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唯实
(兰州商学院经济学院,兰州 730020)
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统称省市)可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中国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上世纪80年代里呈下降趋势,但进入90年代后却再次呈现出上升趋势。由于三大区域内部的差异总体看来是稳步下降的,因此,促成全国社会经济发展差异拉大的主导力量是三大区域间生产效率、政策体制和产业结构等因素差异的增大。自从1999年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为今后西部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西部地区投资明显增加,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但是路径依赖、锁定效应和自我强化机制的存在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是存在一定的影响。以上各种因素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那么,这种地区差距与我国生产效率的关系如何呢?作为落后的西部地区,应该怎么样通过优化自身的生产效率,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才能缩小与东部的发展差距呢?
本文利用1998~200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基于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李国璋教授(1986)提出的软投入理论,在王卉(2007)研究的基础上,通过SFA和DEA模型估计了估算了中国各省和三大区域1998~2008年的TFP水平及其软投入不足制约产生的经济损失,研究发现中国区域软投入效率差异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要想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差异,可行的办法就是提高软投入效率,减少软投入不足所产生的损失,建立更有效的经济制度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突破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建立以中期以制造业为核心并重心逐渐向服务业转移的长期经济发展体制,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变,从区域和国内投资生产向全球投资生产转变,动态提高区域TFP以缩小区域之间TFP和经济差距,以达到共同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李国璋教授(1986)首先提出的软投入理论,在其后的研究中,还进一步提出了增量投入产出模型、测算软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模型以及投入组合潜能水平、潜能释放程度与TFP变化率三者关系的夹角方法,由于软投入理论能够更加细致与实际地分析中国经济增长,避免了DEA和SFA研究中国经济问题时方法单一的不足,在DEA和SFA测出最优产出和实际产出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夹角分析,从而可以进行动态研究以及测算潜能释放程度,对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是方面和多视角的分析,因此对软投入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和运用,可以更好地解释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也包括本文所研究的生产效率问题。
本文的生产率指全要素生产率,在Solow模型的基础上主要用DEAP2.1和Frontier4.1进行估计。记时点t全要素生产率为TFPt,我们把它定义为时点t单位投入组合实际释放出的潜能。即:
式(1)中,TFPt为时点t全要素生产率,Et为时点t单位投入组合的实际潜能,cosθt为时点t实际潜能的释放程度。
考察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假定Et≠0,cosθt≠0,即时点t单位投入组合的实际潜能和潜能的释放程度都不为0,于是TFPt≠0。当Et和cosθt二者之一为0或者同时为0,这是极端的情形,本文暂不考虑。于是有以下关系式:
这样,我们把生产率的增长率分解为三部分之和。式(2)右端第一部分为单位投入组合潜能的增长率,主要是由科技型软投入决定的。第二部分为现有潜能释放程度的增长率,主要是由非科技型软投入决定的。第三部分为单位投入组合潜能的增长率与潜能释放程度的增长率的乘积,是由科技型软投入与非科技型软投入共同决定的。
结合王卉(2007)的研究,对以上数据进行2003~2007年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测算结果和分析,利用28个省市自治区2003~2007年截面数据,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其中将时间划分为6个阶段:1981~1985、1986~1990、 1991~1995、 1996~2000、 2001~2002,2003~2007,将6个阶段的GDP、K、L数据分别取平均值,构造成T=5、N=28的截面数据。运用软件Friontier4.1,首先得到1991~2002和2003~2007年MLE结果,见表1和表2。
表1 MLE结果
表2 CD函数SFA估计结果(MLE)
根据以上结果,计算出全国及各省(区)、市潜能释放程度,最终可以得到夹角θ和GDP损失,对东、中、西部各省结果取平均值,可得到东、中、西部地区的潜能释放程度,见表3。
(1)1980~2002年,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各省(区)、市的潜能释放程度都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即投入组合实际产出与最优产出之间的夹角逐年上升。中国经济的潜能释放程度依次为 0.657、0.651、0.646、0.640、0.635,即呈现下降趋势。这与岳书敬、刘朝明对中国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所做的随机前沿模型分析的结果相似,即中国相对前沿的技术效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他们计算出1992~2003年全国的平均技术效率为0.43。涂正革对1995~2002年的22000家大中型企业的微观研究得出的结论也为效率随时间而下降,年平均效率数值为31%。从2003~2007年间,由于中国加入WTO和技术进步及产业结构调整,产能释放程度有所提高,夹角有所变小,产能增加。
表3 全国、东、中、西部地区潜能释放程度、夹角θ及GDP损失
(2)对东、中、西部地区潜能释放程度做一对比,可以发现,东部地区潜能释放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的潜能释放程度高于西部地区,并且差距在逐渐扩大。1981~1985年,东部地区潜能释放程度分别比中、西部地区高 0.012、0.077,而 2001~2002年,这一差距分别为0.013、0.08。由此可见,中国区域之间的潜能释放程度差距在逐渐扩大。从2003~2007年间,东部地区效率要高于中西部地区,说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依旧存在,且程度有所上升。
利用28个省(区)、市1980~2002年和2003~2007年数据,将时间划分得到六组截面数据,分别运用C2R模型,可以得到全国及28个省(区)、市各时期的潜能释放程度、夹角θ、GDP损失与潜能释放程度变动,对东、中、西部各省结果取平均值,可得东、中、西部地区的各项数值,见表4。
(1)总体而言,全国潜能释放程度一直高于0.66。1986~1990年这一时期潜能释放程度最高,为0.739,夹角θ为42.354°,此后潜能释放程度一直呈现小幅度下降的趋势。2001~2002年潜能释放程度为0.66,夹角θ为48.7°,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还有待提高。尤其在进行大量投资时,不能仅仅重视投资数量,更要着重提高资本的利用率。从2003~2007年间,由于中国加入WTO和技术进步及产业结构调整,产能释放程度有所提高,夹角有所变小,产能增加。
表4 全国、东、中、西部地区潜能释放程度、夹角θ及GDP损失
(2)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潜能释放程度一直高于中西部地区,2001~2002年,东、中、西部地区的潜能释放程度分别为0.732、0.724、0.538。东部与中部地区的潜能释放程度差距较小,1981~1985年差距为0.009,1991~1995年差距扩大至0.067,2001~2002年,潜能释放程度差距又缩小为0.008。而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较大,并且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潜能释放程度差距由1981~1985的0.067上升至2001~2002年的0.194。从2003~2007年间,东部地区效率要高于中西部地区,说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依旧存在,且程度有所上升。由此可见,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东中部地区有较大差距,潜能释放程度的差距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本论文运用了前沿生产函数的两种研究方法:参数方法与非参数方法,由于其测算原理不同,因此最终的计算结果也必然有差异。这两种分析方法都已被许多经济学者应用于各种研究领域,其各有优缺点,但整体而言并无优劣之分。本文的目的就是利用两种数量计算方法分别进行测算,比较结果的大致趋势。现在对比两组数据结果,可以看出,潜能释放程度与夹角θ的变动趋势是一致的,中国潜能释放程度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
表5为全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各省份潜能释放程度的变动情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1981~1990年这一阶段,全国、东、中、西部地区潜能释放程度呈现较快的上升趋势,这是因为在改革开放最初十年,国家放松了很多管制,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潜能释放程度增长较快,尤其1985~1990年,全国潜能释放程度变动为1.016。除了个别省份,其他省份潜能的释放程度均为增长态势,这说明中国在这一时期,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增长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长期积蓄的潜能得到有效释放。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潜能释放程度增长缓慢,这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潜能的释放程度变动已经低于改革初期。而从2001年开始,大部分省份的潜能释放程度又出现了上升趋势,尤其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部分省市,而西部地区的潜能释放程度总体仍呈现衰退趋势。
表5 潜能释放程度变动
被解释变量为tfpch及tfpch的三个组成部分,解释变量为开放程度Open、研发RD、人力资本Human、国有化程度STATE和城市化率URBAN。人力资本水平(hit)的计算:由于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对经济效率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因此,用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人力资本水平更加有效。将从业人员所受不同的教育程度赋予不同的权数: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分别为0、1、6、9、12、16,则各地区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其中eduit,Pit分别表示各教育层次的权重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从业人员比重。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研发投入强度,用来反映区域研发投入意愿。一般来讲,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研发投入意愿越强烈,研发投入强度越大。研发投入强度=研发经费投入/当年GDP,数据来源:1996~2008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由刘津汝和张唯实(2010)整理和计算而得。用Stata11.0进行了计量研究,用xtreg、xtabond、xtabonda2等命令进行了计量分析,编程由张唯实完成。
由以上计量结果可以知道,TFP滞后一期、开放程度、城市化、研究及人力资本提高对TFP有正的影响,国有化对TFP有负的影响。因此,参考张唯实(2010)的相关研究,适度增加TFP、开放程度、城市化、研究及人力资本提高对中国经济发展相当有益,对于发展区域经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尽最大程度完善市场机制和法制,减小国有化程度,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至关重要。
本文利用1998~200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基于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李国璋教授(1986)提出的软投入理论,在王卉(2002)研究的基础上,通过SFA和DEA模型估计了估算了中国各省和三大区域1998~2008年的TFP水平及其软投入不足制约产生的经济损失,研究发现东部地区效率要高于中西部地区,说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依旧存在,且程度有所上升。由此可见,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东中部地区有较大差距,潜能释放程度的差距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潜能释放程度增长缓慢,这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潜能的释放程度变动已经低于改革初期。而从2001年开始,大部分省份的潜能释放程度又出现了上升趋势,尤其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部分省市,而西部地区的潜能释放程度总体仍呈现衰退趋势。TFP滞后一期、开放程度、城市化、研究及人力资本提高对TFP有正的影响,国有化对TFP有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要想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差异,可行的办法就是提高软投入效率,减少软投入不足所产生的损失,建立更有效的经济制度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突破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建立以中期以制造业为核心并重心逐渐向服务业转移的长期经济发展体制,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变,从区域和国内投资生产向全球投资生产转变,动态提高区域TFP以缩小区域之间TFP和经济差距,以达到共同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
表6 TFPCH的主要相关因素计量分析结果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中西部应该以制造业为核心并重心逐渐向服务业转化为经济发展主导;东部地区建立以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为主的第二和第三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科学技术,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东部地区转化其生产战略;中西部长期来看应该可以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以上也是本文的主要创新,并以此作为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参考依据。
[1]Battese,G.E.,T.J.Coelli.A Model for Technical Inefficiency Effects in a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for Panel Data[J].Empirical Economics,1995,(20).
[2]Battese,G.E.,T.J.Coelli.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Panel Data:with Application to Paddy Farmers in India[J].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1992,(3).
[3]Coelli,T.A Guide to FRONTIER Version 4.1:A Computer Program for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Estimation[C].CEPA Working Paper 96/07,Department of Econometrics,University of New England,1996.
[4]Solow,R.M.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7,39(3).
[5]李国璋.软投入及产出数量分析[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6]王卉.一个重要的夹角:方法与实证[D].兰州大学,2007.
[7]孙忠娟.经济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实证分析[D].兰州大学,2009.
[8]武玉洁.增量投入产出表:方法与应用[D].兰州大学,2008.
[9]张唯实.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我国西部经济发展[J].统计与决策,2009,(23).
[10]张唯实,李国璋,周彩云.生产效率、产业集聚与我国西部经济发展[J].新疆社会科学,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