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贴近”:理论大众化的方向

2012-01-01 00:00:00王一鸣
群众 2012年2期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当前,一些领导专家惯用晦涩的语言就理论谈理论,一些理论书籍惯用深奥的词句堆砌理论,导致广大人民群众觉得很多理论成果高深莫测,脱离生活。如何做好理论本身的转化工作,将普遍抽象的理论成果转化为特色具体的思想营养,让更多的群众熟悉党的理论,接受党的理论,支持党的理论,这是基层理论工作者面临的重大政治任务。
  贴近群众,将“普通话”变为“地方话”,让人民群众听得进。“普通话”、“地方话”都是传播理论、交流思想的基本载体,然而“地方话”更容易引起人民群众的共鸣,沟通群众情感。毛泽东同志用“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来说明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邓小平同志用“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样的语言来讲生产力标准;胡锦涛总书记用“打拼”、“不折腾”等来要求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都是群众语言,更容易被人民群众接受。基层理论工作者要当好理论转化的践行者。要吃透党的理论,熟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理论宣讲中善于把地方发展的“大愿景”与群众自身发展的“小愿景”有机融合起来,然后用幽默风趣的群众语言说给群众听,讲到群众心坎里。只有了解掌握群众语言,善于运用群众语言,党的理论才会为群众所喜爱、所接受。所以,要积极倡导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文风,反对冗长空洞、言之无物、刻板生硬、虚假不实的说教;要多用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多一些短话、实话、新话,少一些大话、空话、套话。
  贴近基层,将“复杂化”变为“简单化”,让人民群众记得住。理论不是用来膜拜的,而是用来践行的,理论越简明,人民群众就越容易理解记得住。基层理论工作者要做好“理论翻译”,实现理论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化,使复杂理论简单化、具体化。要遵循理论的内在逻辑,同时考虑和照顾人民群众的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根据理论的本质特征,从复杂到简单,尽量用简洁明了的归纳性条目,在不失掉理论核心精神的基础上,尽量为人民群众整理出简明化的理论框架。通过对理论体系的“瘦身”,将理论体系精编为框架式、提纲式、条目式,科学合理地概括,巧妙地化繁为简,使群众一眼望去就知其纲要,一下就抓住精华,往往用一句话就能让群众顺利地入耳、入脑、入心。
  贴近实际,将“普遍化”变为“特色化”,让人民群众用得上。理论对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如何将党的理论更好地指导工作,必须结合实际。广大理论工作者在进行宣传教育之前,首先,要下功夫到基层开展实地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掌握当地的第一手资料,为理论的本土化打基础;其次,根据第一手资料因地制宜地确定理论宣传教育内容。善用身边事身边人作例证,以实际有用的理论宣传教育内容来吸引人民群众的注意力,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对理论的热情和需求,把党的科学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普及到人民群众中去;第三,在宣传教育过程中要做到一地一稿,“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不能喊口号、读文件。善于捕捉当地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对症下药,释疑解惑,跟随群众的关注点和口味的变化及时修改理论宣讲内容;第四,把理论宣讲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讲道理的同时,推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为群众提供最需要的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受到人民群众更多的欢迎。
  (作者系中共海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