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情境的英语教学模式是以认知情境的设计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的英语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直接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心理学的情境认知理论。各派建构主义心理学家都把“认知情境”作为学习过程的本质特征,对“认知情境”的理解也较为一致。共性的看法认为认知情境是指与参与事件相关的整个情境、背景和环境。认知情境包括客观情境和心理情境。情境的心理意义对人的认知具有决定性作用。认知情境的创设就是要根据学习内容创设带有目的性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一、基于认知情境的英语教学模式的特征
1.知识的分散性。知识的意义分布在全部的环境中,一个语言概念存在于许多不同的情境中,如果将概念从情境中抽离出来,那么我们就无法完全了解知识的意义。只有通过参与情境中的活动,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2.真实性情境。这是基于认知情境教学模式的关键特征。语言知识的掌握是通过不断地在不同的环境中使用概念而获得。知识必须由学习者在整个文化情境中不断地互动、沟通与妥协,最后实现意义建构。学习应该像技艺学徒一样,要置身于学科文化背景中,透过观察、模仿专家的行为,并实际参与其中,去发现、寻找、使用,才能越来越熟练。
3.可迁移性情境。有意义的语言知识必须要在真实的语言和交际活动中习得,这些真实的活动整合了多重的内容和技能,并有利于学生语言的迁移。也就是说要活学活用。语言是情境活动的产物,语言的内涵要通过使用来建构,而建构的语言意义还要在真实情境中得到检验。
4.多元结构情境。对不同的学习者而言,认知情境的意义是不同的。任何学生,都能在认知情境中取得所需的信息,构建自己新的语言意义。当然,意义的构建是人与人之间协商的结果,语言意义建构的过程本身还是一个与环境互动合作的过程。基于认知情境的英语教学模式在互动合作的基础上强调学习环境适应学生的不同需要,即多元结构。
5.抛锚式教学。要形成适当的语言认知架构,使语言知识能在适当的环境中抛锚。认知情境要提供学生建构理解所需要的基础,同时又要留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空间,让学生针对具体情境采取适当的策略。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体会概念的意义,并从这些活动中掌握语言知识的内涵,提高语言能力。
6.自然性评价。该模式采用“纯自然的学习评价”,评价经常结合真实性活动进行,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活动及取得的成果作为评价的对象,这种评价是真实的、自然的,而且与语言知识的情境完全结合,也就是评价是学习情境中密切关联的一部分。同时,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修正方向。
二、基于认知情境的英语教学模式的结构
基于认知情境英语教学模式的结构具体包括四大步,即创设情境、体验情境、演绎情境和反思评价。以阅读教学为例,在一节阅读课中,我们在教学中突出强调了情境的重要地位,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创设语言情境,并依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地体验语言、演绎语言、在生活中运用语言和学会阅读。
1.创设情境。这一步非常关键,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只有成功创设良好的语言情境才能让学生进入情境,才能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语言,积极思维,进而个性化地学习。对于整个“四步法”教学而言,这一步是基础和前提。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需要教师根据不同文章内容具体确定。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有效方法。
(1)背景知识法。介绍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如历史掌故、文化现象、科学知识和风土人情等。拥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会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优势,从而轻松地进入情境,为他们进一步的阅读做很好的铺垫。
(2)听觉冲击法。放录音,给学生以听力冲击。学生将感知的单词、短语和句子在自己的语言体系中“对号入座”。然后学生下意识地将所获得的信息组织起来,形成初步印象,进入了情境。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任务)进行接下来的阅读,检验自己“印象”的同时也获得了新的信息。这种方法对于结构简单,语言难度小的内容比较有效。
(3)预测内容法。根据标题、副标题、图片、非文字提示等预测课文内容。可让学生写下预测情况,阅读后再加以比较。然后评比,看哪个学生的预测接近原文。这样的方法有助于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适用于语言难度大,且情节性较强的文章。
(4)写作思考法。在阅读课文以前要求学生就与课文主题相关的事情进行作文写作,可以继续自己或他人的经历,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或预测文章的内容,读后进行对照。该方法适用于那些贴近生活、以评论为主的文章。
2.体验情境。该步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同时训练其英语思维方式,激发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进行阅读,跟随作者的思路理解语言,最终形成英语式的思维风格。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内容任务法。把内容的学习作为阅读的主要任务,忽略语言上存在的种种障碍,使学生完全沉浸在对内容的思考和理解之中。该方法旨在创造无意识语言习得产生的条件,即将英语阅读作为学习内容的工具,而不是看作单独的任务。该方法不主张以技能为核心的传统语言教学模式(如句型、与会、语法规则等机械性的操练)。在这种语言环境中,学习阅读能力的提高自然而然地成了学习文章内容的“副产品”。
(2)作者扮演法。该方法认为阅读是作者与读者思想、情感与语言交流的过程,读者阅读的对象不应仅理解为书面文字的语言材料,而应看到使用语言材料背后的作者,他生活在何种社会与阶层之中,他们的文化背景、社会地位以及使用语言的习惯如何等。在教学中,教师可在阅读前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有关作者的上述信息,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引导学生尝试用作者的思维方式思考,最终达到了解内容并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3)推理判断法。该方法把英语阅读当作是“一场心理语言的猜测游戏”。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对看到的书面信息不断进行假设,预测即将读到的内容,并根据已有的背景知识进行推理和推断,从而达到理解的目的。运用这种方法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两种能力:一是对重要文字的理解和把握,因为这些文字蕴含作者的感情好恶,显示作者的思维脉络;二是深层理解能力,语言所表达的内容通常超过其字面意思。学生必须从字里行间悟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并加以推敲,从而做出符合作者意愿的推理和判断。
(4)猜测词义法。该方法是学生体验情境时必不可少的一种辅助技能。对于学生而言,任何英语文章中都可能出现一些生词或多义词。猜测词义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克服阅读障碍,提高阅读质量和效率。具体而言,有利用重复猜测词义,利用解释猜测词义,利用句势猜测词义,利用路标词猜测词义等。教师可结合文章内容,引导学生灵活运用。
3.演绎情境。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会用语言,而不是单纯地接受语言。听说读写应该是有机的整体,而不能相互割裂。因而,我们设计了这一步。按照运用语言的灵活程度,我们又把这一步分为四个层次。
(1)朗读与复述。这是演绎文章情境的比较传统的方法之一。朗读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反复,熟悉内容和字词句等语言材料。复述不同于我们所说的背诵,它需要学生首先理解文章、理解作者的意图,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去讲述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
(2)编剧与扮演。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有多个角色,且个性鲜明的文章。具体运用时,首先要让学生熟悉文章的内容和需要掌握的关键词句。然后可将学生分成小组,群策群力编写小剧本,并进行组内操练。最后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这样会提高学生兴趣、增加课堂活力: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语言障碍似乎已不再存在。
(3)改编与扩展。这种方法适用于有一定情节的文章。要求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创造性地扩充、改编或续写故事内容,培养学生叙述和表现语言的能力。但运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学生具有相当高的语言能力,且文章内容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或能够引起他们的强烈兴趣。
(4)讨论与辩论。这种方法适用于说理性和议论性的文章,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或辩论比赛的形式对文章主题内容或形式发表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有些学生可能一直沉默,但他们的头脑中同样经历着异常热烈的语言体验。
4.反思评价。这一步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有意识运用阅读策略的能力,要求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过程和方法策略进行反思,然后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法。从心理学角度看,又可称为元认知策略法。教师可采用小结、交流、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反思。
参考文献
[1] 胡壮麟.语境研究的多元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
[2] 周奇.情境创设与意义建构.江西教育科研,2002(3).
(责任编辑陈国庆)