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适应规则迈向参与规则制定

2012-01-01 00:00:00徐康宁
群众 2012年2期


  十年弹指一挥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走过整整十个春秋,这十年不仅记录了中国对外开放的一段辉煌历史,也写下了作为发展中国家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成功篇章。
  十年最大变化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
  十年之前,中国即将跨进世界贸易组织大门之时,国际国内对中国未来充满了猜测与期待。有过分乐观的,认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完全改变中国,中国也因此而获得特殊机遇,经济发展将一帆风顺。有过分担心的,认为中国将面临难以抵御的外部竞争压力,部分产业将失去立足的空间,所谓“狼真的来了”成了当时最有影响的预言之一。其实,这些都没有发生。十年来,中国既没有因成了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而使一切变得容易起来,也没有因“入世”而降低了本国产业的竞争力,中国还是中国,“入世”之后依然沿着自己的发展道路前进。
  无论是在生产领域还是在消费领域,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因中国融入世界经济而带来的巨大变化。在生产领域,中国的大量企业开始以全球资源配置来组织生产,参与的是全球生产价值链当中的一个环节,从欧洲的空客飞机到美国的苹果手机,我们都能看到中国制造的元素。在消费领域,中国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性越来越强,许多最流行的电子产品都是国内外市场同步发售。所有这一切都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关。因为正是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对外开放的领域得以大大拓宽,对外开放的程度明显加深,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权利使得更多的中国产品进入了世界市场,使更多的中国企业缩短了与世界的距离,走进了国际商业规则的世界。关税的降低,外汇的增加,也让国人见到更多的外国商品,观念上感受到更多的国际元素。
  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格局基本未变
  十年来,中国的开放型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外贸易跃上一个大的台阶。十年前,中国货物贸易额居世界第六位,现在已是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和第一大出口国。十年来,中国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7595亿美元,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40%以上,2010年达到688亿美元,居世界第五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是中国经济发展势头最好的十年,对外开放领域扩大最为明显的十年,在世界经济版图中地位提升最快的十年。
  但是,我们在看到中国入世十年巨大变化的同时,还要看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所处的的位置和角色。总的来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中国已经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但参与国际分工的基本格局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在全球价值链中仍然处于较为低端的生产链条和环节。例如,全世界卖得最好的苹果手机几乎都是在中国组装加工的,但中国制造在苹果手机价值链中仅占有很小的一部分。据估计,一部从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苹果手机的海关价格平均为179美元,但在中国形成的价值只有6.5美元,只占到出口价格的3.6%,如果按美国市场的销售价格,这个比例就更低了,而这179美元则要算到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由于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没变,中国对美国(还包括对其他国家)的出口额被“技术性”地扩大了。
  十多年前,中国外贸领域流传一个说法,即中国生产七亿件衬衫才能换来一家外国生产的飞机,形象地比喻了中国在国际生产分工中所处的位置。十年过去了,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有了数倍的增长,但总体特征仍然是以数量取胜,出口以中低档商品为主,进口以高技术产品和名牌商品为主,用衬衫换飞机的贸易模式没有根本改变。
  之所以继续沿用“用衬衫换飞机”的贸易模式,一是由于出口产品缺乏创新,技术含量较低,所以只能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在生产低端产品上形成路径依赖;二是仍然没有摆脱粗放经营发展阶段,大量企业仅仅满足于为国外跨国公司贴牌加工,赚取微薄的加工费,即便采用自己技术生产的产品,绝大部分缺乏品牌效应,能够在国际上成为知名品牌的更是凤毛麟角。有一个例证充分说明中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尚缺乏基本的品牌认知。一个国际品牌调查机构所做的调查表明,国外有83%的消费者叫不出哪怕是一个中国产品的品牌,中国国内市场50个最知名的品牌,在国外市场基本不为人知。另外,中国的企业在外贸出口上缺乏协调机制,很容易把在国内相互杀价、低价竞争的一套做法带到国外去,长此以往,中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总是最便宜的,虽然有的时候质量并不是最差的。
  一个国家在国际生产分工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既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取决于该国经济对外开放的路径选择,取决于发展的理念、政策的引导和企业的追求。如果说过去十年中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话,那在未来的十年乃至更长的时期内,中国需要有新的理念、思路和政策来改善这种分工地位。
  主动参与规则制定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
  十年来的实践,为中国适应国际经济的规则创造了宝贵的经验,未来的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中国急需从适应规则走向参与规则的制定,为中国的开放型经济创建更好的外部环境。
  由于国际经济贸易的主要规则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主导下制定的,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发展中国家目前还是被动地接受规则、适应规则,这些规则尚不能充分体现发展中国家的自身利益,在自由贸易和市场开放的背后仍然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和不平衡。例如,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经十年了,大多数西方国家仍然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给中国的正常对外贸易设置了许多障碍。还有,中国入世后在国际市场上遭受的贸易反倾销案件并不比入世之前少;美国一方面指责中国不尊重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市场不够开放,另一方面对中国企业兼并美国企业干预过多,设置重重障碍,甚至把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混为一谈,致使许多涉及中国企业的兼并案最终流产。中国华为公司是一家高度国际化的企业,已进入世界大部,分市场,但由于存在障碍,始终未能进入美国市场,其中就有来自市场以外的阻挠力量。此外,由于跨国公司掌握了重要产业的关键技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又利用现行规则限制高技术产品向中国的出口,也在客观上导致中国的企业在国际分工中长期处于生产价值链低端,处在从属和被支配的地位。这充分说明,为了充分体现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的国家利益,中国必须主动参与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制定。
  由于国际经济规则是历史的产物,从适应规则到主动参与制定规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却是一个事关中国对外经济交往和提高对外经济开放水平的核心问题。首先必须从战略全局高度充分加以认识,不再简单追求开放型经济的规模,在观念和指导思想上从重数量转向重质量,处理好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之间的关系,大力推进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不再鼓励并限制过多耗费资源、污染留在国内和在国际市场上相互压价的产品出口,积极扶持和促进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出口,大力改善我国产品出口的结构。其次要研究国际规则变化的新情况和新趋势,增强在国际经济舞台的对话能力,主动提出中国的经济利益诉求,抓住机遇掌握话语权,在关键的领域和适当的场合敢于讨论旧规则、提出新规则,既要“韬光养晦”,也要“有所作为”。
  当然,中国最终能否主动地参与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制定,改善在现行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关键还是取决于自身的实力,尤其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这需要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上,全面提升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加快培养和发展一大批依靠技术、品质和品牌立足于海外市场的国际化企业,为中国主动地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奠定现实的基础。
  (作者系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