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江苏党的建设写满了动人的诗行,闪烁着创新的亮点。全省各地坚持以实施党建创新工程为抓手,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形成了以党组织带动各类社会组织、以党员带动群众、以党建创新促进“两个率先”的鲜明导向,彰显着“先进与优秀、丰富与创新”的基本特征。
“公推票决”——拓展选人用人新渠道
“十二五”开局之春,我省拉开了省市县镇四级党委换届的序幕。在这个特定时期,省委以不同寻常的方式选优配强各级党委领导班子。
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2011年3至4月,我省率先采用两轮推选、逐轮差额的“公推票决”程序,从1 127名干部中产生了6个省辖市的新任市委书记和代市长。人民日报报道称“江苏再次在干部工作的民主化、科学化上迈出新步伐”。全省四级党委顺利完成换届,各级党委班子呈现出正职强、结构优、素质高、年龄轻等特点,为我省选定了推进“两个率先”的骨干力量。
选好监督和选拔干部的干部。省委把公推票决运用到纪检、组织关键岗位干部的选拔中,集中选配了7名省辖市纪委书记、8名组织部长,使这些干部更有使命感责任感,更具说服力公信力。
打通上下平职干部交流渠道。多层次公推之外,按出一进一、平级调动原则,从后备干部中公推26名省直单位正处职干部“空降”到县(市、区),其中10人提名为县(市、区)长人选;从县(市、区)选调22名优秀干部交流到省级机关任中层干部。
“公推票决”方式选拔干部,实现了由以往少数人从少数人中选干部向多数人从多数人中选干部的转变,从等额票决向差额票决的转变,提高了领导干部选任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
“人才强省”——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
人才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核心要素。“人才强省”成为2011年江苏“两个率先”的亮丽名片。
人才强省战略体系基本形成。制定江苏“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出台人才强校、人才强企工作意见;率先将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重、人才贡献率等作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创新团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提升“双创计划”品牌,投资5,28亿元引进30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创新团队”,其中1个为诺贝尔奖得主团队、10个为国家“干人计划”人才领衔团队,实现了引才重点由以引进个人为主向以引进团队为主转变。
人才引领发展彰显实绩实效。实施第四期“333 工程”,6名高层次人才新当选“两院”院士;启动“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在斯坦福大学等境内外著名高校培训各类高层次人才3000名;选派350位教授、博士组建第四批“科技镇长团”到县(市、区)挂职服务。
“东方硅谷”谱写精彩华章。无锡致力打造“人才特区”,建设“东方硅谷”,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全市落户高新技术项目1480个,其中437家实现产业化,销售收入29亿元,集成电路产业、物联网研发应用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人民日报、凤凰网等海内外媒体对这一做法进行报道。
“三大给力”——增强领先率先新本领
我省“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素质、大力度培训使用”,成为领导干部“争先领先率先”的“催化师”。
大规模培训干部。去年全省共培训各级各类干部人才450多万人次,其中县处级以上党政干部、镇村基层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分别是8万、27万和325万多人次。省、市两级联动培训新一届乡镇党委书记964名,其中新进乡镇党委班子大学生村官142名。
大幅度提高素质。去年举办创新社会管理、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学前教育与职业教育、财政改革与发展、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10期领导干部专题研究班,1400多名市县领导班子成员参加培训,培训内容实在、管用,科学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大力度培训使用。近5期“高研班”学员有20人进入市委领导班子或担任县市区党委正职,省直单位学员3人交流到市委班子任职;“两轮推荐”产生的15名省辖市纪委书记、组织部长中,5人参加高层次培训项目。
“大学生村官”——形成培养使用新体系
2011年,在中组部首次开展的地方特色工作评选中,我省“率先选聘大学生村官、基本形成培养使用体系”荣获45项优秀工作第二名。
以自家孩子关爱。在全国创办首份《大学生村官报》,开设“大学生村官博客”,搭建交流平台;实施“大学生村官关爱工程”,制定11项政策待遇,切实解决大学生村官后顾之忧。实施“大学生村官安家工程”,通过鹊桥会等活动,让他们生活安定、工作安心。
以后备干部培养。出台大学生村官工作管理文件,健全动态管理工作机制,建立分层分类教育培训体系。全省设立4.79亿元创业资金,大力扶持村官创业富民。近1/3的大学生村官有创办项目,提供就业岗位7.1万个,帮助3.1万户农民脱贫致富。
以优秀人才使用。近年来,组织实施大学生村官“百千万”培养计划,有4人担任县处级领导干部、280人担任乡科级干部、518人担任村(社区)“两委”正职、6681人担任村(社区)“两委”副职;考取公务员497人;进入企事业单位782人。
“五大机制”——构建惩防体系新框架
构建反腐倡廉教育机制、权力运行监控机制、预防腐败工作机制、纠风工作长效机制、惩治腐败工作机制和制定工作考评办法“5+1”文件,标志江苏惩防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构建以“五大机制”为支撑的惩防体系基本框架。在省委“5+1”文件基础上,初步建成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以“五大机制”为支撑的惩防体系基本框架。抓住制度建设这一关键,在总结完善已有制度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围绕重点领域强化制度创新,以制度串联“五大机制”,使之形成相对独立又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以此统揽反腐倡廉建设各项工作。
建成全省覆盖、省市县三级联网的权力运行监控体系。按照构建惩防体系基本框架的总体要求,对部门内控机制建设、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等工作进行系统研究,结合其特点和规律,提出统筹推进的思路,着力构建在内控中规范、在阳光下运行、在网络上监督的“三位一体”权力运行监控体系。
探索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新机制。省委领导罗志军、弘强等同志专程赴中央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单位睢宁县调研考察,提出希望和要求。在充分了解、反复比较和审慎遴选的基础上,确定常熟市、江都市为我省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单位。常熟市梳理出市党代会、全委会等会议职权45项,市委、市政府领导班了成员的个性职权42项,共性职权5项,编制职权目录,对县最高权力进行规范、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
“三解三促”——密切党群关系新举措
实践是最大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2011年6月,在江苏大地上涌动着“科学发展向上攀登、联系群众向下扎根”的热潮。
深入答好必答题。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是一道必须答而且只能答好的课题。对此,省委制定实施了领导干部下基层开展“三解三促”活动意见。省委书记罗志军、省长李学勇带头分别到姜堰市沈高村、沛县草庙村开展驻点调研,轻车简从,不事先踩点、不层层陪同,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基层群众谋发展解难题。中央各大媒体进行了深度报导,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联系群众成为长效制度。去年6月中旬以来,省委常委、副省长和省级机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101人,深入村镇、社区和基层单位驻点调研,走访慰问困难群众2600多户,帮助解决具体问题400多个。省、市、县(市、区)2000多名党政领导干部深入基层驻点调研,走访群众20354户,为基层群众解决实际问题7812个。
江苏各级领导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把领导当亲人,各级为群众谋福祉、群众坚定跟党走,人民群众永远是我们党的智慧和力量的源泉。
责任编辑: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