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小如果能加入一个积极向上,需要共同完成一些任务的团队,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性格形成、社会适应能力、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都非常有益。
最近,“五道杠”少年在网络上走红。13岁的黄世博是中国少先队湖北省武汉市副总队长,因佩戴该市独创的“五道杠”臂章而受关注。据报道,他两三岁就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开始坚持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现今已经发表100多篇文章。有人称他天生官相,有人说他耍官腔,也有人说这是他父母权势教育打造的结果,褒贬不一。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小官迷”的孩子还真不少。有的父母对孩子显露出来的“权力欲望”也会大加赞赏,甚至鼓励孩子当班干部。也有的家长很困惑:到底是应该鼓励他们,还是该制止呢?
困惑的妈妈:莉莉四年级刚毕业,她已连续3年当班干部了。她听说今年要实行竞选投票制,很紧张,要我帮她写一篇蛊惑人心的竞选辞,并要求提前举办10岁生日宴会,以便和同学拉拢关系。她甚至还让我们给她的班主任送礼物打招呼。我们很惊诧:这“小鬼头”的社会常识也太丰富了吧!我们当然严词拒绝了她的无理要求。
竞选结果出来,莉莉落选了。她在家里大发脾气,责怪我们不支持她。没多久,她竟然直接去找老师提要求,硬是让老师给她增设了一个纪律委员的职务。莉莉也还算满意,她恨恨地说:“我要天天盯着班长,他有什么差错我就记下来。明年,我一定要将班长的位置再抢回来!”
我的很多同事都夸莉莉能干,有志气,将来一定有出息。我却有些担忧:她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强的权利欲望,到底好不好?
困惑的爸爸:超凡个子很高,上幼儿园时,就经常有人逗他:“你长得这么高,老师有没有选你当班长?”我碰到熟人打招呼:“王主任好!”“刘院长好!”超凡就会盯着问:“他们是当官的吗?他们的官大不大?”超凡的奶奶喜不自禁:“这孩子有做官的天赋,将来肯定会光 宗耀祖。”
超凡上小学时,他奶奶不断地向老师强调:超凡在幼儿园当过班长。老师信以为真,最后真让个子最高的超凡当了班长。超凡乐得一蹦三尺高,给家里的所有亲戚打电话报喜:“我是班长,全班最大的官。”他还经常对同学说:“我是班长,你们都得听我的。”
今年期末考试,超凡的语文、数学都只是刚及格,老师给我打电话说:“成绩不好的学生是很难当班长的,下学期的班长可能会考虑其他同学。”超凡知道了,急得大哭,他一口咬定:一定要当班长!否则,就不上学了。我现在也不知道该怎么和超凡沟通。
专家解答
正确引导孩子对待权力
◎嘉宾明天(湖北省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高级心理咨询师)
孩子对“官职”的兴趣大致源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外界环境的影响,二是主观的心理需求。不论是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还是受心理需求的支配,孩子对权力表现出来的热情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家长要适时进行引导。
一、淡化“权力观”
当孩子表现出对“官职”的兴趣时,家长要告诉他:官职越大,责任也就越大。组长为全组的同学服务,班长必须为全班的同学服务。将权力和责任结合起来,让孩子从纯粹地比权利转为对责任的慎重。
二、不用“官职”来评价一个人
“谁谁混得好,年纪轻轻就当了局长;谁谁混得差,年过半百,连个科长都没当上。”家长的这些言语会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家长更不能拿职位的大小来评价孩子。将“官职”当作“优秀”的代名词,这就会误导孩子:只有当“官”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家长应该教育孩子:一个人的价值体现在很多方面,“官位”只能说明他某些方面的能力强;而且,“官职”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责任。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孩子的成长才不会偏离方向。
三、鼓励孩子通过努力获得别人的信任
同学们为什么选张三当班长,而不选李四当班长,这其实也就是一种信任;别人为什么信任你?那是因为你让人感觉有能力,能做好这件事;而能力绝不是别人赐予的,而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所以,孩子想当班干部、想出人头地,这不是坏事,至少表明他是积极上进的,家长要给予鼓励,引导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同学们的信任。我们不但要保护孩子的积极性,也要善于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孩子成长的主观能动性。比如我们应该鼓励超凡:你要将学习成绩提高上去,团结同学,帮助同学,这样大家才会选你当班长。
(题图提供/邓安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