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

2011-12-29 00:00:00夏润亭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1年6期


  文化意识的培养不仅是外语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而且是外语教学发展的动力与源泉。文化意识的培养与外语教学两者之间是互惠互利的关系。外语教学必须与文化意识培养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学生文化意识的提高必然会反映到语言学习的兴趣上,从而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给外语教学创造较好的学习氛围,使外语教学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一、外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文化意识的培养不仅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需要,也是提高学校教师文化素质和改革当前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需要。
  1.文化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需要。文化意识与人文修养是学校最重视的素质,无论是人文学科教学还是自然学科教学都应加强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这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持续发展。而且,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它对于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有着促进作用。
  2.文化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外语教师素养的需要。学科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自己首先成为一个有效的文化学习者,自己主动积极地去体验文化学习,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学科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教师更顺畅地开展语言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能积极配合教师教学进程。而且,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这为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同时,文化意识的培养,也有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学科教学内容的需要。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就需要选择具有时代气息、能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提高文化素质及对人格品位提升有益的真实材料。这就要求教材编制者和教学人员改革现有的知识内容,提供能够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知识素材。
  4.文化意识的培养是改革教学方式的需要。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就要采用丰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手段,运用现代化媒体教学,将文化内容与语言材料结合一起。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只教词汇和语法的教学方式。
  二、外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目前,中国学生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一个是课堂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渗透,另一个是课外的文化娱乐活动,即第二课堂活动。因此,外语教学应该有一个系统的、合理的教学方案,这一方案从大的方面来讲包括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选择,从小的方面来说包括具体的每一个教学设计和步骤。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外语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外语教师在语言教学中要适时适度地将文化意识的培养与语言教学结合起来。
  1.教材开发时强化文化意识。教材作为传递知识和文化的载体之一,在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外语教材开发时必须从以语法为纲,以语言为中心转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以内容为中心的思路,将语言知识、语言能力、素质教育和趣味性融为一体,通过教材将异国的文化习俗,历史背景和故事介绍给学生,让他们感受不同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内涵,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切实提高语言学习的效果,培养出一种跨文化敏感性。所以,我们在编写和选择教材时,要采取理性的、科学的态度,多选用真实的语言素材,内容要覆盖天文、地理、文学、社会、科技、价值观、文化风俗等方面,要适当增加跨文化教育的内容。
  首先,增加民族性的内容。开设外语课程的目的,一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二是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三是使他们能用外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对外宣传自己国家的文化。我们在编写教材时不要直接把外国的东西拿来,而是选取一些与自己国家文化有关的优秀文章选材。一味强调原版引进,原汁原味,势必造成有关我国社会生活内容的缺失,学生不能用外语向西方国家宣传自己的民族文化,以致于在当前中西文化交流中我们常处于“失语”、“失声”的不利形势。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在外语教材中适当增加关于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生活和中国学生生活的外语文章。其次,增加经典作品。无论是语言还是内容它们都堪称典范,通过熟读这些篇章,学生既可以学到纯正、优美的语言,还可以接受文学、文化的洗礼。选材要做到兼顾中西,以西为主。外语教材因其使用人数众多而影响极大,其质量优劣关系到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外语水平与文化素质的提高。在教材编撰中,既要注意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又要注意增强其人文素质和民族认同感。
  2.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课堂是学生培养文化意识的重要场所,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取舍、参照、传播、批判性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培养学生树立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主意识。外语教学,要从纯语言技能教学转向内容教学。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从文化理解和语言感知能力方面着手,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融洽氛围,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科学的、开放的教学大纲设计和教学实践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获得一定的语言交流能力,从真正意义上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思想的,有一定鉴赏能力的文化传承者和宣传者。外语教师在教语言的同时应结合语境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一方面要经常给学生灌输一些外国文化习俗,另一方面还要不断纠正一些不适合外国文化习俗的语言。这样就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材,更恰当地接受并运用材料中的语言知识。在课堂上可增加多元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通过中外文化的对比,了解异质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从而认识和理解外来文化,培养跨文化观,从文化的多元性去欣赏和接纳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教师应教会他们学会鉴别、归纳和分析,再在实践交际活动中要求学生对中外不同的知识文化(社会组织、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学术思想、民族宗教、文学艺术、地理、历史、科学等)与交际文化(社会风俗、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日常行为准则等)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差异以避免日后交际中可能要犯的错误,比如如何正确使用称呼语、对赞美词的反应、打电话的规矩等。我们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采取关联性和对比的原则将文化意识融入语言教学中。
  3.课程实践中重视文化意识。课程实践活动不仅仅指课堂教学,还包括一些课外活动,如实习活动、研究活动和论文撰写等。怎样才能保证外语课程的设计和课程实践有利于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呢?首先,在现有课程设置中可加入一些专门讲授外语文化的选修课程,如“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学”等。选修课的内容应以交际文化为主,知识文化为辅。其次,在教学场合设计中,要通过师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让学生在各项学习游戏活动中尽可能体味这种差异。另外还可引导学生自觉地通过书刊阅读、实践交流活动、网络资源获取文化信息。组织有关的文化活动如欣赏外语电影、体会不同的节日。开辟第二课堂,如举办文化讲座,介绍目标语国家的文化、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等内容。组织外语晚会,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运用到语言实践中,同时又在语言实践中获得更多的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及其交际能力。总之,一个优秀的外语学学习者,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的使用者,还应该是另一种文化的接受者。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其培养方法也应该是多角度的,多层次的。教师只有根据教材、学生、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加强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目的语,培养出具有创新理念和全面发展能力的21世纪新型人才,真正实现外语教学的目标。
  4.教学评估时增加文化意识指标。教学评估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价体系对于实现课程目标十分重要,它不仅可以为教师提供有益的反馈信息,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状况,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育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因而其主要评价方式为终结性评价,即采用考试、考核、测验等一次性检验方式,以成绩高低来判断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教学质量,考试等同于评价。这种评价体系存在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外语教学改革的进程。为了发挥教学评估的积极作用,有关外语教育工作者正致力于改变中国目前的外语考试状况,未来的外语考试将逐步转向对以听说为主的语言实际交流运用能力的考查。
  参考文献
  [1] 王来金.论全球交往对世界文化生态的影响.首都师范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2] 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光明日报,2000-10-19.
  [3] 高丹.从文化视角看英汉修辞格的差异.黑龙江大学外语学院,2007.
  [4] 高玉兰.论翻译中历史语境对选词的影响.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4).
  [5]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