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实验方法存在的不足
传统的摩擦力演示实验,都是用弹簧秤拉着一个木块在一“水平面”上运动,通过增加压力、更换“水平面”来研究与摩擦力有关的因素。这种方法存在着如下不足:一是弹簧秤位于水平面上,只有前排少数学生能看到,可见度差;二是弹簧秤是运动的,学生不容易看清其读数;三是人拉动弹簧秤时很难保证真正“匀速”运动,这样就会使木块的速度忽大忽小,致使木块的加速度a不等于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拉-f=ma,此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和拉力就不再是一对平衡力(即摩擦力f不等于拉力F拉,而弹簧秤的示数等于F拉),在实验中的表现就是弹簧秤指针不停地跳动,并不能稳定地指在某一刻度处,这进一步增加了学生读数的困难。
二、原因分析
笔者通过认真分析发现,该实验效果不好的原因在于“弹簧秤水平放置;弹簧秤和木块是运动的,且不能保证运动的匀速性”,造成学生看不到指针,少数学生围拢过来后,看到的弹簧秤是运动的,并且指针也不稳定,造成读数困难。假如把弹簧秤固定下来,并且面向学生,学生读数就方便了;假如把移动“木块”改为移动“水平面”,那么只要“木块”和“水平面”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当“木块”静止时,它受到的摩擦力f和弹簧秤的拉力F拉就是一对平衡力,即弹簧秤的拉力永远等于“木块”受到的摩擦力,而与“水平面”的运动是否“匀速”无关,弹簧秤的指针也能稳定地指在某一刻度处而不再跳动。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制作了摩擦力演示仪,有效地克服了上述缺点,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
三、仪器的制作
本仪器的主体结构就是一个竖起来的弹簧秤,如图1所示。
+EelHPR325tD9A8awockwg== 1.制作思路
把一个弹簧秤固定在一个支架上,用定滑轮改变力的方向,实验时拉动长木板,使木块和木板之间产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用细线拉动弹簧秤挂钩,使弹簧秤产生读数。
2.所需器材
(1)光滑长方形木板:60cm×20cm×1cm的木板一块(标记为A,用作底座),36cm×9cm×1cm的木板一块(标记为B,用作支架的前面),36cm×3.5cm×1cm的木板两块(标记为C、D,用作支架的两侧),39cm×9cm×1cm的木板一块(标记为E,用作支架的后面),40cm×2.5cm×1cm的木条两根(标记为F、G,用作底板上的限位条),120cm×10cm×2cm的木板一块(标记为H,用作摩擦面)。
(2)羊眼圈一个。
(3)量程为5牛顿的弹簧秤一支。
(4)轻质滑轮两个,轴两个。
(5)粗糙程度不同的布料两条,1号砂布三张。
(6)10cm×8cm×4cm的木块一个;细线若干;青霉素小药瓶中的橡皮帽四个。
3.制作方法
(1)制作支架。首先,把B平放于操作台上,把C、D立于B之上,一端对齐,用钉子固定;再把E放于C、D之上,用钉子固定,形成没有上下底的方形盒子,用做弹簧秤支架。如图2-a、2-b所示。其次,用A4纸打印弹簧秤刻度,贴于前面板正中位置。第三,在支架前面板的顶端中线上固定一个羊眼圈,用来悬挂弹簧。
(2)组装底座。首先把上述“弹簧秤支架”用铁钉竖直固定于木板A的一端,使作为摩擦面的长木板H正好能在底座A的中间左右抽动。支架的总厚度正好使其前面板落在长木板H的中线上。如图1-b所示。为增加其稳定性,可在支架背后与A联接处固定一木块。其次,在底座A上固定限位木条F、G,形成一个滑槽。第三,把四个小橡皮塞固定于底板A下面的四个角处,作为支脚。
(3)安装弹簧。取下成品弹簧秤的弹簧、挂钩及指针,挂在顶端的羊眼圈上。
(4)安装定滑轮A、B。把作为摩擦面的木板H置于滑槽中,把木块平放在H上,在拉环上拴好细线并拉紧。定滑轮A的位置,应该正好使拉动木块的细线处于水平位置,拉弹簧的细线处于竖直位置。把木块竖起来放置,定滑轮B的位置,仿照定滑轮A安装。如图1-a。
至此,整个仪器制作完毕。
四、实验方法
实验1、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大小的关系
把木块水平放置在摩擦面H上,细线跨过定滑轮A,拉动木板H,待木块静止后,读取弹簧秤读数;把滑块侧放在摩擦面H上,细线跨过定滑轮B,再次读取读数,比较可知,两次读数相同。
实验2、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的关系
把木块水平放置在木板H上,细线跨过定滑轮A,拉动木板H,待木块静止后,读取弹簧秤读数;在滑块上放置不同质量的砝码,再次实验,分别读取弹簧秤读数。比较各次读数和压力的关系,即可得出摩擦力与正压力成正比。
实验3、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在木板上分别固定薄布、绒布、砂纸,把滑块水平放置在木板上,拉动木板,待木块静止后,分别读取弹簧秤读数。比较三次读数,即可得出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实验4、研究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静摩擦力存在最大值
把木块置于木板上,缓慢拉动木板,使木板和木块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并保持木块和木板间相对静止,观察弹簧秤读数;逐渐加大拉力,保持木块和木板间的相对静止,再次读取弹簧秤读数,直至达到最大静摩擦力。由于在这期间木块总是处于平衡状态,且水平方向只受到拉力和静摩擦力的作用,所以很容易地就能突破“在达到最大静摩擦力之前,静摩擦力的大小总是和外力的大小相等(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其方向总是和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相反”这一力学中的难点。
进一步增大拉力,在达到最大静摩擦力之后,木块和木板间开始出现相对滑动,说明静摩擦力存在一个最大值。
五、说明
当木块和木板之间出现相对滑动后,弹簧秤读数与拉动木板的速度大小无关,但不能太慢。不能出现最大静摩擦和滑动摩擦之间变换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物理通报杂志社.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一册).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2] 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一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 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中等师范学校教科书(试用本)物理学第一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