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东海县按照中央及省委工作部署和要求,结合县域实际,围绕服务社会民生和推进经济发展主题,把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创建活动作为推进全县“两个率先”的强大动力,通过采取“四个变式”的举措,着力打造和构建社会学习、网络学习、媒体学习、讲堂学习“四个平台”,让全县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更具时代特点、贴近党员实际、富有实际成效。
变“被动式”为“主动式”,打造“社会型”学习平台。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创建,东海县改变过去“被动式”组织学习的老方式,以建设“智慧东海”为目标,以“全民读书月”等活动为载体,努力使读书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
东海县每年十月份举办的“全民读书月”是一项大型综合性读书文化活动,由县委县政府组织、专家指导、基层党组织发动、群众参与。此项活动每届确定一个大主题,通过举办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活跃文化氛围,调动市民读书热情,提高城市内涵和品位,为建设“幸福东海”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东海县还积极把“农家书屋”建设作为一项“学习慧民”工程常抓不懈。基层党委把“农家书屋”作为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的“助推器”,将其进一步建成基层党员学习室,形成“书屋引学习、学习促党建”的良好局面。
变“注入式”为“互动式”。打造“网络型”学习平台。网络是新兴的、贴近百姓的社会媒体。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创建中,东海县充分发挥县政府政务门户网、西双湖论坛等县域主流网站的作用,开辟专题页面,介绍理论热点文章、最新理论动态和当前热销书籍,开设讨论区,增加学习教育的互动性,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变过去单一僵硬灌输的“注入式”学习为现在平等交流的“互动式”学习教育。
为拓展县域网络平台的功能和作用,充分凝聚全县网友的智慧和力量,东海县还建立了“学习论坛”互动交流QQ群。在QQ群这个平台中,人人可以一起就感兴趣的问题发表看法,进行沟通互动,积极为东海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建言献策、提出合理化建议,着力打造一个内容理性、思想积极的网络学习平台。到目前已有近400名党员网友入群带头开展学习交流,呈现出“人人参与互动”的良好局面。
东海县还通过新浪、腾讯等政府官方微博、博客等平台把全县创建工作的好经验、新做法发送到网上,既对创建工作进行总结和整理,又将学习者组织起来,让有共同兴趣的党员群众围绕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形成集群效应、规模效应。
变“单一式”为“多样式”,打造“媒体型”学习平台。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创建,东海县在《今日东海》、《苍梧晚报·东海版》及县广播电视等媒体上开辟“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争做创新型党员”专题、专栏、专版。定期播放播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重大战略决策部署。
东海县把手机报作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又一重要载体和平台。每天及时、准确地编发一些言简意赅、内容丰富的学习短信和彩信,让全县党员干部和群众方便、快捷地阅读与学习,以轻松活泼的方式掌握有关知识。目前,《东海手机报》已经覆盖全县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和部分基层党员群众15000多人。
变“平面式”为“层级式”,打造“讲堂型”学习平台。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创建,东海县摆脱过去“平面式”的传统学习教育模式,形成以县乡村为主的三级组织学习体系,从县委理论中心组领导带头参加的“晶都大讲堂”为龙头,到以“领导干部论坛”、“机关职工讲堂”、基层党校为主体,到以图书馆、文化馆、活动中心、基层文化站等文化活动场所为补充——这些多元化、层级式的“讲堂型”学习平台建立,有效适应了各级党员干部不同层次学习的需求,共同打造了东海“讲学”品牌,在全县形成一批影响大、人气旺的学习教育讲堂。
在打造“讲堂型”的学习平台中,东海县安峰镇领导干部坚持把宣讲课堂开在基层包片联系点上,初步形成了“倾注民情、为民解难、助民除困、关注民生”的良好工作氛围。桃林镇则把党员教育培训的“讲堂”搬入到农民蔬菜大棚,让“讲堂”在“大棚”里开花结果,出经济效益。教育工委则结合教育自身特点,深入开展“晶都校长论坛”、“机关干部学习论坛”的“两论坛”学习和“中国教育学会东海教师发展基地”的“一基地”培训。
东海县通过以“四个变式”打造“四个平台”的举措,在学习型党组织创建中,始终坚持互动式、研究式、实践式学习,切实推进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以学习创思路,以思路引发展,以发展解难题,让各级党员干部和市民群众既能“学个够”、“学得好”,又实现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及民生工作共同推进的良好态势。
——改革创新思路办法有了新突破。东海县通过学习型党组织创建,借助亚洲博鳌论坛秘书长龙永图等一批国家级智囊人物,为全县经济社会转型开辟出了新思路。从打造硅产业发展“四大平台”,到搭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科教创业园区、商务新区等发展载体,激发了发展的活力与后劲。从构建县委“1+5”重点工作推进模式,到实施个性化目标考核、建立重大事项督查等工作推进机制,创新了全县攻坚克难、重抓落实的新举措。从“五方联动”金融支农模式、全国首创的“122民生热线”应急联动机制,到农民返乡创业、外派劳务工作、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经验全国推广,明晰了东海县在做好社会管理、改善民生工作、促进全县发展等方面的新路径。
——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有了新跨越。在学习型党组织创建中,东海县始终注重学用结合,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实干意识、落实之功,把学习与谋划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紧密结合起来。2010年底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20.5:45.6:33.9。随着中材高新、晶海洋等一批重大项目的成功落户,全县规模企业总数由116家发展到375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33.5亿元上升到247.41亿元。同时,在农村经济发展上,以桃林镇万亩生态蔬菜基地、双店镇万亩鲜切花基地等为标志的高效农业面积达近60万亩;在城市经营上,东海坚持以重大工程项目为突破,确定了“一心两片”的城市发展空间架构;在新农村建设上,东海培植了洪庄镇薛团、驼峰乡曹浦等43个现代农民新村示范点。
——改善民生幸福指数有了新提升。把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创建与民生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东海县通过开展领导干部“大走访”、“三走进三服务”及“三解三促”等活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县委、县政府集中整合40多个部门的服务职能,把110、119、120以及城管、工商、供电、供水等多个“特服”热线合并为一,在全国首家建成综合服务民生和应急指挥平台——122民生热线暨应急指挥中心;在县机关单位、乡村党组织设立工作站,接受指挥中心统一调度,在全县形成覆盖城乡、上下衔接、运行有序、高效便捷的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网络,进一步把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在全国首家成立县级群众工作部,定期开展县主要领导“大接访”活动,与上访群众面对面对话,听民声、解民忧,化民怨、促发展,积极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党员干部的精气神有了新激发。围绕建设富有“三创”精神的学习型党组织,东海县各级党员干部带头学理论、学科学、学本领,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优化知识结构、提升工作能力,以学养德、以学增智、以学促干,通过勤于思考把发展的愿望与科学的理念结合起来,把创业的激情和务实的举措结合起来,把攻坚的韧劲与有效的方法结合起来,争做新时期推动科学发展的行家里手。日前,全县党员干部队伍形成了人人想干事、争干啊、勇创新业绩的氛围,党员干部的精气神得到较好提炼和激发,成为探索成功发展模式的领跑者。
(作者系中共东海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