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当女儿小介第三次奔向冰箱,我觉得我有必要干涉了:“小介,你又饿了?”手里攥着两个桃子的女儿脸皱巴在一起,回答我:“说不上来的感觉,就是饿!”我清楚她的那种说不上来的感觉,其实就是情绪很坏,有力气却无处使,明明吃得已经很饱了,还是想往肚子里填东西。我曾为此苦恼过,唉!自己的毛病没能克服,难道又传染给孩子了?
看到小介皱着眉头把桃子快速吃完后,我陷入了沉思:小介小时候胃口很不错,那时的女儿吃得香甜,可如今的女儿却吃得快速又茫然。她的这种不良状态发生在最近半年里。这半年来,女儿进入了中考复习阶段,大量的功课作业与习题册让女儿的小脸失去了红润的光泽,她的抵触情绪很大,学习时总惦记着玩,被我批评过几次后,不敢明面上抱怨,而转为地下活动。
“什么时候了,再惦记着玩,考不了第一名,看你怎么办?”我企图纠正女儿学习上的心猿意马,让她将心思全部用在功课上。果不出我所料,小介在学习上吃到了苦头,几次月考成绩一次比一次地靠后。小介考得不好时,心里很难过,我猜,她现在的“贪”食就是借吃东西发泄情绪。
在我苦恼时,同事推荐了一位心理专家的博客。参照心理专家的讲述,我觉得家长自身的问题原因也不容忽视:我这个人对待问题的态度存在着焦虑因素,在批评孩子时,多次选在自己情绪很坏时,难以保持理智思维。还有在自己处理情绪“垃圾”时,我就是控制不住地吃零食。这都加重了女儿的心理负担,甚至让她“有样学样”。为了孩子,我觉得最起码应改掉这两点不良行为。
一次,我与小介去逛街,她买了一条中意的牛仔裤,我则相中了一条裙子,但因为我的腰身臃肿破坏了衣服原有的设计效果。小介劝我买回来,争取短时间内瘦身成功。我做出很为难的样子,坦诚地告诉她:“平时或许能管住自己,只是情绪不好时就想特吃、狂吃,你也看到了我胡吃海喝的样子。”小介听罢很轻松地说:“哎呀,你想办法管住自己嘛!”
“那你帮我!”我将了小介一军。听我这么说,小介的眼球转了转,很负责地说:“我会帮你想办法的,放心买吧!”于是,我就势买下了裙子,也准备和孩子一起找到积极解决坏情绪的办法。
我先是有意控制自己不将焦虑情绪传递给女儿,主动建议女儿要放松情绪,因为在学校里老师和同学间的竞争已经让女儿够有紧张意识了,家长不能再起绷紧弦的反作用。女儿的又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她变得焦躁不安。我参照心理专家的建议,邀请女儿一起进行心理暗示的“案例体验”:我陪她做深呼吸,一起深深地吸气,再一起用力地呼出。然后一起静坐冥想,想像一束明亮的阳光照在头皮上,放松;然后额头,放松;眼眉……依次往下细数放松到每个脚趾头,我需要帮助时是女儿柔柔慢慢的声音,女儿需要帮助时,换成了我做主导。这是一种类似催眠的让人情绪放松的方法,在网络里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版本。
我们也试过其他的方法,例如,有时兼用彼此倾听的方法,或大声喊叫不压抑负面情绪等。但我和小介喜欢用“催眠”的方式。一起静静地沉浸一种气氛里。再睁开眼睛时相望,仿佛睡了长长的一觉。我在女儿的鼓励下瘦身成功也应该归功于此。现在女儿称我为“辣妈”。
在又一次放松体验后,我对听命令缓慢睁开眼睛的女儿微笑,说:“妈妈陪你玩会儿扑克吧!”
“哪有时间陪你!我得做考试卷面分析去了。”小介做了一个调皮的鬼脸给我,鱼儿般地逃掉了。我不由得感叹,到底是小孩子啊,容易快乐起来。话说回来,这与我做妈妈的功劳也是分不开的,不是吗?是我教会了孩子释放情绪“垃圾”的招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