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钱江三桥引桥塌了,距离它建成通车不過14年。但是与它同处于钱塘江上的钱塘江大桥,74年来任凭风吹浪打,岿然不动,被网民热捧为“桥坚强”。有工作人员说:“工程班子每次为大桥做完评估,都肃然起敬,当年是真把修桥当成百年基业在做。”
报道引用钱塘江大桥纪念馆一位工作人员的话说,茅以升是按照20公里的时速、荷载铁路面轴重50吨、公路面15吨设计钱塘江大桥的。当时平均每天仅有150多辆汽车、4.9对火车通行。但70多年過去了,在这座桥上,动车可以跑到时速120公里,汽车也可以跑到时速100公里,40吨、甚至60吨重的汽车也在桥上跑,“的确是非常神奇”。
从“肃然起敬”到“非常神奇”,再到网友们的热捧,一时间,“桥坚强”成为一个注脚,标注着关于职业、关于道德的世道人心。因此,对于这座“桥坚强”和它当年的设计者、建设者,网友们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评价不管多高,说明的是一个再普通不過的常识:凡是想修一座桥的。当然要想着如何修得科学、坚固,谁会盼着自己修的桥成为“桥脆脆”呢?茅以升和当年的建设者们所遵循的就是一个这样普通的“常识”。
当前,“常识”何以成“奇迹”?因为“常识”沦落了。正因“常识”沦落,我们吃的东西才会成为化工原料的试验品,老人跌倒无人敢扶,身边出现种种匪夷所思的事情。也正因为了这沦落,那些幸运流传下来或者有幸“残存”下来的“亮点”,才会爆发出耀眼的光辉。
宁波奉化江上的灵桥桥龄75年,这座桥由德国公司设计。这家德国公司经历二战,却仍然保存着灵桥的档案,前不久还寄来文件提醒业主及时维修。其实对于这家公司来说,他们只是尽到了认为自己应该尽到的义务,他们所遵循的,只是“常识”。但也许他们自己都想不到,他们这种“习惯”的作法,在那些“桥脆脆”们面前已经具备了“读者文摘”式的解读价值。
愿“常识”真正成为常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