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辉,弋辉娜
(太原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装备制造业又称装备工业,主要是指资本品制造业,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而制造各种技术装备的产业总称。与一般的工业产业相比,装备制造业具有产品技术含量高、协动性强、关联度大等特点[1],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地区经济的基础和核心产业,其发展水平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 近年来,装备制造业得到了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已成为山西省继煤炭、焦化、电力、冶金之后的第五大支柱产业。“十一五”期间,山西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装备制造业呈现稳定上升发展态势。但是与先进省份相比,总体实力和发展水平不高,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严重制约了山西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在世界工业化进程中始终发挥着主体作用,如1999年统计数字显示,世界制造业的增加值占世界GDP总量的21%,从主要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来看,其制造业都曾达到GDP的1/3以上[2]。装备制造业为工业发达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因此,这些国家都不断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投入。比如,日本装备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占其当年销售收入的比例,已从1990年的2.99%上升到2001年的4.16%[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值仅低于美国、日本和德国;2008年,在不包括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情况下,机械装备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2 618.62亿元,工业销售产值90 285.83亿元,均居我国12大工业门类首位[4]。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总体规模居世界第二位,已跻身世界装备制造业大国行列。
近年来,随着国务院《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加强,部分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已成功跃居世界前列。但是,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装备制造业仍存在诸多不足。在国民经济领域,我国国产装备的市场满足率不到60%,在重大技术装备领域这一比率更低。
山西的装备制造业历史悠久,最早起始于1898年创办的太原机器局,解放前是全国机械工业较为集中的地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以及“一五”、“二五”时期,国家都把山西作为全国机械装备工业建设和发展的重点地区,使山西的机械装备工业得以较快发展。在发展最快的1971年其工业总产值曾占到全省的1/3左右,成为当时山西工业的第一大行业;在1978年,总产值仍占到全省工业总产值的23.5%,仅次于煤炭业。
80年代初,山西被确定为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此后煤炭生产跃居第一,其他工业发展相对受到了影响,装备制造业也不例外。
“十五”期间,随着全国经济形势的好转,加之山西出台了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措施,总体上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装备制造业相对于煤炭、电力、冶金三大行业来说发展仍然缓慢,状况不容乐观。“十一五”期间,山西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96.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59.0亿元,年均增长高达21.9%;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2005年的4.9%提升到2010年的5.8%,发展势头强劲;2010年全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1.7%,居各行业之首,超过全省工业增幅18.5个百分点[5]。
虽然山西装备制造业发展指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在全国排名依然靠后,不仅与发达省市差距较大,即使在中部六省也排在最后。2004年、2009年排名情况见表1和表2。
表1 2004年、2009年山西装备制造业经济指标在全国排名
数据来源:《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中国工业经济年鉴2010》
表2 2004年、2009年山西装备制造业经济指标在中部地区排名
数据来源:《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中国工业经济年鉴2010》
从表1、表2可以看到,山西的主营业务收入在中部六省最为落后,并且差距进一步拉大。其7个子行业中,专用设备制造业是唯一的主营业务收入排名较前的行业,还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出口交货值是面向国际市场销售的指标,山西装备制造业的这个指标相对其他两个指标来说排名情况最好,反映了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而且相对中部其他省份来说差距也不大。利润总额表明企业的盈利能力,是支持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山西装备制造业的这个指标相对来说排名情况最差,表明转型发展方面没有其他省份做得好,状况堪忧。而与出口交货值指标对照来看,则说明在国际市场上优势更弱,由于没有市场控制能力特别是定价权,只能受制于人,产品卖不出好价钱。因此,山西装备制造业要振兴,任重而道远。
1.产业基础。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山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出现了一批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企业和产品,军地资源整合也已见雏形。如太原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晋西集团、经纬纺机、大同齿轮集团公司等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已占有重要地位。装备制造业连年以超过15%的增长率高速增长,已成为山西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行业。
2.资源类产品的供给。长期以来山西能源类资源优势突出,资源性产品是山西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主要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如原煤产量名列前茅,发电量、粗钢产量、钢材产量也都位列全国前八名。在目前全国上游产品供应紧张、工业品价格持续上升的严峻形势下,山西独具的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
3.资金供给较为宽裕。2000年以来,山西财政收入呈现大幅增长态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始终高居中部第一位。2006年占比高达12.3%,即便是在受金融危机影响最为强烈的2009年仍然达到10.9%,是中部地区唯一超过10%的省份。2009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高达15 760亿元,居民储蓄存款达到8 099亿元,人均储蓄存款23 68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 133元[6]。山西如此之高的金融机构存款和居民储蓄可以支撑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4.政策支持。国务院《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赋予山西国家重要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定位。2010年12月,山西成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在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进行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区域。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装备制造业作为“十二五”重点扶持的新型支柱产业。
1.发展速度快但所占工业比重有所下降。虽然在“十一五”期间,山西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最低点4.9%提升到了2010年的5.8%,但这个比重比2006年、2007年却有所下降,相比2000年的工业比重9.25%更是严重下滑,这些数据表明装备制造业对山西工业的贡献有所减少。
2.产业集中度较低。山西装备制造业在产业组织方面集中度较低,仍然存在条块、地域、部门分割及布局分散、重复建设、产品类同、资源浪费的现象。山西缺少大型骨干企业尤其是起带头作用的核心企业,没有形成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带动周边相配套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群。虽然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晋西集团等大型企业产品种类众多,但是缺少市场占有率高、影响力大的知名产品,没有形成行业的专业化特色。山西装备制造业缺乏整体和区域优势,存在大企业大而不强、小企业小而不专的现象。
3.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山西资本结构单一,外商资本比重较低,民营经济发展缓慢。2009年,山西省装备制造企业有727个,其中外资和港澳台投资企业42个,仅占总数的5.78%;工业总产值为122.4亿元,仅占总数的16.23%。由此可见,外资和港澳台投资企业数量、产值的比重都比较低。另一方面,其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远高于企业数量的比重,说明外资和港澳台投资企业产出规模较大。因此,山西应积极引进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4.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装备制造业在技术和新产品研发方面能力依然薄弱,主要技术依靠国外,大多数先进设备仍主要依赖进口,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同时少数有研发机构的大中型企业,技术管理体制不尽合理,研发能力有待提高。另外,大部分企业设计手段仍比较落后,还处于仿造、试凑和经验设计的传统模式;有些大企业虽然购买了国际先进的设计软件,但终因技术人员能力有限,很少真正应用于产品设计之中[7]。
5.受人才瓶颈制约,高技能人才短缺。人才资源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但是多年来,山西装备制造企业一直存在大规模、大范围的人才流失现象。与此同时,又很少再有新鲜“血液”输入,即使是山西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不愿在山西就业。而职业教育水平的下降,又使得技术工人的质量和数量均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人才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山西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根据上述状况,对山西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坚持将装备制造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扶持其发展,特别要下大力气落实已有政策措施。
1.专项扶持资金尽快筹集到位,及时发放,将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2.首台(套)补贴制的申请办法和程序,尚未做到广为人知,申请条件也不够宽松,应该尽快改进。
3.搭建产业融资平台和创优产业发展环境等,结合山西实际、有山西特色的重要措施应尽快开始实施。
对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要在有关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中加以明确,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要对《山西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解读提出的“五五四”格局进一步完善。同时,低碳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等新兴产业概念,以及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新兴产业的概念,要求我们具备产业转型发展的超前意识。所以,要加大对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进入这些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领域;另一方面,政府可以提供财政支持和基础设施等,帮助企业建立低碳经济的经营环境。
1.要培育、鼓励形成具有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国际贸易和融资能力的“科工贸一体化”大型企业集团,以大型企业集团为依托,逐步形成设计、制造、系统集成、服务一条龙的企业集团。
2.要培育一大批“专、精、特”的专业化零部件生产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大多数是根据大企业需要为其配套生产零部件,而在某个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专、精、特”优势突出、经营相对独立的“小巨人”企业,目前在山西还没有出现,需要着力培育。
国际贸易相对于国内贸易更复杂、风险更大,对企业的要求更高。要帮助企业提高国际营销能力,出台一系列鼓励、优惠政策,并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合作,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和成套设备的出口。同时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以产业园区和大企业为主要载体,承接海外的产业转移,特别要重视承接中高端生产制造和研发机构的转移。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省外、境外建厂设点,发展境外加工业务,收购国外研发机构、品牌营销网络等。
除了众所周知的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之外,还需采取如下措施。
1.根据产业发展方向和国家政策支持方向,结合对新兴产业的判断,超前研发,做好技术、人才储备,形成跟踪创新能力乃至于超前的创新开发能力。
2.政府要加大力度支持重大技术创新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对于重点大型企业要加大资助创新的力度,并在税收、知识产权等方面给以扶持;要在政策方面向中小企业适当倾斜,提高其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还要从提供创新平台方面加大保障力度。
3.鼓励企业学习、借鉴先进企业的经验,搞好技术管理,研究制定具有竞争力的技术战略及知识产权战略,并继续引导企业开展产学研结合。
对于在山西的央企、军工企业和外资、港澳台资企业,由于其按照总公司的统一规划生产经营,不能强求其按照山西的思路发展。而如果与其总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企业则可以为山西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对于地方国企,政府主管部门既要重点扶持也应严格要求,要让其在合理竞争的基础上加快发展,使其担当振兴山西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任。对于民营中小企业,一方面要以市场为导向,让其充分竞争;另一方面,也要为其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应该明确发展装备制造业中的现代制造服务业。一方面是支持现有装备制造企业特别是大型骨干企业开展增值服务,向服务型制造企业转变;另一方面是鼓励、支持社会各方创办现代制造服务企业。
参考文献:
[1] 林 丹.辽宁装备制造业升级研究[D].辽宁:沈阳工业大学,2008.
[2] 孙晓勇.山西机械装备工业发展战略的思考[J].经济问题,2003(7):58-61.
[3] 石 勇.谈谈国外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振兴[J].求是,2007(9):58-60.
[4] 苗 圩.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迈上新台阶[J].求是,2009(13):28-30.
[5] 山西省统计局报告.对山西省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考[EB/OL].[2010-10-08].http://www.stats-sx.gov.cn/html.
[6] 蔡惟慈,郭树峰.战略性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山西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解读[N].山西日报,2009-05-18(B1).
[7] 郭卫东.山西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探讨[J].前进,2008(5):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