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代化建设目标全面提升四个文明水平

2012-01-01 00:00:00夏裕俊袁文
群众 2012年1期


  省委书记罗志军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我们要“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奋力开肩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这为我省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针对我省要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的问题,罗志军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提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水平的过程,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共同富裕、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这明确地告诉我们,我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文明程度与文明层次不断得以提升的过程。
  从人类文明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普遍规律来看,现代化实际上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价值尺度与判断标准——现代化赋予文明建设以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并经由更高水平的文明成果来表征自己。罗志军书记在《奋力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一文中说过:“现代化是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不仅包括经济的现代化,而且包括社会的现代化、政治的现代化、文化的现代化、生态的现代化,最根本的是人的现代化。”我们由此可以推论,经济现代化就是要着力提升物质文明水平,政治现代化就是要着力提升政治文明水平,文化现代化就是着力提升精神文明水平,生态现代化就是要着力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可以这样说,“现代化”是“四个文明”水平全面提升的持续动因,而“四个文明”水平的全面提升则是“现代化”推动的直接结果。
  我省专门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制定了一套指标体系,此指标体系充分体现了“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江苏特点”,全面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并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求量化为具体可感、便于执行的标准。这套指标体系将直接对我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提升“四个文明”水平起到鞭策与推动作用,是对我省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更高要求。“四个文明”水平能否全面提升,其关键即在于此指标体系所确定之目标能否全面实现。虽然此指标体系并非是依照“四个文明”的内容来进行板块设计的,但其细则项目却基本涵盖了“四个文明”的内容。因此,这些细则项目亦可以作为提升“四个文明”水平的参考标准。
  首先,我们要以经济的现代化提升物质文明水平。经济是基础,经济的现代化,不应仅仅表现为经济体量的扩大与经济总量的增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下,它还应表现为一种更加有效且灵活的市场机制、更为开放且公平的市场环境、更为节约与可持续的增长方式、更为丰富多样的物质生产、更为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对我省而言,经济现代化就是要全力推动经济强省建设,不断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创新发展的能力,基本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继续解放思想,继续对外开放,主动与国际接轨,因地制宜,找准自身特点,不断增强科学发展的动力与活力。按照我省经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我省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须达到10万元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须达到53%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须达到45%;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须达到2.8%;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须达到53%;自主品牌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须达到15%;城市化水平须达到68%;农业现代化水平须达到90%;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须达到12件。这些都是硬性指标,将对我省物质文明水平是否能达到现代化要求有着直接影响。
  其次,我们要以政治的现代化提升政治文明水平。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从古至今,政治作为人类公共生活的核心部分,其趋势是不断进步的,其文明程度是不断提升的。政治的现代化,就是要求政治发展更加适应现代性的需要。所谓现代性的需要,首先是在观念层面,民主、自由、法治等现代政治意识须在社会形成广泛的共识,并成为指导人们从事政治活动、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其次是在制度层面,政府结构及其运作方式将更有利于社会治理、公共管理能力之提高;再次是在社会层面,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政治参与的渠道进一步扩大,政治诉求能得到积极回应,参政议政的热情更加高涨。我省提出,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将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健全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把扩大基层民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基础;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促使各种关系的和谐;健全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住房保障、社会养老六大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其均等化水平;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实现基层平安创建全覆盖。这些既是我省政治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我省政治文明水平的一般标准。
  第三,我们要以文化的现代化提升精神文明水平。文化的现代化,表面上看是文化事业繁荣兴旺、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产品数量丰富、文化服务普遍覆盖,社会道德风尚良好,各项数据指标全面提升。但实际上,文化的现代化离不开人的现代化,只有社会中人的群体的现代化,才能实质性地推动文化的发展,增强文化发展的现代性。文化的现代性对人的要求一般表现为更加理性、更加科学的认知能力,更加具有法制观念与原则性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文化的现代性要求人必须具有现代精神,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对于我省而言,文化现代化必须兼顾“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江苏特点”,首先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文化的凝聚力引领力,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教育群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两个率先”宏伟目标凝心聚力,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大力弘扬“三创三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其次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全面提升文化事业发展水平与服务水平,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积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再次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充分激发文化发展的活力,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充分尊重人的意愿,充分调动人的热情,可以说是文化现代化、精神文明水平提升的重要力量源泉。
  第四,我们要以生态的现代化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生态现代化的概念由德国学者胡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他主张通过发挥生态优势来推进现代化进程,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这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向是一致的。所谓生态文明,指的是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以科学发展观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不断克服人类活动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现代化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既不能牺牲发展的正常速度,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肆意发展。因此,我省根据自身的特点,提出了生态现代化的目标,即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大幅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质量大为改善。其中,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要达到95%,村庄环境整治达标率要达到70%,三类以上地表水比例要达到60%,林木覆盖率与城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3%与40%。这些指标都直接关切到实际的生产生活,对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