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在我们党即将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面对即将成为执政党的一种政治清醒。在当今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重温和牢记“两个务必”,对于我们有效应对“四大危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两个务必”的提出是我们党总结民主革命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果
毛泽东总结到:“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第一次是在一九二七年上半年。那时北伐军到了武汉,一些同志骄傲起来,自以为了不得,忘记了国民党将要袭击我们。结果犯了陈独秀路线的错误,使这次革命归于失败。第二次是在一九三O年。红军利用蒋冯阎大战的条件,打了一些胜仗,又有一些同志骄傲起来,自以为了不得。结果犯了李立三路线的错误,也使革命力量遭到一些损失。第三次是在一九三一年。红军打破了第三次‘围剿’,接着全国人民在日本进攻面前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抗日运动,又有一些同志骄傲起来,自以为了不得。结果犯了更严重的路线错误,使辛苦地聚集起来的革命力量损失了百分之九十左右。第四次是在一九三八年。抗战起来了,统一战线建立了,又有一些同志骄傲起来,自以为了不得,结果犯了和陈独秀路线有某些相似的错误。这一次,又使得受这些同志的错误思想影响最大的那些地方的革命工作,遭到了很大的损失。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在这段论述中,毛泽东对我党历史上几次较大挫折进行了深刻分析,并且得出结论:骄傲自满、不求上进、不坚持艰苦奋斗是产生挫折的主要原因。
“两个务必”的提出,是基于对中国历史上政权兴衰、成败与否的概括总结
1944年3月,郭沫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了著名史论文章《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进京后若干首领腐化并发生宗派斗争,以至于失败的惨痛历史教训。毛泽东于4月12日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推荐这篇文章,并亲自给郭沫若写信:“《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在《学习和时局》一文中,毛泽东指出:“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白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而与黄培炎1945年7月在延安的对话也使毛泽东对此保持了高度的警惕。黄炎培说:“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个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渐渐放下了。”他希望共产党能够跳出这个历史的周期律。毛泽东当时欣然作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毛泽东虽然表达了今后防止共产党变质、克服官僚化倾向的坚定信心,但是他也深刻地知道跳出这个历史的“周期律”的难度。1948年5月27日毛泽东就要带领大家向北平进发了,他向周围的同志说:“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实现共产主义。”他将“进京”比作“赶考”,“希望考个好成绩”、“决不当李白成”。
“两个务必”是毛泽东针对当时党面对的现实和肩负的使命提出来的
一是针对革命胜利后党内可能出现的“四种情绪”,即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二是为防止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而提出来的。“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三是提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性质与以往的革命不同,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要求全党在革命胜利后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新中国成立后,绝大多数党员干部都能牢记毛泽东“两个务必”的教导,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封锁、军事威胁的外部环境下,在国内满目疮痍、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克服重重困难,自力更生,勤俭建国,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在1956年基本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把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两个务必”的优良作风在传承中发展完善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认真总结治党治国的经验教训,结合时代特征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两个务必”赋予了新的内容,号召全党继承和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邓小平指出:“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邓小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两个务必”思想,把毕生完全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反复强调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和作风。1991年9月21日,江泽民专程来到西柏坡纪念馆。他写下的题词是:“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97年1月29日,他在中纪委第八次全会上做了《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的讲话。江泽民强调:“过去干革命需要艰苦奋斗,今天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要靠艰苦奋斗。”他创造性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2002年12月6日,党的十六大闭幕后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就带领中央书记处的全体成员顶风冒雪来到西柏坡学习考察,重温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的“两个务必”。他强调:“我们一定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两个务必’,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位领导干部做起!”他指出:“艰苦奋斗既是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的工作作风,又是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的思想作风。”
当今,党领导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道路和制度不断完善,我国也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对胜利,党内很容易滋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和贪图享受的思想。而与此同时,新的挑战、新的考验不断呈现。“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更加复杂,更加严峻。各种危险不是少了,而是多了,“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对此,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两个永远保持”,即“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求我们清醒地看到历史任务的艰巨复杂,充分估计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挑战,决不能陶醉于已有成绩而稍有懈怠,决不能固步自封而停滞不前,决不能满足现状而不思进取,而应该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为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而奋斗!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