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幸福:昆山之路的新解读

2012-01-01 00:00:00
群众 2012年2期


  改革开放以来,昆山人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走出了一条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昆山之路”,走在了江苏“两个率先”的前列,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的首位。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昆山人清醒地认识到,一个地方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绝不单单是追求GDP、财政收入、引进外资等一堆冷冰冰的数字,而是让当地居民生活得更加幸福,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保障和发展空间。为此,昆山人在“昆山之路”中注入了民生幸福的新内涵。虽然幸福更多的来自于人们的主观感受,难以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昆山的民生幸福工程却是非常明确的,实实在在的。
  坚持富民优先,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昆山始终坚持富民优先,千方百计拓宽居民增收渠道,努力使城乡居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实现增收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自2001年起,相继推进多项富民工程,以“三有五保”缩小城乡贫富差距,以“八项举措”完善持续增收机制。“三有”是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家家有物业;“五道保障”为农村低保、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征地补偿、拆迁补偿;“八项举措”指产业富民、创业富民、就业富民、物业富民、投资富民、保障富民、财政转移支付富民、帮扶经济薄弱村带动富民。
  昆山把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放在重要位置,率先组建富民、社区股份、土地股份三大合作组织,建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农民创业担保中心、农村社区管理服务中心“三个中心”。为解决群众创业无门、无本等实际困难,昆山还建立了创业小额贷款担保机制,仅2011年上半年就审核发放居民创业小额贷款12351万元,带动1185户农户创业。为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覆盖面和就业收入水平,昆山市财政每年拿出2000万元专项资金,为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买单。去年上半年,全市共有9082人次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共安置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8875人。富民和强村相辅相成,昆山不断出台政策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2008年以来市、镇两级财政和市挂钩扶持部门共筹集资金2.55亿元帮助65个经济薄弱村发展长效增收项目,增加其“造血”功能,2010年全市村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2万元。
  经过10年的辛勤耕耘,昆山的富民工程结出了累累硕果,城乡居民收入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2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645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1.75:1,农民走上了“家家有物业、户户有资本、人人有股份”的共同富裕之路。
  打破二元壁垒。实现社会保障城乡并轨
  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昆山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共享均等化服务、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并轨等方面,走出了一条具有昆山特色的新路。昆山自2001年起推进社会保障国民待遇政策,加大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目前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都保持在99%以上,参保人数均突破100万。
  2003年,昆山率先实施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所有老年居民不需缴费即可无门槛领取农保养老金。2004年,突破农村合作医疗的框架,率先启动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007年又进一步将不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内的全部人员纳入参保范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医疗保险全覆盖。2004年起,调整征地农民保障政策,全失地农民按人均2万元标准建立征地保养个人账户用于年老时的保障,目前这一标准已提高至26000元。2008年,把城乡居民低保标准统一提高到每月350元,并逐年有所增加,从低保起步逐渐消除城乡差别。
  在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昆山还按照“城乡有别、相互衔接、逐步一体”的总体思路,推动农村社会保险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有机衔接。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被征地的农民,本着自愿的原则,可以参加企业养老保险,原来的农村养老保险账户和征地保养账户可以按照一定标准折算成相应的缴费年限并入个人账户;包括农民在内的老年居民,补足最低缴费年限,即可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享受更高水平的医疗保障。
  加强社会认同,维护新昆山人合法权益
  随着昆山经济社会的发展,外来人口不断聚集,如今昆山户籍人口不足70万,登记外来人口则超过了150万,成为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大量涌入的外来人员推动了昆山经济快速发展,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哪里有尊严,哪里就是故乡;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昆山人以宽大的胸怀容纳了这些外来人员。2004年6月,市委成立了“新昆山人”工作委员会,并在市总工会设立“新昆山人”服务中心。从此,在昆山工作生活的外来人员有了一个标志着地位平等的名字“新昆山人”。
  一场“持续、耐心的卓有成效的‘新昆山人’运动”在昆山掀起。编印30万册,收集了安居、乐业、就学、问医、娱乐、旅游等方面详细信息的《昆山新市民幸福指南》通过工会组织等渠道免费发放到外来人员手中。《昆山市保障“新昆山人”合法权益暂行规定》、《“新昆山人”子女在昆山就读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服务“新昆山人”的举措相继出台,从各个方面对新昆山人的权益保护作出了详细规定。如今,新昆山人子女可以在指定的公办初中和小学就学,免收借读费,全市共有28所公办中小学和11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向他们敞开入学大门。昆山还采取“三三制”集宿管理模式,从筹资组建形式、集中居住形式、不同规模档次三方面入手,建造新昆山人集中居住区,解决其居住问题。针对影响和谐劳资关系比较集中的领域,特别是建筑领域,制定并实施了《昆山市建筑工人工资支付担保施行办法》,从源头上杜绝了恶意拖欠建筑工人工资的情况。同时,注重管理的暂住证逐步退出,代之以淡化户籍管理概念、强调居住理念的居住证。2011年8月,首批昆山市居住证正式发放,百万外来人员拥有了昆山“绿卡”,今后在昆山居住、务工、经商将更加便捷,也将获得更多的市民待遇。
  注重环境保护,建设江南生态宜居名城
  幸福的生活离不开优美的环境。多年来,昆山十分重视生态的保护和建设工作,在不断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中,坚持以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实现了经济建设与人居建设的协调发展,取得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双赢”。早在上世纪80年代,昆山人就率先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生态理念,较好地实现了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上世纪90年代,立足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现实矛盾,提出了“不管金山银山,有污染不进昆山”的发展理念,形成了“工业集中、产业集聚、能源集约”的新格局;进入新世纪,围绕没有环境安全感的小康不是全面小康的要求,又提出了“有了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并进一步深化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使生态环境成为优化结构、产业升级的重要保障。如今,“环境是最稀缺资源,生态是最宝贵财富”的理念在昆山已经深入人心,他们把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列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通过大力整治城乡环境,加强生态建设,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使其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向着文明进步的方向不断提升。
  走在昆山大地,到处可以看到开心的面孔,随时可以听到欢乐的笑声,感受到老百姓与日俱增的幸福感。这里,城市越来越繁华,农村越来越美丽,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成为生活的常态。昆山人对此并不满足,他们又提出打造中国和谐幸福名城的新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努力把昆山建成社会和谐的首善区。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