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

2012-01-01 00:00:00杨明
群众 2012年1期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决定》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其中第一位的任务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深入理解、准确把握这一任务,对于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以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为指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位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致力于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它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其次体现在,它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科学真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有机统一。一种思想、一种理论是否具有广泛的价值合理性,要看它所追求的是多数人的利益还是少数人的利益。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是伴随着工人阶级运动登上历史舞台的,工人阶级的特殊历史地位,决定了它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就是用自由人的联合体代替阶级对立的社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利益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工人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参与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正因为这样,作为代表工人阶级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是表达人民根本利益和意志、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被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所确证。正如实践所昭示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是个别人也不是一个党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是被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实践所证明了的科学,这就从根本上确立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理性基础和历史逻辑。
  二、在实践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同时,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这说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事实上,与时俱进历来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多次指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新的世界观,“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列宁曾经讽刺那种做每一件事、说每一句话都要到马克思那里去找根据的人,简直同盲人依靠马竿走路一样可怜。
  我们党历来强调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就指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从那时起,我们党就找到了实事求是这条正确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曾有一个著名的论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一“基本结论”,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一条重要经验。
  正是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中,我们党不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面对如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进行革命的问题,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深入分析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找到了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面对如何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们党科学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中国人民深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巨大威力,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更为巩固。
  三、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必须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之所以要加强理论建设,是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问题上我们面临着不可忽视的严峻挑战。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没有因被写入宪法和法律而变得一劳永逸,也并没有因为“历史曾经证明”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而高枕无忧,对此我们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
  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最为重要的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我们要科学分析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深入研究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课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就要坚持做好理论武装工作。理论建设说到底是为了指导实践,而理论只有掌握了人,才能转化为推动实践的物质力量。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这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当前,做好理论武装工作就是要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
  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要牢牢把握服务人民这个宗旨,深入回答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引导群众、动员群众。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有内化为亿万人民群众的信念追求,才能转化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推动力量。要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直面现实热点和社会关切,积极回应群众意见和社会诉求;要高度关注有影响的社会思潮,着力回答深层次的思想理论问题,引导人们辨明理论是非、划清重大界限;要创新理论宣传的方式方法,切实改进文风,增强理论宣传的效果;要善于运用大众传媒做好理论宣传,积极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有效引导网上舆论热点,掌握网上思想理论的话语权和宣传教育的主动权。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副校长、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责任编辑: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