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传燕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与健康教育系,广西 柳州545004)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农村社区建设越来越受到学界与政府的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建设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实践证明,在农村广泛开展体育活动,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体育对稳定基层、活跃乡村生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目前从农村体育的开展情况看,在体育内容、体育方式的选择上,往往注重的是现代体育.现代体育的开展,对场地设施、器材等都有较高的要求,由于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还很难普及以现代体育为主要手段的社会体育.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即费孝通先生所言的“乡土社会”,在乡村社会中,承载千年的节日文化,像生生不息的一泓清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体育原生资源,是乡村文化的平台.传统节庆体育活动在农村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广泛的号召力,对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丰富基层文化生活,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加强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我国农村现实的经济发展水平上,推广和普及以现代体育为主要手段的社会体育还有一定的难度,以传统节日为平台,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民俗传统体育项目为依托,是当前开展农村体育,推进全民健身比较可行和有效的方法.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对农村传统节庆体育的研究,引发社会对农村传统节庆体育的关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思路,丰富农村体育理论,促进农村社区和谐发展.
本研究尝试以“个案研究”为手段,综合使用社会学、人类学、体育学、民俗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基层农民文化生活的特点,以传统节庆体育为切入点,深入到一个具体的乡镇,做个案调查,力图对农村社区的典型节庆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状况、发展动因等做一微观描述,分析探讨农村社区中传统节庆体育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将理论从宏观的、外在的推向乡村社会内部,通过“小社区”窥视“大社会”,在既有的模式与认识之外,展现一个生动、丰富而真实的农村世界.
田野调查是指研究者在原居住居民中生活,以直接的观察,详细充分的田野资料为基础,参照专业的规范来确立法则和规则性,进而论证这一民族生活的实态和规律.[1]为获得活动事实的真实材料,笔者走访了郯城各个乡镇,访问了30多人次,拍摄了数十张照片,翻阅了10多万字的资料.调查的重点是新年舞狮,三官庙村的龙灯扛阁、篮球赛等.在田野调查中,比较明晰地了解到当地诸多传统节庆体育活动及村民地切身感触,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调查主要采取个别访谈、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口述史的方式等.
历史文献包括各种历史典籍、公私文书、碑刻等.有些文献,如族谱、乡规民约地碑刻等,本身包含许多文体活动的内容,有些政府内部文献,则含有鲜为人知的事实和原委.另外笔者也查阅和搜集国内外关于农村社区、农村体育、民俗体育、节日文化等各种文献资料.
郯城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与江苏接临.南部临近陇海铁路,为江苏省邳州、新沂、东海三县市所环绕,北部与临沂市河东、罗庄和临沭、苍山四区县接壤[2]
郯城县现隶属临沂,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郯城人民自古四民有常业,六礼有常仪,岁时有常节,衣食住行有常制,其民间文化传承对周围地区有典型意义,形成了广阔深厚的民间文化积淀,它既有独树一帜的齐鲁文化,更有颇具特色的民间文化传统.
“世代沿袭谓之风,群居相染谓之俗”.千百年来,勤劳、勇敢、淳朴、智慧的郯城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间文化,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特别是节庆体育活动,更是多姿多彩,特色鲜明,历史内涵厚重.在郯城一年之中大大小小的节日约有十余次.其中比较隆重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节日对民众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丰富多彩的节日、游艺、信仰、禁忌、娱乐等民俗活动,反映出该地人们共同的心理素质与精神世界.同时节日短暂的娱乐和松弛可以冲淡消除长久的紧张和疲劳,正如孔子所说,平日的生产活动是“百日之劳”,节日的休息和娱乐是“一日之乐”,[3]乐是节日的主要特征.体育和娱乐向来是联姻体,许多节日文化活动包含了体育内容.
节庆活动:Robert Jackson(1997)指出节庆活动是一个特別的、非自发的,且经过周详策划设计所带给的快乐与共享,也是产品、服务、思想、资讯、群体等特殊事务特色主张的活动.[4]
节日是与特定日期、特定仪式相联系的群众性活动,通常随着年轮变化而周期性地举行.节日里既有一定的风俗模式,也有不同的礼仪娱乐活动,同时也掺入了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
郯城节庆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春秋的“夷狄之乐”、汉代“百戏”、唐代“乐舞”,宋代“舞队”,至明清的“秧歌”等,不同形式与风格的民间体育活动,经历数十个朝代风雨的洗涤和冲筛,保留下来的已成为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现在主要的节庆体育活动有传统民族体育,如“五凤朝阳”、“郯城双狮”、“三官庙龙灯扛阁”、“潜川手狮”、“青山旱龙灯”、“马啸滚灯”、“龙腾狮跃”、扑蝴蝶、高跷、旱船、放风筝、荡秋千等,民间竞技性体育活动有摔跤、扳手腕、拔河等,游戏性体育活动有跳绳、踢踺子、荡秋千、放风筝、斗草、骑竹马、撞拐、跳皮筋、老鹰抓小鸡等.另外还有充满乡土气息的民歌、民谣、剪纸、刺绣、编织和具有浓郁的民俗民情的民间灯彩表演艺术等.现在郯城民间体育、民间艺术已普及到全县各乡镇、街道和村庄.其中新年舞狮、元宵龙舞等传统体育项目远近文明.现在为促进乡村文明建设,丰富百姓的娱乐文化生活,每年在镇政府的带动下,有的村庄春节期间举办春节村民运动会.
(1)新年舞狮.在郯城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语:新年到,狮子龙灯锣鼓敲打敲.新年舞狮是节庆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郯城民间的一大习俗.在民众的心理,狮子是神兽的象征,驱邪的祥物,当地人把它当作菩萨一样的神来信仰崇拜.舞狮是一种人模拟神兽的表演,带有严肃的仪式性质.它的意义有绕境祭祖、迎神赛社、求子添丁、春祈秋报、联络村户、公平竞争、象征机会与幸运的圣物等多种.乡民对舞狮有着特殊的感情,认为狮子能给他们带来幸福和欢乐,因此在郯城民间不仅把舞狮等作为文艺欣赏,还把它视为新年求吉祥、讨吉利的一种活动事项.
郯城每年的春节舞狮其阵容都是相当的隆重的,演员的演技也相当高超,每次演出,吸引众多观众观看.从郯城组织的舞狮表演队看,有三大特点:
组织:从调查看,过去是民间主办,现在是官民合办.春节前,由镇政府号召并下发文件,派镇机关干部下乡,通过村委会,由各村的干部和民间艺术爱好者组织舞狮及各种文艺活动.我们看到,正月十三那天各乡镇代表队到县政府给领导拜年,由各乡镇镇长出面带队,村长负责照管本村的表演队,各队把式只负责指挥表演,此形式可以明显看出政府在其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体现政府对农村文化的重视.传统上,一般是村里大户出钱组织宗族中年轻强壮的小伙子进行表演,目的团结本宗族人,祈求神灵保佑家业兴旺,显示家族势力和权威.
经费来源:一般来说,过去组织舞狮所需费用主要是以单姓家族为单位,族中富户出钱,村民募捐一部分.近年来,出钱办舞狮已发生了变化,虽然渗入了政府的官方色彩,但出资仍主要来自民间,活动主要由乡镇企业赞助,一般出资数千,村民自愿捐款,每家都捐出1~10元不等,甚至更多,政府村委的支出至多在1000元左右,演出赚钱作补充.
舞狮规则:狮子是郯城民间信仰的对象,舞狮是郯城人祈求新年吉祥的民俗活动.为了纳吉除邪,新年舞狮有比较正式的仪式性程式,首先必须有锣鼓伴奏,每到一村,先要非常严肃的进行迎神、祭祖表演;然后是各户拜年,当狮子到自家门前时,一定要燃放爆竹欢迎,表演过后还要给狮子队打红包,红包的钱不等,根据自家的情况,有的给十元、有的给二十元、有的给五十元、有的给一百元……他们认为狮子是驱邪的吉祥物,它到过的门前预示着下一年全家平安无事,升官发财,所以即使家里经济不好,也会慷慨解囊.最后,在村委空地进行拳脚表演,以展示他们的功夫和演技.
(2)元宵龙舞.龙舞也称“舞龙”、“龙灯”、“闹龙灯”等.郯城归昌三官庙村的龙灯扛阁在全国独树一帜.早在150多年前,龙灯、扛阁就流传在郯城三官庙一带,最初,人们只是将孩子举过头顶,随自行扎制的“龙”狂舞.后来,形式日趋复杂,由一个个壮汉肩背高2米左右的木桩(扛),孩子坐在上面舞动手中的彩带,并伴以震天的鼓声.现在发展成为一种将民间的龙舞和扛阁结合在一起节庆体育活动,粗犷奔放,气势恢弘.
表演传统:据当地老户人家回忆,在1949年以前,与春节相比,元宵节在村民的认知中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节庆娱乐活动也更隆重和热闹.这个节日被重视主要应当归因于它负载了三官庙会这一载体.三官庙会的形成是根据关老爷、菩萨等神灵作为地方崇拜的对象而修建的庙会,并规定每年的正月十五为祭祀日,是时必在会上举办迎神活动,活动期为三天,即从农历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五.围绕庙会的活动十分兴盛,除了烧香酬神之外,还有“拜香”、“送驾”等仪式活动,商业贸易、娱乐活动也非常丰富.有从城乡各地涌来的花会、杂耍、游艺,其中龙舞不论在“送驾”仪式中,还是在娱乐活动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庙会活动的中心和高潮.
现在活动时间仍是三天,但娱神祭祀内容逐渐为民众所淡化,其中的民间文艺表演占据了庙会活动的主导地位.1992年,由于当地政府介入,元宵节庆娱乐活动纳入了政府工作的规划之中,由文化站成立的筹备委员会来组织龙舞,以进行精神文明宣传.近年来,民间传统体育项目龙灯扛阁,被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以配合旅游形势的发展.可以想象,现在的庙会仪式活动已经增删了许多内容,与过去的庙会活动相比大有不同.从2010年归昌乡节庆活动安排表(见表1)就可看出,现在元宵节庙会活动内容发生较大变化.
从表中可以看出,元宵节归昌乡组织的节日活动,其动机一是为了乡村文明建设,活跃乡里;二是向上一级政府展现自己的政绩.就我们所看到的,十四那天,乡政府在乡镇中心设庆典大会会场,主席台上就座的是镇上的领导和远地请来的贵宾,所有的表演队伍都要在此会集,四周是观众席.先召开庆典大会,由各方面的领导讲话,再进行文艺表演.庆典大会并不是单一的庆祝节日庙会,而常常结合当时的政治活动,如新农村建设,计划生育政策等.文艺节目虽主要为民间形式,但也渗透着社会文化的内容.如十五龙灯,在每盏灯的上面都写着字,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传统的祈福字语,还有“振兴”、“归昌”、“繁荣”、“经济”、“和谐”、“稳定”、“少生”、“优生”等官方味十足的标语,合起来就形成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振兴归昌”“繁荣经济”、“和谐稳定”、“少生优生”等语句.
表1 2010年元宵节活动安排
现在龙舞表演队主要由政府彩车、服装西乐、夕阳红秧歌队、青年演唱队和龙灯扛阁、舞狮队组成,见表2.
表2 龙舞表演队伍构成
文化变迁是社会发展与文化交流、融合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费孝通说过:“在中国政治结合的过程中,用一个合理的统一结构去代替参差不齐的传统结构,看起来比较理想.但应当考虑到,这种替代是否必须,以及需要花多大的代价去实施它.”1978年农村体制改革后,生产单位重新复归个体家庭,民间的传统文化、地方认同等开始了复兴.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农村又经历一场更无声彻底的社会变迁,有学者用“空壳化”来形容现在的农村,大量的中青年人口流出了传统社区,进城打工或经商,受城市的文化娱乐方式和消费文化观念的影响,深刻地动摇着农村社区的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变迁是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针对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工业化、文化的全球化,现在传统节庆体育活动在农村社区的传承和发展中遇到了很多现实问题.[5]
(1)现代媒体娱乐方式的丰富.据统计归昌乡居民中有线电视普及率达96%,大部分家庭都买了家庭影院,有的家里还买了电脑.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文化形态的多样化,传统节庆体育娱乐活动不再是村民的唯一选择.
(2)打工潮出现.郯城人多地少,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一些在外打工致富的实例对那些一年守候几分田,经济收入很少,家庭相对贫困的人有很大的吸引力.在他人的带动下,出外打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有的在城里混的好,站稳了脚跟,干脆不回家了.青年人的大量外出是近年传统节庆体育活动热闹程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3)市场经济的影响.参加传统节庆活动一般是自愿的,只是为了活跃节日气氛让大家高兴,因此每次组织活动大家都愿意捐助.现在转入市场经济之后,由于年轻人出外打工.在家的人少,组织活动自由捐助的钱也少了,虽然可以得一些红包,但是很少,根本不够补充经费的.加之生存压力,年轻人出外赚钱,不愿参加活动是自然的事.总之经费短缺使得传统节庆活动开展很难进行下去.
传统节庆体育是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是一种特殊民族文化的展示.但是,由于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传统节庆体育活动受到了严重的挑战,面临极大的困惑.主要表现是:村民特别是年青人对参加节庆活动持冷漠态度的人多了,不像过去那样热情.有些传统节庆体育活动,如祭祀性活动,农事性活动,纪念性活动,已经逐步停止,或近似于消亡.对此首先民间自身进行保护,挖掘和利用,政府也应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引导.正如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教授所指出那样:“把传统民间节日活动中那些确是带有生活情趣的一些活动,认真加以挑选和运用.这样做,不但丰富了我们的新文化,也将使这种新文化确实地有较多的民族色彩和感情,而这点是很宝贵的.”
各级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传统节庆体育活动的重视和投入,尤其是文化和体育等职能部门应积极利用节庆体育的自身优势,利用当前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的大好形势,新农村建设有利时机,努力加大对传统民间民俗体育的休闲娱乐价值、活动内容、运动技术技巧等方面的宣传,唤起人们的参与热情,促进农民对体育的认同,引发认知兴趣,引导人们积极参与.
传统节庆体育是一笔现成的文化财富,利用它可以更加顺利地进入村民生活.政府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传统节日空间,充分利用农村社区的人力、物力资源,组织和举办各种各样的节日活动.同时把传统节庆体育不仅仅理解为群众健身活动,而更应该看成是一种休闲娱乐与社会交往活动.村镇间互相联合,彼此协作,以村寨为单位,利用传统节日机会,举行各种竞技比赛性活动.为农民参与体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比如清明节举行拔河比赛,端午节举行棋类大赛,中秋节组织赏月赛诗或诗歌朗诵,重阳节组织登山比赛等,使其在广大农村起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作用.”扩大群众参与活动的辐射面.
加强传统节庆体育与旅游、商贸洽谈等商业活动的结合.通过旅游等商业活动取得资金资助,改善群众参与传统体育活动的物质困难.同时旅游活动本身也是一种传统体育活动的展示、宣传和推广工作.政府一方面可以利用传统文化这一宝贵资源,将传统的民间文化与社会效益挂钩,以带动经济与民间艺术的“双丰收”.另一方面以传统节庆体育为龙头,提升节日文化,将传统节庆活动民间性转化为社会性问题,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组织上,根据群众的意愿和科学、健身的原则对传统节庆体育活动进行适当改造,在保持其鲜明传统与特色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增强其健身性、娱乐性、易行性和科学性,使其更具活力.管理上,政府主导,社会承办,社会化运行,搭建农村文化建设的舞台,使其具有生命力.建设上,场地设施“多元化”,队伍“社会化”,发展“市场化”.
参考文献:
[1]李志清.专题研究与田野调查-少数民族体育研究的途径[J].体育科研,2004(4):23-25.
[2]刘卫星,等.郯城县治[M].深圳特区出版社,2001:49~50.
[3]王肃注.孔子家语[Z].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75.
[4]王俊翰.台东南岛文化节之意象构筑、在地认同与主体性[EB/OL].http://ir.lib.nttu.edu.tw/handle/987654321/71
[5]许晓辉.转型期中国乡村社区记忆的变迁[J].社会科学,2001(12):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