为低或高或高低混杂信号,边缘模糊,脂肪抑制序列呈现高信号改变,增强后见病灶呈现轻到中度强化,无明显环形强化。软组织肿块见轻到中度强化。
图1 显示椎体骨质破坏,椎体右半部压缩变扁。
图2 显示肿瘤破坏椎体并形成巨大的肿块向后压迫脊髓。
图3 显示椎体及附件破坏,MRI呈T1WI低信号,T2WI高低混杂信号,增强呈不均匀中等强化。
图4 显示椎体破坏,肿块压迫脊髓。
骨恶性淋巴瘤是一种淋巴结外的恶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发生于 40岁以上,男女比例为1.2 ~1.6 ∶1[2],可分为原发性骨淋巴瘤(primary lymphoma of bone,PLB)和继发性淋巴瘤骨浸润,病理上可分为霍奇金氏病(HD)和非霍奇金氏病(NHL)。PLB最显著的影像学特征为软组织肿块明显而骨质破坏相对较轻[3,4]。骨恶性淋巴瘤绝大多数为NHL,以B细胞型多见,HD罕见[5]。骨NHL可为原发或全身淋巴瘤的骨内浸润,原发NHL局部症状重而全身症状轻,多以局部肿痛就诊,而继发性NHL则局部和全身症状均较重,多以全身其他部位淋巴结肿大就诊。
骨NHL按组织学分型可分为B细胞源性、T细胞源性和组织细胞性淋巴瘤。瘤组织在髓腔内呈浸润性生长,甚至可穿透骨骺板,直接侵犯关节软骨,但本组各病例未能见到关节间隙变窄表现,原因可能为病程不足。瘤细胞也可从内骨膜侵蚀骨皮质沿哈佛管浸润,病灶相互融合成斑片状,这是影像表现为斑片状虫蚀样骨破坏的病理基础。瘤组织内血管丰富。同时,肿瘤细胞还可产生溶解性细胞素介质,控制广泛的破骨活性,激活破骨性骨吸收,并形成肿瘤通道,肿瘤组织穿越骨皮质侵入软组织内,形成巨大的软组织肿块,这时可没有广泛的骨皮质破坏[6]。PBL最常发生于骨盆、股骨、脊柱,文献报道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以四肢骨多见,中轴骨少见,而继发性则相反[7]。多数作者将肿瘤骨破坏形态分为浸润型、溶骨型、硬化型、混合型、膨胀型[8,9],以浸润型、溶骨型、混合型多见。发生于脊柱的病变常侵犯相邻的多个椎体,但像转移瘤那样呈跳跃式侵犯的表现也不少见。最多发的病变椎体是胸椎和腰椎,特别是颈-胸段和胸-腰段椎体,病变广泛时颈椎、骶椎也可见到。椎体附件的破坏未见有明显特征性表现,椎弓、横突、棘突都可出现,可为单侧或双侧附件,椎旁肿块通常较大,本组中较大者为3 cm×5 cm。骨淋巴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以CT为主,MRI同样敏感但在检出脊髓病变及松质骨病变中有明显的优势[10],本组中有两例出现了肿块向后侵犯脊髓,呈斑片状异常信号,边界不清,T1WI等信号,T2WI中等信号,未见强化。本组中MRI通常比CT能多发现3~5个椎体及附件病灶,与瘤组织在髓腔内呈浸润性生长有关,但CT发现的肋骨病变MRI未能发现,ECT可进行全身骨骼排查并可作为CT及MRI的必要补充,本组中有一例治疗前ECT检查所发现的骨骼病灶远较CT、MR为多。DR及CR的诊断价值较低,仅在破坏较为明显广泛时可发现病灶及软组织肿块。脊柱恶性淋巴瘤主要与转移瘤及椎体结核鉴别,椎体破坏较轻而椎旁有巨大的肿块是脊柱恶性淋巴瘤的一个重要特征[9],本组病例亦有同样表现。四肢骨的恶性淋巴瘤主要与转移瘤、骨髓瘤、嗜酸性肉芽肿鉴别,其中骨髓瘤一般为多发病灶,边界较清晰,并且颅骨是其好发部位,软组织肿块不明显,而嗜酸性肉芽肿发生于骨干者硬化较明显,可资鉴别;与转移瘤的鉴别较困难,需密切结合临床及病理。本病经放化疗后变化明显,为本病的另一个特征,在一例治疗前后的CT、MRI对比中腰椎病灶明显减少,椎体大部分恢复正常。
总之CT、MRI对骨恶性淋巴瘤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并可以较好的指导淋巴瘤的分期及治疗效果判断,ECT可在发现全身骨骼病灶方面提供较大帮助。
[1] Hrmann G,Klein MJ,Abdelwahab IF,et al.MRI appearance of primary non - Hodgkin's lymphoma of bone[J].Skelet Radiol,1997,26(11):629-632.
[2] Dorfman HD,Czemiak B.Bone tumors[M].USA:Walsworth Publi shing Co,1997:679 -687.
[3] Hauseeler MD,Fenst ermacher MJ,Johnston DA,et al.MRI of primary lymphoma of bone:cortical disorder as a criterion for Differential diagnosis[J].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1999,9:93 -100.
[4] Duerr RH,Mueller PE,Hiller E,et al.Malignant lymphoma of bone[J].Arch orthop Trauma Surg,2002,122:10 -16.
[5] 胡永成,胡 豇,曾建成,等.原发性骨恶性淋巴瘤36例报告[J].中华骨科杂志,1999,19(1):32 -34.
[6] Hicks DG,Gokan T,O'Keefe RJ,et al.Primary lymphoma of bone:correlation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eatures with cytokine production bu tumor cells[J].Ccancer,1995,75(4):973 -980.
[7] 徐文坚,徐爱德,魏志敏,等.淋巴瘤骨髓的MRI表现[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6):415 -417.
[8] 庄一平,王宏德,施的美,等.骨原发性非何杰金淋巴瘤X线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5,11(10):614 -618.
[9] 戚警吾,周智勇.骨原发性非何杰金淋巴瘤的X线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0,9(2):86 -88.
[10]陈应明,江 波,马 玲,等.原发性脊柱恶性淋巴瘤的X线平片、CT、MRI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24(6):522 -525.
R 733.41
B
1673-6575(2012)06-0630-03
李营(1972~),男,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骨骼影像学。
2012-08-12
2012-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