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体育作为一种体育教学模式,引入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堂已经多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进了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与进步的作用。但是,纵观近些年的实际应用情况,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不同地区、不同教师对快乐体育的认识方式、理解程度、实践操作等方面都存在着千差万别。综合起来主要是:有的学者认为快乐体育是“能够体验各种运动所特有的快乐感和喜悦感的体育。”[1]部分学者认为快乐体育是“根据以快乐感为中心运动的内在价值,把自觉主动地学习运动作为目标的体育。”[2]还有学者认为快乐体育是“重视每一个不同运动所独具的乐趣,并可以愉快地从事运动的学习的这样一种体育,是把运动中内在的乐趣作为目的和内容来学习的一种体育。”[3]甚至个别体育教师还认为快乐体育就是“体育课堂中有欢声笑语、有音乐、有游戏。”过分迁就学生所谓的“个体需要”追求表面的快乐。
一、快乐体育起源及在我国发展情况
快乐体育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日本,1979年第24届日本“全国体育学习研究协议会”东京大会上正式提出的[4]。快乐体育思想源于自然体育学中强调学生学习兴趣的思想,是近代日本兴起的一种体育学派。快乐体育传入到我国主要是80年代中后期,当时传入的途径主要是一些译著,日本专家讲学,赴日留学生的介绍和一些短期访日人员的观感等。
快乐体育在国内各地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例如,在快乐体育教学中,“体验”快乐,这一行为是如何发生的,是出自学生的内心需要还是迫于外界的无奈?如果是后者,这种“体验”想必要打折扣。因此,快乐体育实践过程的最大难题是如何把社会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需要,把社会的要求与千差万别的学生需要统一起来。由此可见,使两者能得到辩证的统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时,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引入快乐体育思想的同时,国内也出现了如:“愉快体育”“和乐体育”等与日本的“快乐体育”在名称上很相似,但在产生背景、基础理论,实践方法上都不尽相同的理论和实践,因而造成了对国内这些教学模式的看法和对日本快乐体育的理解混杂在一起的现象,这就更增加了对这些理论认识的复杂性。
二、快乐体育的理论探析
1.何谓快乐
现代英汉词典对快乐的解释为:愉快的;幸福的,幸运的;恰当的、理想的、巧妙的、中肯的;有点醉意的、飘飘然的、兴奋的;喜欢的……[5]。辞海中的快乐论和快乐说是怎样认识快乐的:是伦理学的一种,主张快乐是人生的最高幸福,追求快乐是人生的目的与道德的标准[6]。在中国《列子、杨朱》中就有“人之生也,奚为哉,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的说法。
在欧洲,最早提出快乐论的是古希腊的亚里斯提卜。快乐论成为幸福论的一种形式,则发端于伊壁鸠鲁,他主张“人生的目的是避免痛苦,寻求快乐和幸福”。在近代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初期的思想家大多主张快乐论,以之作为反封建与反宗教禁欲主义的武器。功利主义者边沁认为“求乐避苦是人生唯一的目的”。快乐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计算,约翰、穆勒认为“快乐不仅有量的差异,而且有质的区别,要求把精神看得高于肉体享受。”
以上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从不同的认识层面,选择不同的侧重点对快乐作出了不同的理解,都有其自身合理性。有的是从心理学和生理学角度来认识,有的从人生的价值、伦理学来谈论快乐,有的把快乐和美、快乐和人生追求等同。概括起来快乐就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所产生的各种体验。这种体验包括成功的体验,以及失败所产生的顿悟。这种需要包含生存的需要,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人生价值实现和更高理想追求的需要。其最终的目的是达到身心的幸福感,愉快感,而这种感觉的产生的机制就是人的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后获得的兴奋情绪状态,而表现出的喜悦、高兴、愉快。
2.快乐体育的涵义
快乐体育教学模式中最大的异议就是围绕“快乐”一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些教师认为,体育教学本身就是以身体锻炼为基础,是一项操作性极强的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在课堂中不仅是体能上的消耗,同时也需要意志、努力。因此,体育教学不宜将“快乐”视为教学目标以及评价体育教学的标准。部分学者却认为:体育课堂教学中应当是付出汗水的同时,也应该充满欢乐与音乐。不难看出,其实以上观点都有一定的片面性。
“快乐体育”不仅仅是将“快乐”和“体育”进行简单的加减组合,它是体育与快乐本质的整合与升华。
3.运动过程伴随着快乐
快乐体育教学模式中的“快乐”并非是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教学方法使用上、练习强度与密度的安排上,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口味”,当然更不是放羊式教学。快乐体育教学的快乐应当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运动技能得到提升后的兴奋感,学习知识后的愉悦心情和学习过程中自己通过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后超越自我的成就感。
4.运动结果获得的快乐
快乐与痛苦是相互对立的,但在某些时刻也能相互统一的,在体育运动中,经历了各种困难乃至身体上承受一定的痛苦,但最终到达了终点、完成了任务、获得了成功,这时候所品尝到的是心理上的无限快乐。
三、快乐体育的实践探析
1.快乐体育的实施过程
(1)首先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健康第一、终身受益”的体育教育理念,通过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拼搏精神、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以苦为乐”的精神,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养成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
(2)在设置体育教学目标时,摒弃以往单纯的以“增强学生体质和传授运动技能为主”逐步转向“注重发展全体学生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健康为主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快乐”一词的深刻内涵,快乐体育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运动过程伴随的快乐,更注重运动结果获得的快乐。
(3)在开设课程以及教学内容上,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多种兴趣,根据学校自身实际,适时开设体育选项课教学,并且注意引入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型体育运动项目。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适时开展提问、讨论、游戏、比赛等教学活动,同时根据体育课堂教学的独有特点,利用教学中的语言、表情、动作、口哨、手势等手段调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情绪。
(4)构建新时代和谐的体育课堂教学,融洽师生关系,正确处理好体育课堂教学中“在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当代师生关系。这样既首肯了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的重要指挥、指导、帮助作用,同时也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积极性,利于在体育课堂中营造“愉悦”、“快乐”和谐的氛围。
2.快乐体育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1)体育课中只要有笑声,有音乐,有游戏,这堂体育课就符合快乐体育思想。这只是从表面来看快乐体育思想,带有很大的片面性,认识肤浅。
(2)体育课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淡化了教师的作用。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学习,它是一门实践性与操作性极强的课程,运动技能的学习常常是需要教师手把手的教授,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完全任由学生的情绪与要求。
(3)打破“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并不等同于否定运动技术教学;认为不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就是以娱乐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等于“儿童中心论”,快乐体育就是只玩不教、只玩不学等。这种认识就太片面了,因为体育教学无论怎样改革,都不会离开身体活动,而只要是人类的有目的的身体活动,运动技术就存在其中;所以快乐体育不是没有运动技术的切磋,而是要把运动技术教学定在什么层面上,如何教技术的问题。
(4)“快乐体育”的实施确实改变了以前体育课堂的那种沉闷、单调的学习气氛,但它不是万能的,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它就无法包容“成功体育”的深刻内涵,因为“成功”的体验,不仅仅是“快乐”。因此,在实施快乐体育教学时,要根据学生不同性别、年龄阶段的特点、不同运动项目与学校自身实际,适时开展。
综上所述,快乐体育绝不是舍弃运动技术传授,运动技术传授并不是不可能带给学生快乐。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与更新体育教学理念,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合理地使用快乐体育教学模式,使学生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唐志超,熙珍.现代汉语实用词典.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3.
[3] 夏征农.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4] 王芝贤.对快乐体育的认识.西北职教,2003.
(责任编辑任洪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