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北村位于兴化市戴南镇,1983年,还是一个一穷二白的贫困村:“集体剩下壳子,会计剩下桌子,书记剩下戳子”,全村农民年人均分配收入只有300多元,村集体账上负债5万多元。而如今的董北,商铺成排,厂房林立,道路整洁,环境优美,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的新景象,“远看像园林,近看似花园,生活在乐园”,成了众人口中称赞的“苏中第一村”。
先富:幸福的初体验
富裕是幸福的基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也不会有真正持久的幸福。1983年,面对董北贫穷落后的面貌,以张文德为支书的新任党支部暗暗下决心,要给群众找到“会下蛋的母鸡”,让大家过上幸福的生活。
他们打破“农民只能种地”的传统观念,决定走工业富村的道路,经过多方市场调查,白手起家兴办金属制品厂。没有厂房,把办公室腾出来,缺乏资金,千方百计跑贷款,节衣缩食把自己积蓄贡献出来。天道酬勤,他们的辛苦没有白费,金属制品厂为董北带来了“第一桶金”。在这基础上成立的江苏兴龙金属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全国不锈钢钢丝绳产业的排头兵,主产品不锈钢钢丝绳被国家科技部、经贸部等五部委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在这基础上,产生了50家企业。为解决村里大部分人就业的难题,村里投资兴建了占地300亩的不锈钢废旧材料交易市场,吸引了400多户加盟经营。这个平台就是大家苦苦寻求的“母鸡”。2011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超过45亿元。
全村很多村民当上了老板,获得了可观的收入,但是自从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企业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面对严峻的形势,村党委书记张文德意识到企业创业和融资的困难。为解决这些问题,村里建好九大公司(不锈钢进出口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投资公司、金纽带互助信用服务公司、旅游开发公司、创业就业服务公司、粮贸公司、仓储公司以及董北集团总公司),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帮助全村村民创业经商,还成立了法律咨询服务中心提供信息资源。通过金纽带互助信用服务公司,为需要创业致富的村民提供机会,为急需资金的个体户和小企业解了燃眉之急。村里的小企业主高兴地说:“资金不足,村里用自己的品牌和信誉来帮我们担保,运作速度快,我们干事的热情可高了。”目前,全村有200多户在全国各地开办不锈钢专卖店、连锁店,400多户在不锈钢市场经营,80%的户是老板户,可谓是“家家有项目,户户有技能,人人有岗位,天天有收入”。
保障:幸福的再提升
幸福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提升追求的过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目标。“大家庭”富裕起来后,如何让全村人享受发展的成果,如何让所有的村民都全身心地感受到幸福的温暖,这是村党支部积极追求的又一目标。
对村里的困难户,根据实际劳动能力推荐安排就业岗位,有创业意愿的还帮助创业。村里原先有个社会青年,父母都是残疾,三年劳教回来,生活举步维艰。村干部帮助他劳动致富,帮忙张罗找对象,现在他在镇里开店,开上了轿车,住进了别墅,致富之后,他不忘感恩,慷慨捐款给村里建设社会事业。村民周兰香双腿残疾,张文德就介绍她到兴龙公司做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这一做就是15年。像她一样,全村12名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全部被安排到企业上班。
在大家腰包“鼓起来”之后,村党委书记张文德首先想到的就是将发展的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实惠。早在1999年董北村专门聘请有关专家编制了村庄规划,按照“康居村”的要求,建设新家园。已经建成村民别墅500多幢,整齐划一,设计合理,宜室宜家。近年来,全村累计投入5600多万元实施路桥、供排水、绿化亮化、保洁等公共设施建设。村民自豪地说:“以前村里都是泥路,现在出门就是公路,车子都能开到家。”
村里拨款为村民办理养老、医疗、财产、工伤等各项保险,收入低于4000元的贫困家庭由村集体补足。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让全村土地入股分红。连续六年农民负担实现零负担。“五保”老人实现集中供养。对全村年满65周岁、75周岁的老人,每人每年分别给予1200元、2400元养老补助金。五年内,将建好60套老年公寓。老人如愿与子女合住,则合住;不愿即可搬来公寓自住。同时,建设健身房、棋牌室、活动室,建设一站式服务,水电气、家用电器等如果出了问题,立刻就会有人上门服务。村里投资3000万设计建设农民游乐城,让村民安居乐业。每年为村民进行一次免费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还成立了农民疗养院,给本地的农民保健医疗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村里把教育当成重点工程,投入2000万元,兴建了江苏省首家农村实验小学和第一所农村优质幼儿园。学校设施一流,功能齐全,本村村民和外来户子女一律免费就学,均有校车接送。村里建起了科技学校,设立了图书阅览室、体育活动室等。
文化:幸福锦上添花
就人类追求幸福的历史进程而言,经历了一个从追求物质性幸福、精神性幸福到追求自我实现性幸福的过程。在董北,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已变为历史,在实现农村工业化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了“农村城市化、村庄集镇化”。在此基础上,村党委把“人人有个好身体,天天有个好心情”作为实现幸福的方向。
为了跳出“物质富裕、精神萎靡”的怪圈,村里制订实施了“十个一”的“富脑袋”计划。即创作一首村歌,建起了一支不锈钢艺术团,成立了健身队、老年协会,定期编印村简报,编写了40万字的村史,组建了女子民兵班,建成儿童娱乐场、老年活动中心、万米健身跑道等。他们在获得“全同文明村”的荣誉之后,更加严格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三创”精神,开展了“人人争做文明人、家家争创文明户、个个都爱董北村”的主题实践活动,“十星文明户”参评率达95%以上。
村里的不锈钢艺术团由80多个农民和部分大学生组成,二胡、笛子、锣鼓、唢呐等乐器的部分配件都是村里委托制造商用不锈钢制成的,以体现董北“不锈钢之乡”的特色。演出的节目都是以身边人、身边事为素材,有歌曲、戏剧、小品、舞蹈等种类。成立3年以来,已经为本村邻村的乡亲们演出了100多场。村里谁家孩子办喜事,只要邀请,艺术团总会派出演出队去为他们助兴,每次都要齐声合唱村歌。
村党委书记张文德深有感触地说,一首歌可以提高一个地方的知名度,更可以凝聚大家的力量。2010年,他带领近百位村民代表去北京旅游,在鸟巢广场上,他们排成整齐的队伍,深情地唱起自己的村歌:“插上银色的翅膀,创造神奇般的村庄……”这首歌从他们心底飞出,唱出了他们自豪幸福的心声。2011年9月,村里组织村民代表自费前往台湾旅游,品尝了日月潭的水,饱览了阿里山的景,在离别台湾时,与台湾当地的导游谈体会,提到了“苏中第一村”的村歌。导游对此非常感兴趣,在他的热情邀请下,村民欣然唱起了村歌,在台湾同胞面前秀出了“苏中第一村”的自豪和辛福。
责任编辑: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