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2012-01-10 06:35:44曹积稳袁秀川李晓华
关键词:毕业生大学生

曹积稳,袁秀川,李晓华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浙江杭州 310018)

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曹积稳,袁秀川,李晓华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浙江杭州 310018)

本文以浙江省某高校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对应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实地问卷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求职意向,分析大学生当前就业现状及就业行为,结合实际工作,探讨促进大学生就业力提升的对策与建议。

大学生;就业状况;就业力

大学生就业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承载着千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关系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直接体现了“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这一重要思想[1]。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反映社会对人才的评价和需求,也体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探讨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对大学生、高校和政府劳动就业有关部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大学生角度来看,通过分析调查数据,大学生本人能够了解当前的就业现状,从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调整自己的就业计划;从高校来看,对促进学校强化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水平势必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及高校开展创业、就业指导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政策提供客观依据,对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简析

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此后高等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自1999年开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正式向社会大规模扩招,在12年里,大学招生迅速扩大,“大众化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早在2003年,随着高校扩招后的第一批毕业生陆续毕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逐步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已经成了国家需要着力解决的一项关乎民生大计、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据应届毕业生求职网刊登的数据(见表1)[2],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

表1 2006年-2010年我国高校大学生毕业生人数

2011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660万[3],相比2010年的增幅为4.6%,在全国各部门的协同努力下,2011年全国的就业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就业规模也逐年扩大(见表2)。

二、样本高校大学生就业状况

本文对2008届至2011届样本高校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下面从就业区域及就业单位性质方面简析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表2 2006年-2011年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人数

(一)就业区域分析

毕业生就业时考虑的重要因素是单位所在地。通过分析毕业生就业区域,可以深层次分析大学生就业的特点,帮助了解高校兴办高等教育对区域的贡献率。通过数据处理、分析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可知,毕业生就业去向较为集中的区域是经济发达、就业机遇多的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所以选择留在长三角地区就业的学生比例占绝对优势,这说明经济发达地区对毕业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但也表明毕业生就业流向过于单一,不利于学校新一代毕业生的培育,因此,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就要战略规划毕业生就业渠道的拓展工作。北京、天津、上海是毕业生向往的就业地点,就业人数呈上升趋势,但由于落户指标审批很难通过,百分比徘徊在6.5%左右。流向最少的地域为西部地区,该地区的就业总数不到所有就业人数的3%,但随着国家建设中西部的战略发展目标不断推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也蓬勃发展,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在转变思想观念,响应国家号召到西部地区就业,就业百分比呈现上升趋势。

(二)就业单位性质分析

通过分析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性质,可看出机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单位是毕业生较为倾向的选择,选择较为集中,这也是缘于目前这类单位工作相对稳定;其次,在三资企业就业的比例逐年上升,体现了现代大学生敢于挑战,也跟样本高校的工科突出的性质有关;待就业、自由职业的毕业生比例有所下降,占3%,这也与2011年良好的就业形势相符。

三、大学生就业行为分析

就业体制、经济发展状况、就业创业环境、人事户籍制度等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外在客观因素,大学生本人的就业观念、就业准备、就业行为等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内在重要因素。分析研究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对就业的期望、意向、偏好等观念研究,而且要分析就业的影响因素等。为了实证性地研究大学生的就业行为,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实地访谈毕业生,制定了问卷调查内容,在2011年春季,对即将毕业的四年级大学生做了问卷调查。

(一)调查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意向的因素

1.调查对象

本文是在2011年春节后开始调查的,这时的大四学生已经具有寻找工作的亲身经历,对就业实际问题具有亲身体验,因此对调查问卷的选择也更加理性。问卷发放的对象为2011届毕业生,涉及各个专业,共填写问卷1 600份,经遴选整理,获得男生779名、女生590名,共1 369份的有效问卷。

2.调查方法和问卷设计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初步访谈和参考文献去设计问卷,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问卷涉及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修改,基于对文献资料的分析和访谈的记录结果,设计出调查题目,制作调查问卷。把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影响他们就业意向的因素,研究探索不同生源背景的群体在就业意向上的差异,初步探寻环境因素中的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对大学生毕业去向的影响程度。通过实测问卷,对有效数据,用SPSSv19软件进行统计、检验和分析。

问卷分二个部分:第一部分从重点考查大学生就业意向方面,包括就业单位性质、期望薪酬、就业区域、完善就业市场的建议等设计出开放性题目;第二部分是就业影响因素调查,包括10个方面的内容,采用五级李克特量表评分,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在就业过程中的真实想法和行为,来评定调查表中所涉及的就业影响因素的重要性。

(二)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1.影响就业行为的重要性因素分析

对各因素被测试者选择的人数和比率进行统计可看出,在直接影响大学生选择就业单位的许多因素中,大部分求职者认为最重要的依次是:个人发展空间、企业名气及其发展前景、薪酬福利、专业对口等,都超过了半数的检出比率。数据显示,目前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注重个人发展空间,选择适合自己性格、能充分实现个人价值的职业。毕业生将“工作环境”放在相对不重要的位置,表明他们的就业观念更加灵活和开阔,就业选择意向正在拓宽,“先就业、后择业”的意识增强。这一点为高校教学从过度注重专业化向宽口径培养发展提供了依据,也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实际要求相适应。

2.不同因素对就业的影响

(1)生源因素对就业的影响

在此次调查中,将大学生的群体分为农村生源和非农村生源,分析研究这两个群体在就业行为上的差异性。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大学生更注重职位的发展机会,对事业成就感的诉求较非农村大学生高,这表现在“培训机会”、“单位发展前景”两项因素中,来自非农村的大学生选择比例低于农村学生。在“单位所在地”、“工作压力”因素中,来自非农村大学生的选择比例却高于农村学生,说明经济发达、生活水平高的地区及工作环境好、压力小、社会地位高的职位更吸引非农村大学生。统计结果表明,许多农村大学生因家庭的经济状况,期望改变家庭和个人社会地位的愿望更强,更注重未来的发展而往往不过多计较个人的得失,相对期望条件没有非农村学生苛刻,而来自非农村的大学生中,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协调能力、承受能力因家长的过度爱护而较弱,但对物质生活条件却有较高要求。

(2)就业区域对就业的影响

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上,首选长三角地区的毕业生比例达60%,这给长三角地区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但毕业生这种对地理环境的偏爱,导致就业区域相对集中,客观上造成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而愿意到“西部、基层”去就业的大学生比例仅为3%。近几年,国家从各个方面对参加国家“两项计划”、“到西部、去基层”就业的大学生给予补助,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感召力,但就大学生整体就业观来说,广大大学生还是不容易接受。据报道:国家对大部分省份的公务员考试政策做出了调整,要求县级及以上机关招录的公务员,必须有基层工作的经验,这是国家解决各级省市基层人才短缺的政策措施,标志着过去直接进机关的模式已成为历史。

(3)单位性质对就业的影响

单位性质的选择上,毕业生选择政府机关的比例为19.64%,选择事业单位的比例为23.21%。表明毕业生更倾向于稳定、压力较少的工作,希望在福利及工作保障都较好的单位就业,另外有近10%的毕业生表示“先就业、后择业”。对企业类型的选择上,农村、非农村生源的大学生的选择比例基本一致,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选择比例相当,说明在企业类型上大家的选择标准基本相同。

3.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完善性

(1)就业信息主要来源

用人单位专场招聘会和校园大型综合招聘会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信息来源,如春节、秋季举办的大型招聘会,暑期前举办的实习生招聘会等。近63%的毕业生通过各类人才“招聘会”推销自己,其它来源为从网络等媒体获取招聘信息并就业,或通过父母、亲友等社会关系的推荐而就业。

(2)就业的影响因素

问卷调查显示,缺乏社会工作经验(35.78%)、求职方法技巧欠缺(27.11%)、个人能力不足(18.43%)、缺乏社会关系(11.93%)、身体条件(1.08%)等是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3)就业指导内容和就业市场的完善

大学生就业机制早已市场化,对于毕业生来说,因首次面临就业,所以就业指导尤其重要。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们最需要的是“收集、整理和发布就业需求信息”,占26.27%;希望举办大型校园招聘会,占19.62%;帮助学生提高求职技能占18.64%、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占14.41%;随后是就业心理辅导(4.24%)和就业协议书签约指导(6.78%)。在“您希望何时开始开展就业指导”这一问题中,数据显示有80%以上的大学生希望能在大二就可以开始就业指导。所以,很有必要对就业重点指导服务内容、范围等问题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帮助大学生树立客观的就业观,做好入职的角色转换,将磨擦性失业减少到最大程度。

四、促进大学生就业力提升的对策与建议

(一)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化学校优势专业内涵

2010年10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出台,在“十二五”计划期间,国家提出加快优化产业结构,这必将使社会人才需求发生巨大的变化。面对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转型局势,高校积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主动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深入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紧密结合毕业生就业状况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优势专业,不断创新人才教育和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充分的实践能力的大学生。促进学校合理定位,坚持特色化发展,发挥优势,强力推进深层次的“校地合作、校企合作”[4]。

(二)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鼓励学生多元就业选择

本着“让毕业生在国家优势行业、重点领域立足”的原则对学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拓展工作进行战略规划,实施“分类指导、优生优荐”,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培养,鼓励更多的研究生继续深造,致力于我国实现创新大国的事业。同时,可以看到民营企业、微型企业充满生机活力,经济持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增长较快,需求岗位必将进一步增加,这成为接纳毕业生就业的一支重要力量。此外,广大毕业生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适应中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形势要求,到充满机遇的中西部地区去工作。学校和有关单位要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勇于创业,降低学生自主创业门槛,提供前期培训及积极的市场引导等,完善自主创业体制。

(三)毕业生需做好职业规划,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

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就应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就业单位不必一定选择大中型企业,应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去更能施展个体才能的中小型企业。另外,每位毕业生需在找工作前甚至考上大学前,就明确职业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充分结合个人的性格特点和专业技能,认真思考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就职的岗位与所学专业的匹配度如何、未来的发展方向等,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从而避免求职时错失良机和盲目。

(四)开展创业教育实践,培养独具学校特色的企业家

贯彻和实施国家有关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精神,加大力度宣传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帮助大学生进一步了解政策、掌握政策、用好政策。学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实践,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设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开展创业师资培训、创业SYB培训,去满足学校有创业热情的大学生的需求。明确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大学生创业技能、激励大学生创业精神”为宗旨,积极引导、扶持大学生创业,把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和水平作为提高就业质量新的增长点。

[1]、[4]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思考与耕耘[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

[2] 应届毕业生求职网.中国历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统计[EB/OL].[2011-03-03].http://chuangye.yjbys.com/news/335979.html

[3]中国网络电视台.2011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达 660余万[EB/OL].[2011-06-04].http://news.cntv.cn/20110604/100207.shtml

Analysis on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AO Ji-wen,YUAN Xiu-chuan,LI Xiao-hua
(Students employment guidance and business service center,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 310018,China)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ollege graduates of Zhejiang province by answering the questionnaire about employment situation they are faced with,their employment expectation and their job intention become clear to us.With analyzing the urgent situation and their behaviors,and the practical job offered,some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of improving the employment rate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are put forward.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status;employability

G647

B

1001-9146(2012)01-0066-04

2011-12-27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科学研究基金(KYF005610019)

曹积稳(1971-),男,河南信阳人,助理研究员,大学生就业指导及信息管理.

猜你喜欢
毕业生大学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伤心的毕业生
英语文摘(2020年9期)2020-11-26 08:09:58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新大学生之歌
北方音乐(2017年7期)2017-05-16 00:32:46
201名新大中专毕业生入职昌飞
中国军转民(2017年9期)2017-01-23 23:45:18
最“叛逆”的毕业生
创业家(2015年4期)2015-02-27 07:53:13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