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省委常委会改善民生问题调研工作交流会上强调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水平相适应,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不能用运动式的方式解决民生问题,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可持续承受能力,做到办实事符合民意,做好事不超越省情和民力。
近些年来,各地都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但也不可否认,一些地方在解决民生的问题上出现了矫枉过正的问题,最明显的就是超越财力、民力办事情,结果事情还没有办成,就留下了一屁股债,甚至还办成了烂摊子。有的地方办事情只重视表面轰动,轻实际效果。有的只重视看得见的事情,而对看不见的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却视而不见。有的解决民生问题喜欢用运动式,开始的时候轰轰烈烈,过一段时间后就看不到什么动静了。
民生问题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涉及很多领域和方面,解决的方式和手段也会不同。有些问题可能是短期的,有些可能是长期的;有些是当前比较突出的,有些是始终存在的;有些是当前产生的,有些是历史遗留的;有些是经过努力短期内是能够解决的,有些是需要长期不懈加以努力的。更要注意的是,民生问题也是动态的问题,有的民生问题解决了,可能新的民生问题又产生了。因此,重视民生,必须把着力当前与着眼长远结合起来,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地改善人民生活。那种指望靠突击运动式的方式来解决所有民生问题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运动式是短期的行动,运动一结束,力量就减弱或无人过问了,这样的方式怎么能解决好民生问题?
解决民生问题需要一定的条件和环境。目前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经过这么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要解决的民生问题依然很多,比如解决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等问题,需要很多的财政投入,再加上我国一些地方的贫富差距很大等等。因此,解决民生问题要全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不能凭自己的喜好,高兴起来就多投入,搞一个运动,不高兴就不投入,对民生问题就不问了,更不能不切实际地嘁口号,搞华而不实的工程,指望毕其功于一役、毕其功于一个运动。
我们一些干部喜欢运动式的方式解决民生问题,说到底就是因为有的干部对民生问题没有正确的认识,或者为了做表面文章,追求短期轰动效应和眼前的政绩。虽然有时运动的方式解决了一些民生问题,也让群众得到了短暂的好处,但是运动一结束,老问题又来了,群众还是不满意。
汪洋提出的“不用运动方式解决民生问题”,很有现实意义,体现了对解决民生问题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解决好民生问题,正如汪洋所说的,要“把握好五个关系”,即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突出重点与统筹兼顾的关系、民生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关系、党政决策与群众参与的关系。虽然各’地民生的问题、遇到的矛盾可能不相同,但是在解决民生问题的态度上应该一致。
只有树立长期解决的思想,持之以恒地开展工作,只有任何时候都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重视民生问题,实事求是的采取措施,民生问题才会得到很好的解决,群众才会满意我们的政府。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