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12年的经济发展,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出了明确的信息,并已经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核心方针即“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我以为,这简简单单18个字,既体现了对世界经济复杂多变形势的冷静应对,也是对国内经济面临矛盾的准确反映。更为重要的,是喻示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告别过去多年来追求高速增长,转为追求比较稳定的增长,以稳增长为手段促进经济发展。当然,这也表明我们对经济规律的认识不断趋于成熟。
如何理解“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这18个字,我以为稳增长是2012年以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控物价、调结构、抓改革是稳增长的重要手段和关键路径,惠民生、促和谐则是我们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按照这个思路认识18字方针,有助于我们在具体政策实施上分清主次、把握重点,促进经济以民为本健康发展。
稳增长。稳字当头,以稳求进,这是新形势下一种实事求是的增长思路。一个国家以什么样的速度谋求经济增长?有几点因素必须考虑,一是国际市场需求。特别是中国作为全琦第一大出口国,外贸依存度很大,国际市场需求是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目前,全球经济仍然处于后危机时期艰难而缓慢的阶段,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在2%左右,近几年低速徘徊,2012年可能在0.5-1%左右。因此,决定了国际市场对中国出口不可能有太多的需求。特别是美债危机、欧债危机的影响,发达国家必然作出新的贸易调整和产业调整,我国的出口形势更不容乐观。二是资源要素及环境约束。现在中匡基本上是一个大进大出的国家,能源原材料相当部分依靠从国际进口,其中,铁矿石在70%左右,原油超过50%,目前能源原材料价格仍在高位运行,也制约着中国的经济增长。三是国内需求约束。包括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从实践看,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靠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将趋于减弱,投资的效益也亟待提高。消费是经济增长最初也是最终的目的,但是消费增长能不能像经济前些年那样高速增长,我以为做不到,也没有必要,何况消费增长要受到居民收入、消费结构、消费习惯、消费预期等多重约束。所以,综合多方面的因素,稳增长提法是建立在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科学决断。
控物价。物价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也是影响到人们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控制物价,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有利于居民的收入和消费形成稳定的心理预期。这一点非常重要,缺少稳定的预期,稳增长就会落空。控制物价,首先是控制通货膨胀,保证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大体一致,防止货币超量发行。其次,以满足合理需求为导向,提高生产供给水平,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问题是,多年来,我们比较适应通货膨胀形势下的经济增长,遇到紧缩,尽管仍然存在通货膨胀,但各方面的矛盾就明显加剧,都感到资金很紧张。这方面,我们既要坚持控制通货膨胀,又要掌握宏观政策调节的稳定性、策略性和灵活性,把握控制物价的节奏和力度,防止经济出现硬着陆情形。
调结构。这些年来,我们每年都强调要调整经济结构,但收效不明显。今后一个时期,调整的任务更加迫切,经济发展已经到了非调整结构不可的地步。特别是总结国际经济发展的经验,历史上每一次经济危机,都带来一次深刻的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凡是最早走出危机、从危机中得益的国家和地区,都是技术创新、结构调整走在前面的国家和地区。调整结构是大势所趋,也是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要求。问题在于,经济结构调整不仅是资源要素的重新配置,而且是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格局调整。为什么多年来调整成效有限,主要是表面的调整多,实质性、内在的调整少,尤其是涉及企业结构的调整、重组、并购,以及跨行政区域、跨所有制的结构调整,难度更大。这次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美国和世界上破产倒闭了一批银行和企业,可是我们没听说哪家银行发生危机,许多银行在通货膨胀的时候赚了很多钱,遇到银根紧缩,钱也没少赚,破产倒闭的企业肯定有,但是不是反映了调整结构的要求,恐怕没有到位。
惠民生。民生乃经济之本。人类发展经济,必须以民为主体、以民为中心,以民为动力、以民为目的。这在认识上,估计没有谁会持有异议,更不会有反对意见。我们提出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都与民生有很大关系,或者直接就是服从于民生的目的。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能否做到,做得如何,需要认真对待和引起重视。比如,需要提高劳动者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包括增加中等收入者的人数,还有就是保障低收入人群基本的生活条件。在具体工作上,要协调好财政收入与居民收入、企业收入增长的关系,保持基本同步的增长态势;既要鼓励创业,又要扩大就业;要协调好劳资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护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这一点值得强调,在政府导向上,鼓励全民创业是对的,但是应该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老板总是少数,打工者、雇工是多数,我们的重点要放在创造创业就业的环境上,放在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雇工的权益上。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对低收入困难群体实现应保尽保、应保必保。
抓改革。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主要取决于改革的深度和力度。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一方面,国际经济面临的严峻形势需要我们转换发展思路,加快改革的步伐,另一方面,国内经济生活中长期积累的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客观上对于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构成了一定的约束和障碍,因此也要求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深化。但是也应看到,改革作为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邓小平讲改革也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必然受到来自社会多方面的利益抗阻,如何进行功坚克难,老百姓寄予期望,政府面临考验。这方面既要注意统筹兼顾,也需要决心魄力。最重要的是掌握经济学一条基本的原则,就是解决好利益驱动和行为规范的问题,特别是行为规范,必须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形成对称制衡的体制机制,调动和发挥社会多方面的积极陛,切实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资源有效配置,不断提高我们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促和谐。和谐是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理想状态。涉及人们的权利、地位和责任。总的来讲,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都需要在社会处于和谐的关系下进行。这方面,既要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发展预期,又要切实解决当前影响和谐的突出社会矛盾,没有久拖未决矛盾的化解,简单加强社会管理不会有太好的效果。同时必须强调,和谐与深化改革有很大的关系,离不开改革的精神、改革的思维、改革的办法。否则,表面上和谐了,但实质却潜伏着矛盾和危机。
(作者系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