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基础在基层、难点在基层、重心在基层。基层党组织是实现社会管理创新最直接、最基本、最有效的力量。在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应当切实担负起领导核心责任,以基层党建创新引领社会管理创新,努力实现基层党建和社会管理的良性互动、融合俱进。
着力扩大组织覆盖、优化组织架构。夯实创新社会管理的组织基础
社会管理的根本是对人的管理。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党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形成无缝衔接的组织体系,实现党组织对党员、群众的全员管理。一是适应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万顷良田建设新形势,积极推行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等中心村党建模式,把党支部建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在现代农业项目上、建在专业合作组织中,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条件下的基层组织和社会管理新架构。二是适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迅猛发展新形势,积极推行单独组建、区域联建、行业统建等组织设置形式,在“两新”组织建立起参与社会管理的政治核心,最大限度将“两新”组织纳入党的建设和社会管理总体布局。三是适应大量“单位人”转变成“社会人”的新形势,突出抓好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建联席会议等共驻共建机制的统筹整合功能,加快构建驻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大党建工作格局,使各种组织和各方面力量都能在社区建设和社会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四是适应社会人群加速流动的新形势,依托市级党员管理中心,设立流动党员总支部,建立“月询、季会、年慰问”制度,在最大程度上将外来务工党员纳入党组织的有效管理。
着力创新工作载体、明确工作重点,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
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推动基层党组织由行政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是践行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也是创新社会管理的现实需要。一是调整工作重心。引导农村基层党组织致富农民群众、发展公益事业,引导非公企业党组织协调劳资关系、培育企业文化,引导新社会组织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规范从业行为,引导社区党组织整合区域资源、发展社区服务,形成不同领域、不同类型党组织共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生动局面。二是创新活动载体。启动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先锋行动”,动员和引导广大党员带头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带头做好群众工作,带头化解矛盾纠纷,带头参与治安防范,带头遵纪守法;深入开展“三解三促”活动,督促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一线,了解社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继续深化“党员关爱工程”,通过困难帮扶、大病救助、弘毅助学等方式,让广大党员切身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继续深化“靖江星期六”党员义工品牌建设,使义工服务成为党员参与社会管理的经常性活动。三是建设服务平台。全面落实村级组织“四有一责”和“一委一居一站一办”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制,统筹整合城市社区管理服务站、村综合服务中心、党员服务站点以及其他各类服务平台建设,承接机关部门延伸到村的公共服务,充实村级组织自主提供的公益服务,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规范、统一的基层综合性服务中心。
着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壮大基层社会管理的骨干力量
基层党员干部是实现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最前沿队伍和最基本力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迫切需要建设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基层干部队伍。一是坚持重心下移。继续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适时组建“和谐靖江建设工作队”到基层帮助工作,公开招选“退二线”党员领导干部到非公企业担任党组织专职副书记,继续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和社区任职,在班子配备时注意保留和充实熟悉群众工作、懂得社会管理的骨干成员,不断增强基层社会管理力量。二是加强教育培训。将群众工作和社会管理纳入干部教育主体课程,加强沟通协调、应急处变等社会工作能力培训,把基层党员干部培养成社会工作人才,把社会工作优秀人才培养成党员干部。将基层党员干部纳入社会工作者队伍序列,鼓励村和社区干部参加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认证,不断提高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三是重视保障激励。合理确定城乡社区工作者报酬待遇,建立正常增长机制;定期评选“十佳”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对成绩突出的社区工作者进行表彰奖励;采取“变身份、提职级、进班子”等办法,拓宽社区工作者发展空间,通过经济、政治两个方面的保障和激励,吸引一批优秀社会管理人才到基层工作。
着力创新制度设计、完善体制机制,不断提升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制度建设是社会管理工作中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问题,提升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必须以科学的制度作保证。一是深化联系基层制度。结合中心任务和部门职能,普遍建立党员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定期开展集中下访、驻点调研等活动;结合党代会代表任期制,督促和引导党代表联系服务基层,及时反映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畅通诉求表达。二是建立舆情引导机制。按照建管并重原则,切实加强各类党建网站建设,拓展党组织网上活动空间,主动发出声音,强化主流言论;建立网络舆论搜集、研判、处置机制,增强党员干部应对网络舆情的敏锐性和有效性。三是健全民主共建机制。坚持以党务公开带动村(居)务公开、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引导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坚持党建带工作、带妇建、带团建,发挥群团组织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汇聚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强大合力。四是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纳入基层党建目标考核,积极探索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履职情况考核办法。把社会管理绩效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以考核导向引领政绩导向、形成科学的发展导向。
责任编辑: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