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武桃
(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放射科 400054)
随着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胆系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与进步。当今,已形成包括X线造影、超声(US)、CT、磁共振成像(MRI)以及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等完整的检查体系[1]。16层螺旋CT胆管薄层增强扫描后多平面重组(MPR)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成像技术。本研究旨在探讨胆管梗阻部位16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后多平面重组(MPR)对不同胆管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并与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相比较。
1.1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76例临床疑似梗阻性黄疸患者行16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检查;其中男 48例,女 28例;年龄 12~75岁,平均 58.7岁。其中经CT扫描确诊胆管梗阻患者44例行MRCP检查;其中男26例,女18例;年龄 24~72岁,平均 54.3岁。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1.2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GELightspeed Ultra型16层螺旋CT进行检查,扫描参数:电压 120 kV,电流600 mA,层厚一般用3.0 mm,螺距1.0~1.5 mm,扫描范围为上腹部,包括全部肝脏,自膈向下14.0~20.0 cm范围。增强扫描采用双期(动脉期、门脉期),对比剂全部选用非离子型并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入,剂量为100 mL,注射速率2.5~3.0 mL/s。动脉期:25~30 s,静脉期:55~65 s。薄层增强扫描后采用层厚0.625 mm进行后图像处理。44例CT扫描确诊胆管梗阻患者行MRCP检查,使用 GE 1.5T Signa CV/i MR机,腹部线圈,扫描范围为上腹部,包括全部肝脏及胆管系统。先行常规横断面T1WI(TR 200 ms,TE 1.5 ms)和T2WI(TR 6 666.7 ms,TE 96.4 ms)抑脂扫描,再行3DMRCP薄层扫描,然后通过最大强度投影法(MIP法)重建。成像参数为:TR 3 000 ms,TE 521.7 ms;层厚1 mm,间隔0 mm。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U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对胆管梗阻病因诊断准确率的判断 本组16层CT梗阻部位薄层增强扫描对胆管梗阻病因诊断的准确率为93.4%,MRCP为86.3%,两种检查方法对胆管梗阻诊断准确程度比较见表1。16层CT梗阻部位薄层增强扫描诊断准确率与MRC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图1 胆总管下端结石,CT示点结状高密度影
图2 胆总管下端结石,MRCP示胆总管下端充盈缺损
图3 胆总管下端胆管癌(CT示胆总管下端中度强化软组织肿块。)
图4 肝门区胆管细胞癌(CT示肝门区轻度强化软组织肿块,胆总管下端结石,CT示点结状高密度影。)
图5 胆管炎伴胆管狭窄(CT示胆管壁强化,胆管下端狭窄。)
2.2梗阻端形态及病变显示 本组病例结石在CT薄层图像上表现为点结状高密度或稍高密度影;结石在MRI图像上表现为点结状低信号或混杂信号影;增强后无强化,梗阻以上胆管均显示扩张(图1、2)。胆管癌(包括肝门部、壶腹部癌)16层螺旋CT、MRCP示胆管向心性或偏心性狭窄,呈“截断征”,本组均显示梗阻以上胆管扩张,CT增强见胆管内软组织肿块轻-中度强化(图3、4)。胰头癌12例,CT及MRCP均表现为胰头部占位,胆管下端梗阻伴胰胆管扩张。胆管炎性狭窄9例,CT及MRCP表现为胆管逐渐狭窄,未见确切占位性病变(图5、6)。转移性肿瘤致胆管扩张6例,表现为胆管受压,其上胆管扩张。
图6 胆管下端轻度狭窄(MRCP示胆管下端轻度狭窄,胰胆管轻度扩张。)
3.116层CT在胆系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随着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胆系检查的方法也越来越多。目前常用的包括US、ERCP、CT、MRCP等。US、ERCP虽能显示胰胆管结构,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如壶腹部的病变,US常因胃肠道气体干扰而显示不清;而ERCP常因患者配合不好以及插管失败等,也限制了其应用。目前,随着CT机器不断更新,多层螺旋CT对胆管疾病薄层增强扫描后多平面重组(MPR)应用较为广泛。相对于MRCP而言,16层CT薄层增强扫描后MPR影像后处理可使图像达到PTC、ERCP造影效果,其具有扫描范围广、速度快、X线剂量减低、扫描层厚更薄等优势,利用其容积数据可进一步重建出高质量的MPR,可以多方位、多角度观察病变,有利于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还可以为外科手术及腹腔镜胆管手术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在评价肿瘤侵犯范围、远处转移以及手术方案的选择方面,明显优于MRCP[2-3]。MRCP优势在于能清晰地显示胰胆管结构。但MRCP检查有诸多限制和不便,如老年患者配合不好,呼吸不均,大量腹腔积液和体内有金属内置物如胆管支架等患者,不适宜行MRCP检查[4-5]。
3.2胆管梗阻的病因诊断 胆管梗阻的病因较多,最常见的病因为胆结石引起的胆管梗阻。16层螺旋CT薄层扫描后多平面重组(MPR)能准确显示结石的位置和大小。其次,为肿瘤引起的胆管梗阻,16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后多平面重组(MPR)可进一步明确病变范围及性质。肝门部或肝总管以上的胆管癌,表现为梗阻部位强化的肿块以及梗阻部位以上胆管扩张。胆总管下端及十二指肠壶腹部肿瘤,表现为整个胆管扩张,并见轻到中度强化的软组织肿块。胰腺癌引起的胆管扩张,表现为胰腺内低强化的软组织肿块,并胆总管及胰管异常扩张,即典型“双管”征。胆管周围软组织肿块,伴胆管扩张,如发现原发肿瘤,则多为转移淋巴结肿大所致。胆管炎症引起的狭窄梗阻多为胆管逐渐变细、中断[6-7]。本组CT除1例胆管癌误诊为胆管炎,1例胰头癌误诊为胆管癌;其他肿瘤引起的梗阻术前CT均明确诊断。其他包括1例胆管蛔虫及1例胰腺囊肿伴出血,增强后多平面重组(MPR)均明确诊断。MRCP虽然在定位方面较为准确,能够清晰地显示病灶的位置及大小,但对于一些病灶的定性诊断有一定难度。
总之,16层螺旋CT、MRCP在诊断胆管梗阻定位、病因诊断方面,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16层螺旋CT不受梗阻部位、大量腹腔积液、体内金属物等限制,增强薄层扫描后多平面重组(MPR),它可详尽地显示胆管的梗阻部位和范围以及周围组织器官有无侵犯和转移等,可明显提高对胆管梗阻的诊断准确率。随着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的不断提高,16层螺旋CT在临床胆管梗阻诊断中的价值越来越大。因此临床在选择CT、MRCP诊断胆管梗阻的病例中,16层螺旋CT应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1]李松年,唐光健,李铁一,等.现代全身CT诊断学[M].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933.
[2]蒋黛蒂,林江,张雪梅,等.胆道梗阻性病变的多层螺旋CT成像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2009,4(16):616-619.
[3]邱晓晖,辉庆,艺超,等.多层螺旋CT多平面及曲面重建技术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09,4(47):134-135.
[4]Bilgin M,Shaikh F,Semelka RC,et al.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gallbladder and biliary system[J].Top Magn Reson Imaging,2009,20(1):31-42.
[5]Matos C,Serrao E,Bali MA.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biliary tumors [J].Magn Reson Imaging Clin N Am,2010,18(3):477-496.
[6]Liang JL,Cheng YF,Concejero AM,et al.Macro-regenerative nodules in biliary atresia:CT/MRI findings and their pathological relations[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8,14(28):4529-4534.
[7]Yu SA,Zhang C,Zhang JM,et al.Preoperative assessment of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combination of cholangiography and CT angiography[J].Hepatobiliary Pancreat Dis Int,2010,9(2):186-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