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驱动江苏制造业超越单纯的“实业”美誉,向更高段位的品牌群落转型提升,再通过江苏制造业的品牌势能扩充来打响“江苏创造”品牌,是江苏创新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然而,因为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所以打响“江苏创造”品牌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当中的作用。
江苏制造业高端发展要求打响“江苏创造”品牌
制造业相对发达是江苏经济的显著特色,多年来,江苏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40%以上。但是,由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江苏制造业规模尽管占了全球的1.5%,却大都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其增加值率比发达国家低15个百分点以上。江苏尽管有许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但附加值较低,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自主品牌的只有10%左右;尽管培育了一大批综合实力领先的骨干企业,但还没有一家进入世界500强的高技术产品制造企业,还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国际知名品牌。这一切表明,江苏只是一个制造大省而不是一个制造强省。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江苏许多企业日前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优势,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最不赚钱的环节,很难以单纯的劳动力比较优势换来应有的利益和好处。
要使江苏从制造人省走向制造强省,关键是推动江苏制造业向高端发展。为此,省委、省政府8年前就明确提出要从“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把产业高端化作为主攻方向,加强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领域部署,加强面向优势产业的高端技术突破,加强面向现代服务业的高端环节升级,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打响“江苏创造”品牌。
之所以强调江苏制造业向高端发展要打响“江苏创造”品牌,是因为我们面临的严峻国际、国内竞争形势。
从国际方面看,随着经济全球化大潮涌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正从产能扩张、技术扩张进入品牌扩张,在对外投资中通过凝聚着巨大无形资产的知名品牌,抢占世界市场财富的优先分配权。其典型的运作模式是在发展中国家建立合资企业,以品牌为主导,通过进口散件组装方式生产自己的品牌产品,依靠品牌扩张来谋取超额利润、挤压我们的产品盈利空间。从国内情况看,“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技术、一流企业卖品牌”已经成为企业地位与前景的逼真写照,而江苏大多数制造业企业目前都面临着竞争日益激烈、成本逐渐上涨、产品售价日渐下降的情况,在未来的产业价值链中,依靠纯生产制造环节所能得到的边际利润会变得越来越薄,无法支撑江苏成为经济强省。面对国内外的竞争挑战,经典理论告诉我们,江苏制造业实现升级的最佳单委托代工制造(0EM)转向体现“江苏创造”属性的自主研发设计(ODM),并建立起“江苏创造”的自主品牌(OBM)。由此可见,打响“江苏创造”品牌,理应成为江苏制造业攀登价值链高端的有力“跳板”和增强抗风险能力的最佳切入点。从产品、设计再到销售,服务渠道,江苏制造业应该依赖品牌扬名,靠打响“江苏创造”品牌而不断积蓄向高端发展的能量。
打响“江苏创造”品牌的核心路径是食业自主创新
打响“江苏创造”品牌需要选择多条路径,但核心路径是企业自主创新。
首先,从理论的逻辑分析,品牌是多种创新的集成,所有自主品牌都是综合创新的成果,而围绕品牌所进行的创新又都是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一方面,如果从深层次透视,品牌的创新属性,不只是体现在独特、新颖的商品商标、服务标记、厂商名称和牌号等直接标识上,一个著名大品牌还要依靠先进技术的支撑、优良品质的保障、诚信经营的依托、先进文化的铺垫,并达到社会喜闻乐见的精神和艺术品位,而这些都离不开多角度的自主创新。另一方面,自主创新体系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相应的金融机构等组成,其中企业是最重要的主体。在自主创新中,创新的需求主体、研发投入主体、成果应用主体都是企业。为此,要打响“江苏制造”品牌,就必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其次,从实践的角度透视,江苏的知名品牌企业都是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这些企业凭借自身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纷纷成为打响“江苏创造”品牌的标杆企业。目前,江苏一大批企业由于血液里加速融入了自主创新基因,已使得“汀苏创造”品牌在各个产业领域大放异彩:在机械产品领域,掌握着大吨位起重机、高空作业车、重:型掘进机等工程机械产品领先优势的“徐工”成为苏北企业创品牌的典范;在纺织产业领域,善于创新的“波司登”、“阳光”、“海澜之家”、“红豆”、“雅鹿”等都是在业内有着较高知名度的品牌,全国纺织业界的两个“世界名牌”都在汀苏。2011年8月入选的江苏218家品牌企业,几乎都有很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这些企业中,有5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37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它们分别拥有53个国家级、515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有205家企业拥有自主专利,专利总数近1.8万个,其中发明专利近1700个。218家品牌企业在境外注册了近4500个商标,设立了近350个营销机构、生产研发基地等,部分企业实现了从产品输出到资本、品牌输出的转变,已成为汀苏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行者和骨干力量。正是由于一大批着力于自主创新的企业发挥着引领作用,打响“江苏创造”品牌已逐渐被落到实处。实践的逻辑充分表明,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在创品牌方面有着极大的潜力和爆发力,打响“江苏创造”品牌若想取得更大成效,就应该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需要采取多重对策措施
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一是进一步放大政策要素的引导激励效应。政策要素是引导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也是江苏实施品牌战略的基本手段。应该加快完善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加快落实创新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支持、政策采购等含金量高的创新引导、扶持政策。二是进一步加大企业对人才要素的吸引、集聚力度。人才要素是实现自主创新的根本,是获取品牌优势最宝贵的战略资源。要进一步优化吸引优秀人到江苏企业创新创业的机制和环境,不断创新人才柔性管理、人才报酬激励的模式,大力培养实施品牌战略所需要的各类创新人才。三是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要素的支撑服务能力。公共服务是自主创新的重要支撑条件,也是品牌企业创新发展所必需的支撑平台。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工程中心、检测中心、大型仪器中心等机构向企业开放,服务于企业的创新需求。
加大对品牌企业的创新支持力度。按照“政府培育、企业自主、市场运作、政策扶持”的原则,提高对有能力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制定的品牌企业的支持程度,对品牌企业的重点项目投入、研发设计、品牌战略、资本运作等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引导品牌企业不断增加研发经费投入,切实加强商标、品牌、专利和标准化建设,积极开展自主品牌经营。支持品牌企业对先进工艺设备和关键共性技术的引进消化币和研发创新,努力形成自上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推动企业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品牌经营能力。
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载体的建设。依托政府、高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以及企业自身的多元投入,以市场化运作模式,在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品牌建设领域,加快构筑面向企业的资源共享的自主创新平台。要特别重视在品牌企业建设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博士后工作站、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机构,为自主创新成果的研发、转化和知识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有效载体。
加强企业创新的中介服务机构建设。通过政府推动和市场调节,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创新中介服务机构,造就一支较高专业素质的创新中介服务队伍,为品牌企业提供升放、高效的创新中介服务。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