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著名经济学家洪银兴:
转型发展新动力之一:发展服务业是突破口。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消费和金融型国家开始转型发展制造业,扩大出口,比如美国发现只搞消费和金融解决不了失业问题,提出要再工业化,出口要5年翻一番;资源型国家也在发展制造业。像中国这样制造业和出口型的国家,则要转型扩大消费,发展金融,突破口就在发展服务业。我们现在服务业的比重明显低于中等收入国家的50%的水平,低于高收入国家的70%的水平,所以加快转型迫在眉睫。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苏南地区也是制造业和出口型地区,现在必须往消费和金融型方面转型。
转型发展新动力之二:扩大内需的重点是解决本国产品的消费。扩大内需机会很多,主要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一是扩大消费需求,二是城市化创造需求,三是区域的协调发展创造需求,四是结构调整创造需求,这些需求会成为中国由外而内转型时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是解决对本国产品的消费问题。中国的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富裕超来的中国人首先学习仿效的就是美国的消费文化”。这是一位美国教授说的话。但令人忧心的是,中国的产品中国人不信任,中国拉动起来的消费需求是对洋产品的需求,是去外国买产品。这样的“消费大军”显然不是期待中的。要使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首先要做的就是,以本国产品的质量和品牌赢得国内消费者的信任。要扩大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我们要成为消费大国不是成为消费洋产品的大国。其次是发展消费经济,要研究如何解决消费方式的多样化、消费群体的扩展以及消费模式的调整等问题。第三,是发展服务经济,要研究如何通过我们的服务提高消费力的问题。这个转变我觉得很重要。一是增加居民收入,解决有钱可花的问题,二是形成良好的消费预期,解决有钱敢花的问题。这两条一讲,公共服务在培育消费力方面的作用就很明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化、区域均等化,就是对消费力的巨大释放。提高居民消费力还有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市场化了的那部分公共服务回归政府的问题,前一段时间的市场化改革中,医院、幼儿园、公共交通等一批公共服务产品推向了市场,这些本来应该由政府提供的产品,交给私人经营后,造成中低收入者支付不起,会导致消费力下降。所以现在有必要把这些卖掉的学校、医院、公共交通回归给政府,当然政府在其中的职能要转型。
转型发展新动力之三:由物质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我们需要培育自己的竞争优势,就是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同时融资模式也要创新。江苏要发展创新型经济。现在是新产业革命的机会,不能错过。
需要强调的是,2012年形势非常严峻,不确定的因素很多,需要以企业家精神来应对。企业家精神就是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不满足于现状的不断进取精神,始终抱有勇于进取、向更高目标挺进的雄心壮志,不管东南西北风,坚持发展不动摇。我们特别强调我们企业家的理性,德鲁克说,企业家并非不分青红皂白地找东西,而是有目的、有系统地去活动,并且响应变化,努力从中捕捉机会。这要求企业家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冒风险,而是要去捕捉机会。
企业家面对宏观经济走势,要有理性预期,什么叫理性预期,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能够引导国家的政策。能够引导不是吸引,这是企业家的职责。这次温州企业家的出走,就证明了理性预期的存在,没有他的出走,总理会开座谈会吗?不去开座谈会,他会了解宏观经济要放松吗?所以说企业家要有这种职能,不仅仅适应你的企业,更重要的是能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能够理性地引导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
最近温总理到苏南考察,我们许多企业家又提出了很多建议,对结构性减税、支持小微企业、适当放松银根等政策的出台,都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企业家的精神了不起。不仅要适应宏观经济,更重要的是理性地对待宏观经济,这也是企业家的理性行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户中原:
据我们预测,今年经济增长会慢于去年。慢多少?大概在8%以上,8.5%左右……即使低于8%,如果经济结构优化,关系协调,效益很高,那也很好。
去年经济状况相对比较理想。这也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多好处。据测算,2010年农民的人均增收增幅,大概超过城市人均增收增幅3个百分点,而去年,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去年年初,国家提出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实际就业1200万人,这就是我们增长落到了实处,老百姓看到了实际效果。
不必过于在意速度的放慢,没什么了不起,中国城镇化、工业化正在加速期,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换代,买房子的热潮没一二十年完不了。支撑经济增长的动力强劲,这个基本面没有变,即使会放慢,也不会慢到哪去。如果只想保速度,那重心肯定不在扩大消费而是扩大投资,大规模的投资带来的后果是什么?所以,不能老盯着速度。
现在面临的许多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行业利润分配严重失衡,导致了资金和生产要素流向严重不合理。
“十二五”规划提出两个同步: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我国30多个省份的“十二五”规划,都将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跟经济增幅保持相当,这是非常好的政策导向。连续这么做,居民消费是会被拉起来的,强劲的增长可以期待。
不必过于在乎经济增速放慢。我们更应看重增长质量。经济结构调整的进展、各项比例关系的协调有所增强,经济增长的包容性有所增强,也就是说,增加就业和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公正,让全体人民分享发展的成果……如果这些方面有实质性的进步,经济增长放慢了有什么不好?发展过程中,应把更多的资源用到消费,用到改善低收入群体生活。
产业结构调整,机遇难得,压力加大。以绿色、智能、可持续为特征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孕育着,如果抓不住我们就落后,许多制高点还被人家占领着,因此我们的压力非常大。
现在就是要老老实实把中国的经济增长给看好,让它不要大起大落,然后注重结构调整,注重包容性。注重发展成果的分享,这就是更好。
◆资深财经评论家、财经专栏作家叶檀:
2010年数据显示,美、日、欧盟、英这四大经济体整体债务规模有84万亿美元,超过了其GDP总额的2.4倍。如果是正常还债的话这笔钱无法还出。2011年到期债务是7.4万亿美元,2012年到期债务会比2011年更多。
2011年是去杠杆化的一年,是资金极度紧张的一年。2012年资金依然极度紧张。
我国有82万亿元人民币存款,外汇债款有3.2万亿美元,央行的黄金储备有1000多吨,民间黄金已经增加到3000多吨,官方跟民间的黄金加起来大概接近5000吨,即使在世界经济最坏的情况下,中国经济都不会崩盘。此外,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大宗商品价格有所企稳。
在珠三角,碰到的传统制造业的企业主都急得要哭,尤其是中小型的出口为主的传统制造企业,他们让我出主意,我只能实话实说,我真的不知道他们的出路在哪里?因为他们没有大资金在背后支撑,做品牌也做不了;要往中西部迁移,因为他们的规模太小,中西部的政府也未必欢迎。我只能出一个非常馊的注意。我说如果实在不行的话。你就趁着自己还比较肥就把自己卖了,起码手头有点资金还可进可退。这是我给他们出的主意。
中国人的求富心态、创富动力全世界都比不了。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在哪里?怎么突围?从宏观来说第二次市场化改革是必须的。要吸纳民资,这个观点非常好。但是在吸纳民资进去的时候,必须意识到股权的多元化、责任的多元化、管理的多元化和权利的多元化,这一点必须做好,民资才会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